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中國第一篇比較系統地向中國人民介紹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長篇政論文章。李大釗著。1919年5月、11月連續發表在《新青年》雜誌第6卷第5、6號上。後收入《李大釗選集》。
本專著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本文共分11部分,約2萬多字。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是關於過去的理論,政治經濟學是關於現在的理論,科學社會主義是關於將來的理論,這三個組成部分之間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其中階級鬥爭學說恰如一條金線,將這三大原理從根本上聯繫起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確定了社會組織發展變化的根本原理,根據這種原理來觀察運行的資本主義經濟狀態,可以看到資本主義發展為它自己創造了敵人,亦即無產階級。無產階級既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產物,又是它的掘墓人。資本主義社會由此必將進入到社會主義社會。而階級鬥爭是實現社會主義的手段、方法。在十月革命後馬克思主義風靡世界的情況下,該文的發表推動了對馬克思主義和十月革命的宣傳工作,為人們全面、完整、正確地了解馬克思主義原理,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起了莫大的作用。
作者介紹
李大釗(1889—1927),字守常,河北樂亭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積極參加和指導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十月革命後,接受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發表了一系列論文。在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和負責黨在北方的工作中,在幫助孫中山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和改組國民黨的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凡例
1.本辭典為書籍文獻的綜合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工具書[1]。選收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各個學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
2.一部著作,或一篇論文、作品,立為一條詞目。古籍[2]中個別篇章,習慣上認為有特殊意義的,也獨立設目。
3.一部著作一般只在一卷出現。少數著作是幾個學科不可缺少的,在有關各卷互見。互見條目用(參見第 頁)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