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擁吻 |
擁吻 擁抱着接吻的簡稱。人與人 表達 親密情感的肢體動作之一。也經常出現於西方首腦會晤等重要場合,此時的擁吻為一種外交禮節。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擁吻 [1]
全稱 擁抱着接吻
釋義 人與人表達親密情感的肢體動作
用途 外交禮節
文化
各國首腦擁吻趣談
西方國家首腦會晤的一些場合,往往會看到他們之間擁抱接吻的鏡頭。但是,他們並不是隨便跟誰都擁抱接吻,也不是想怎麼來就怎麼來,而是有一番禮儀和利益上的考慮,也表現出他們的喜好與性格。?
俄羅斯人沒有給人豪放浪漫的印象,但是俄羅斯政要與外國貴賓見面的禮節卻熱情得令人受驚:相吻達三次之多。在蘇聯時代,社會主義國家的首腦見面一定得擁抱接吻。
德國人可沒有擁抱接吻的習慣,萬不得已需要這樣做也只是為了交換不讓別人聽見的情報。英國首相布萊爾就顯得有點拘謹,他很少跟人擁抱。即使是在峰會上,他的舉止也相當矜持,通常是握握手而已。
類別
據俄羅斯負責禮賓事務的人士說,對俄國人民代表大會如何歡迎外國首腦和外交部長的禮儀細節並未作出規定,每個當事人都可以自己決定該怎麼做。有人對這些決定世界命運的大人物的接吻方式作出細心觀察與研究,並將它們分類如下:
⒈ 兄弟般的吻
這種接吻實際上現在已經很少用。最後幾次出現在耶爾辛執政的後幾年,通常是在"不打領帶的會晤"期間。這種接吻要求雙方站得很穩。
原東德情報機關一個叫亞歷山大的工作人員曾對自己國家上層領導的這一禮儀進行長期觀察,把這種兄弟般的接吻詮釋為:
"德國人不同於法國人和波蘭人,他們沒有互相接吻的習慣,萬不得已需要這樣做也只是為了交換不讓別人聽見的情報。"
接吻三次的習俗源於俄羅斯人,過去兩個社會主義國家的首腦見面一定得擁抱接吻:每人先向左邊低頭,親一下對方的嘴,接着向右邊低頭,最後又向左邊低頭。
⒉ 英國式的吻
英國首相布萊爾很少跟人擁抱。他已是四個孩子的父親,大概是所有的吻都用在家裡了。所以,即使是在峰會上,他的舉止也相當矜持,通常是握握手而已。當時還任美國總統的克林頓在對英國作最後一次訪問時,受到了布萊爾的最高禮遇:主人不僅握了這名來自大洋彼岸的老朋友的手,還當眾拍了拍他的肩膀。
耶爾辛向古板的英國人展現了他政治上的無拘無束。有一次他曾溫情脈脈地吻了英國女王的手。而在正式會見場合,誰也無權哪怕用手指去碰一下女王。
⒊ 巴黎式的吻
這種接吻絕不等同於法國的性愛接吻。法國總統希拉克經常向貴賓展示巴黎式的接吻:兩次碰碰臉頰,與此同時象徵性地用嘴在對方耳朵邊發出"巴嗒"一聲響。這是巴黎人相互表達情感的方式。鄉下人卻得重複這種巴黎式的接吻四次。
美國式的親吻同巴黎式接吻一樣,也是碰兩次臉頰。
⒋ 東方式的接吻
日本首相同貴賓也不喜歡在眾目睽睽之下接吻,該國的傳統不主張這種感情的公然表露。他們只能用手掌稍稍扶着膝蓋鞠上一躬,以表盛情。
但是,在普京訪問日本期間,當時日本首相森喜朗還是超出了常規。他親自趕到機場迎接普京,就是耶爾辛也未有過如此殊榮。後來他又鑽進普京乘坐的高級轎車,把他一直送到總統夫婦下榻的"赤坂"國賓館。這種熱情同熱烈的接吻也相差無幾了。
⒌ 有保留的吻
俄羅斯總統普京在這方面最內行。在此不妨舉普京同卡斯特羅的會晤為例:
古巴首腦為了那次期待已久的會見,不顧禮賓規定親自趕到機場去接普京。但是普京恪守其慣常的矜持,只用力地握了握卡斯特羅伸過來的手,然後用左手去攙扶他,抑制住對方的衝動。他那意思是說:你還別來那一套,咱們朋友歸朋友,但飯錢還得自己掏。也就是說,俄方絕不會把古巴欠的債免掉,只打算來簽訂那些對雙方都互惠互利的項目。
要對付巴勒斯坦領袖阿拉法可就難得多。他個子矮,說話聲音又細,跟他說話通常都得俯下身去,這樣臉頰就很容易碰着他的嘴唇。即使如此,普京還是想出了辦法:在俯下身去的時候,他把臉轉向左邊,同時兩手緊緊地抱住客人的肩部,結果兩人之間的距離正好相當於俄國參與調停中東衝突的立場。
⒍ 念舊的吻
在巴庫的峰會上,阿塞拜疆總統蓋達爾阿利耶夫便想辦法得到這樣的禮遇:兩次與普京互親臉頰。
對年輕許多的普京來說,之所以接受這種禮遇,不僅在於主人的世故,還出於對兩國關係現狀的考慮--阿塞拜疆盛產石油,又是俄羅斯南部邊境安全的保證。除此之外,阿利耶夫和普京同是情報工作出身,可見接受這種念舊的接吻還有同行之間的情誼。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