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氏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散氏盘也称散盘,是西周厉王年间以块笵法铸造的青铜器皿,腹内铸有357字金文,是中国最早的土地契约,[1][2]书体也开草篆之先,占碑学体系重要位置,为晚清“四大国宝”之一,现收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简介
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的西周青铜器文物珍品——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曾轰动一时。而这块散氏盘,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有人认为作器者为夨,又称作夨人盘。传清乾隆初年于陕西凤翔出土。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 。圆形 ,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内容为一篇土地转让契约,记述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并详记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后记载举行盟誓的经过。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清康熙时,扬州徐约齐以重金购自歙州程氏,后又归于扬州洪氏。清阮元曾翻铸此盘,也有铭文拓本传世。嘉庆十四年,仁宗五十大寿时,新任两江总督阿毓宝从扬州盐商购得此盘贡入内府。历经道、咸、光、宣四朝,因年久失查,不知所在,1924年逊清内务府清查时,发现于养心殿库房。1935年《散氏盘》随清宫其它文物移交北平故宫博物院,抗战时曾南迁,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3]
形制
图片来自人民网 |
外观
散氏盘高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径54.6公分,盘底直径41.4公分,重21.312公斤,盘附双耳,盘腹饰有夔纹及兽首,高圈足上则为兽面纹饰。[4]
铭文
散氏盘腹内铸有19行,357字铭文,记载夨(音“侧”)国侵略散国的田邑,后来议和,夨国割田地赔偿散国。和议时,夨国派15名官员进行土地的交割事务,散国由10名官员来接收,在周天子派来的史正仲农监交之下,两诸侯国订立协约,成立交田的正式契约,田界契约内容便铸刻铭文于盘内,成为宗邦重器。[1]其隶定如下:
{{用夨[戈菐]散邑,廼即散用田。履自瀗涉,以南至于大沽,一封;以陟,二封;至于边,柳。复涉瀗,陟雩𠭯□□[阜美],以西,封于播城,楮木;封于刍逨,封于刍道;内陟刍,登于厂湶,封[者刀],[木厈]。[阜美]陵岗,[木厈]。封于原道,封于周道;以东封于□东疆;右还,封于履道;以南,封于 □ 逨道;以西,至于[工隹]莫。履井邑田:自桹木道左至于井邑封道,以东一封;还,以西一封;陟岗,三封;降,以南,封于同道;陟州岗,登,[木厈];降,棫;二封。
夨人有司履田:鲜且、微、武父、西宫襄、豆人虞考、彔、贞、师氏右眚、小门人繇、原人虞艿、淮司工虎、□龠、丰父、[工隹]人有司刑、考,凡十又五夫。正履夨舍散田:司徒逆、司马单堒、邦人司工[马京]君、宰德父;散人小子履田:戎、微父、效□父、襄之有司橐、州□、修从□,凡散有司十夫。
隹王九月,辰才乙卯,夨俾鲜且、□旅誓曰:“我既付散氏田器,有爽,实余有散氏心贼,则爰千罚千,传弃之。”鲜且、□旅则誓。廼俾西宫襄、武父誓曰:“我既付散氏湿田□田,余有爽变,爰千罚千。”西宫襄、武父则誓。氒受图夨王于豆新宫东廷。氒左执要史正中农。}}
流传
散国约位于陕西宝鸡凤翔一带,西北方与夨国为邻。由散氏盘铭文的人物推知,此盘的铸作年代约在周厉王时期。[1]
根据清朝张廷济《清仪阁题跋》、陈介祺《簠斋积古金文》等资料,散氏盘于康熙年间在陕西凤翔出土,[1]经多人收藏之后,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清仁宗50岁寿辰之际,由江南盐运使阿林保进贡内务府。经由内务府著名金石学家阮元鉴定为西周时期物品,并制作铭文拓片,收藏于内务府库房。后有传闻散氏盘在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时被烧毁,并多年不见踪迹。1924年,时任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的马衡在清查故宫物品的时候再次发现了散氏盘,后来在古籍中找到散氏盘拓片,经比较鉴别考证,确定该盘是散氏盘原件,烧毁一说纯属传闻。1933年随文物南迁离开故宫,现收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
价值
散氏盘腹内357字铭文记载著中国最早的田界契约,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2]其书法字形宽绰大气,意拙高古,取横势;结构上变化多端,有趣味,整体重心较低(导致横势);章法上行列比较有序,兼有欹侧之感;风格上显雄壮、粗实、遒厚、豪迈的特征,有别于商、周同时期金文体势,书体开创草篆之先,在碑学体系中极具分量,对后世书法家如锺繇书法点画的厚重感和结体横向的字势,王献之书法章法上的欹侧感等,都产生了间接性影响,故列名晚清“四大国宝”之一。[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