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斐林試劑(Fehling's solution)是一種可以鑑別還原性物質的試劑,一般由氫氧化鈉與硫酸銅溶液配成,由德國化學家赫爾曼·馮·斐林在1849年發明的。斐林試劑常用於鑑定可溶性的還原性糖的存在,可與還原性糖反應生成磚紅色沉澱。[1]

[]

目錄

定義

1849年,德國化學家斐林(Hermann vonFehling,1812年-1885年)發明了斐林試劑。它是由氫氧化鈉的含量為0.1 g/mL的溶液和硫酸銅的含量為0.05 g/mL的溶液,還有含量為0.2g/mL酒石酸鉀鈉配製而成的,其本質是銅離子和酒石酸形成的配合物——酒石酸合銅(高中認為是新制的氫氧化銅)。斐林試劑是二價銅離子的酒石酸鉀鈉配合物,可以被脂肪醛或還原性糖還原為氧化亞銅。斐林試劑為深藍色溶液, 在與脂肪醛或還原性糖共熱時, 藍色消失,析出紅色的氧化亞銅沉澱。在氧化亞銅析出過程中, 反應液的顏色可能經過由藍色→綠色→黃色→紅色沉澱的逐漸變化,反應較快時,直接觀察到紅色沉澱。它與可溶性的還原性糖(葡萄糖、果糖和麥芽糖)在加熱的條件下,能夠生成磚紅色的氧化亞銅沉澱。因此,斐林試劑常用於鑑定可溶性的還原性糖的存在與否。

配製方法

配製方法:0.1 g/mL NaOH(甲液)和0.05 g/mL CuSO4(乙液)。甲液配製方法是將50g氫氧化鈉和137g酒石酸鉀鈉溶於500 mL蒸餾水中(貯於帶橡皮塞的瓶中)。乙液配製方法是將34.5g結晶硫酸銅溶於500mL水中,加0.5 mL硫酸。混合均勻。斐林試劑的使用方法:一般將斐林試劑甲液和乙液等體積混合(或在2 mL甲液中滴4~5滴乙液),再將混合後的斐林試劑倒入待測液,水浴加熱或直接加熱(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一中為60℃水浴加熱)。如待測液中存在還原糖,則呈現磚紅色沉澱;如待測液中不存在還原糖,則仍然呈藍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