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无丝分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无丝分裂
图片来自百度

无丝分裂(amitosis)又叫核粒纽丝分裂,是最早被发现的一种细胞分裂方式,指处于间期细胞核不经过任何有丝分裂时期,而分裂为大小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细胞分裂方式。早在1841年雷马克(Remak)在鸡胚的血细胞中看到了。1882年,弗来明(Flemmng)发现其分裂过程有区别于有丝分裂,因为分裂时没有发生纺锤丝染色体的变化,所以叫做无丝分裂。又因为这种分裂方式是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直接分裂,所以又叫做直接分裂

  • 中文名:无丝分裂
  • 外文名:amitosis
  • 拼 音:wú sī fēn liè
  • 适用对象:真核生物
  • 典型实例:蛙的红细胞、蚕的睾丸上皮细胞

简介

无丝分裂有多种形式,最常见是横缢式分裂,细胞核先延长,然后在中间缢缩、变细,最后分裂成两个子细胞核。另外,还有碎裂、芽生分裂、变形虫式分裂等多种形式,而且,在同一组织中可以出现不同形式的分裂。

真核生物可进行无丝分裂;

无丝分裂在低等植物中普遍存在,在高等植物中也常见。高等植物营养丰富的部位,无丝分裂很普遍。如胚乳细胞(胚乳发育过程愈伤组织形成)、表皮细胞根冠,总之薄壁细胞占大多数;

人体大多数腺体都有部分细胞进行无丝分裂,主要见于高度分化的细胞,如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肾上腺皮质细胞等;

蛙的红细胞、蚕的睾丸上皮细胞、进行无丝分裂。

无丝分裂
图片来自百度

分裂周期

无丝分裂大致可划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期:核内染色质复制倍增,核及核仁体积增大,核仁组织中心分裂。

第二期:以核仁及核仁组织中心为分裂制动中心,以核仁与核膜周染色质相联系的染色质丝为牵引带,分别牵引着新复制的染色质和原有的染色质。新复制的染色质在对侧核仁组织中心发出的染色质丝的牵引下,离开核膜移动到细胞的赤道面上。

第三期:为核拉长呈哑铃形,中央部分缢缩变细,这是因为赤道面部位的核膜周染色质不与核膜分离,而核仁组织中心发出的染色质丝(与核膜周染色质相联系)螺旋化加强,产生的牵引拉力导致赤道面部位的核膜内陷。

第四期:核膜内陷加深,终于缢裂成两个完整的子细胞核。每个子核中含有一半原有染色质和一半新复制的染色质。

无丝分裂不仅在动植物的病变细胞中,而且在正常组织细胞中普遍存在。不仅在体细胞中,而且在生殖细胞中都能进行无丝分裂。在一定条件下,无丝分裂和有丝分裂交替进行,在某些生物的某种组织中(如蚕睾丸上皮)无丝分裂是唯一的细胞分裂方式。

过程

无丝分裂的早期,球形的细胞核和核仁都伸长。然后细胞核进一步伸长呈哑铃形,中央部分狭细。最后,细胞核分裂,这时细胞质也随着分裂,并且在滑面型内质网的参与下形成细胞膜。在无丝分裂中,核膜和核仁都不消失,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丝的出现,当然也就看不到染色体复制的规律性变化。但是,这并不说明染色质没有发生深刻的变化,实际上染色质也要进行复制,并且细胞要增大。当细胞核体积增大一倍时,细胞核就发生分裂,核中的遗传物质就分配到子细胞中去。至于核中的遗传物质DNA是如何分配的,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无丝分裂不能保证母细胞的遗传物质平均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特点性质

特点

无丝分裂和有丝分裂相比,速度较快,耗能较少。

物理化学和细胞化学证明无丝分裂产生的二个子核,具有质上的区别。

性质

性质:无丝分裂曾一度被认为是植物体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一种分裂方式,但现在发现,无丝分裂还是较普遍地存在。如在胚乳发育过程中,以及植物形成愈伤组织时,常频繁出现;即使在一些正常组织中,如薄壁组织表皮顶端分生组织花药的绒毡层细胞等,也都有报道。因此,对无丝分裂的生物学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1]

分裂类别

有丝分裂

(1)分裂间期 分裂间期是细胞生长期,为分裂期作物质准备,包括G1、S、G2三个时期。 G1期:细胞结束上一次有丝分裂后进入G1期。它是一个生长期。在这个时期内细胞进行着一些物质的合成,并且为下阶段S期的DNA合成作准备,特别是合成DNA的前身物质、DNA聚合酶和合成DNA所必不可少的其他酶系,以及储备能量。 S期:从G1期进入S期是细胞增殖的关键时刻。S期最主要的特征是DNA的合成。DNA分子的复制就是在这个时期进行的。通常只要DNA的合成一开始,细胞增殖活动就会进行下去,直到分成两个子细胞。 G2期:这个时期又叫做“有丝分裂准备期”,因为它主要为后面的分裂期作准备。在G2期中,DNA的合成终止,但是还有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为分裂期纺锤体微管的组装提供原料。

(2)分裂期(M期) 细胞一旦完成了细胞分裂的准备,就进入有丝分裂期。细胞分裂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了研究的方便,可以人为地将它分成前、中、后、末四个时期。M期的细胞有极明显的形态变化。间期中的染色质在M期浓缩成染色体形态。染色体的形成、复制和移动等活动,保证了将S期复制的两套DNA分子平均地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无丝分裂

无丝分裂是最早发现的一种细胞分裂方式,早在1841年就在鸡胚的血细胞中看到了。因为分裂时没有纺锤丝出现,所以叫做无丝分裂。又因为这种分裂方式是细胞核细胞质的直接分裂,所以又叫做直接分裂。无丝分裂的早期,球形的细胞核和核仁都伸长。然后细胞核进一步伸长呈哑铃形,中央部分狭细。最后细胞核分裂,这时细胞质也随着分裂,并且在滑面型内质网的参与下形成细胞膜。在无丝分裂中,核膜和核仁都不消失,没有染色体的出现,当然也就看不到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但是,这并不说明染色质没有变化,实际上染色质也要进行复制,并且细胞要增大。当细胞核体积增大一倍时,细胞核就发生分裂,核中的遗传物质就分配到子细胞中去。至于核中的遗传物质DNA是如何分配的,还待进一步研究。

不同观点

关于无丝分裂的问题,长期以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无丝分裂不是正常细胞的增殖方式,而是一种异常分裂现象;另一些人则主张无丝分裂是正常细胞的增殖方式之一,主要见于高度分化的细胞,如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肾上腺皮质细胞等。

这种分裂方式常出现于高度分化成熟的组织中,如蛙的红细胞的分裂,在某些植物的胚乳胚乳细胞的分裂等。这里要注意的是:蛙的红细胞是无丝分裂,但不能依次类推,认为人的红细胞是无丝分裂。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已永久失去分裂的能力,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是通过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然后分化发育而来的。

视频

高中生物细胞无色分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