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史·艺文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明史·艺文志

 

 

 

记载明代有关图书典籍的目录,源于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由清代张廷玉修《明史》之时裁定。

简介

张廷玉等修《明史》,得《艺文志》四卷,源本为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黄虞稷私人藏书,所见书目毕竟有限,不如焦纮《国史经籍志》“丛钞旧目,无所考核”。但是《千顷堂书目》尽管已经缺陷重重了,张廷玉等人反而没有对其进行扩充整理,而是继续删减,导致宋辽金元人书目,在黄氏笔下本为补史志之缺,反倒为张廷玉等所不取。于是《明史*艺文志》成为我国第一部史志断代目录。

由来

终明一代有两部政府藏书目录,一部是正统年间杨士奇等人编的《文渊阁书目》,另一部是万历末年张萱等人编的《内阁藏书目录》,均为账簿式的登记书目,水平较低,且皆出于本朝,不能反映明一代之著述。

万历年间,焦竑领修国史,但仅成《国史经籍志》6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下简称《四库提要》)批评它“丛抄旧目,无所考核,不论存亡,率尔乱载,古来目录唯是书最不足信”。清初傅维鳞纂成《明书》,其中有《经籍志》3卷,主要依《文渊阁书目》著录,收录多为宋元旧本,明人著述甚寥,仅能反映明初典籍的收藏情况,与其书名颇不相符。康熙间尤侗奉命分修《明史》,撰成《艺文志》5卷。

《四库提要》评曰:“所摭拾既多挂漏,又往往不载卷数及撰人姓名。其例唯载有明一代著作,而前史所载则不录。诸史之志,唯《宋史》芜杂荒谬,不足为凭,此《志》又出《宋志》之下。”由此可见,明代的政府藏书目录及史志目录皆不足据,而又无南宋、辽、金、元四朝的现成书目可参考,这便是《明志》以《千目》为据的原因之一。

另一原因是《千目》本身具有较高价值。《千目》为黄虞稷所编,是黄氏父子两代心血的结晶。黄父名居中,曾为国子监丞。后弃官移居金陵,构千顷堂以藏书。

他一生嗜书成癖,“易箦之前,手未尝释卷帙也”。(钱谦益《黄氏千顷斋藏书记》)虞稷承父流风,聚书不辍,使家藏益富,千顷斋(堂)得以缥缃盈栋,傲视一方。钱谦益为集明诗,曾往千顷堂观书,“得尽阅本朝诗文之未见者”(钱谦益《黄氏千顷斋藏书记》),足见其藏书之富。虞稷以其父《千顷斋藏书目录》6卷为基础,编成《千目》。入明史馆后,他又以《千目》为基础,并参考了官私藏书目录及地方文献,积10年之功成稿,一份以《明史·艺文志稿》之名呈交明史馆,另一份以《千目》(32卷)之名行世。史馆总纂修王鸿绪,对虞稷的上呈稿进行了删改、补充及修正,编成《明史稿·艺文志》。《明史》主修张廷玉对王稿略加改动,遂成《明志》定稿。

特点

其一,在体例上采用断代体,只纪明一代著述。

其二,在体裁上属于登记式的知见目录。

其三,在分类上有独到之处。《明志》采用的是我国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分为4大部类,35个小类。与前代史志目录相比,其分类有独到之处。如在正史目录中首创“四书类”;子部将名、墨、法、纵横等诸子百家著作归入一“杂家类”;集部总集中收入制举类著作等,都是史志目录的创新之举。

其四,在著录中采用了“互著”的方法。

其五,著录内容可靠性较高。这主要得益于《千目》的良好基础。[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