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晨星》外文名:Brightest and best of the sons of the moring,音樂類型:聖詩讚美詩(新編)。
在最一般的形式[1]中,將音樂描述為一種藝術形式或文化活動,包括音樂作品的創作(歌曲、曲調、交響曲等),表演,對音樂的評價,對音樂歷史的研究以及音樂教學[2]。古希臘和印度哲學家將音樂定義為水平排列為旋律而垂直排列為和聲的音調。諸如「各個領域的和諧 」和「這就是音樂在我耳邊」之類的俗語指出了這樣一種觀念,即音樂通常是有序且聽起來很愉快的。但是20世紀的作曲家約翰·凱奇(John Cage)以為任何聲音都可以是音樂,例如說:「沒有噪音,只有聲音。」
簡介
( 來源:《讚美詩(新編)史話》)
晨星歌
Brightest and best of the sons of the moring
經文:「我是大衛的根,又是他的後裔,我是明亮的晨星」 (啟22:16)。
《晨星歌》的詞作者是英國聖公會派往印度的希伯主教(事略參閱第1首)。這首詩是他早期在英國當牧師時為紀念1811年的顯現日,又稱基督顯於外邦日而作。按聖公會公禱書規定,每年 1月6日為顯現日,紀念東方博士在明星的導引下,長途跋涉,前來尊崇敬拜救主。為那一天所安排的祝文說:「上帝啊,曾用晨星的引導,將主的獨生聖子顯現與外邦人。」所讀的經文是馬太福音第2章1至12節。
希伯主教在詩里首先指出的是「晨星」引導我們,聯想到約伯記第38章第十節所說「那時,晨星一同歌唱,神的眾子也都歡呼」。作者更具體說明這顆晨星是「最輝煌,彩色光明」,它驅除了黑暗,給人指導,引領我們到馬槽邊朝見聖嬰。希伯主教對於聖詩的貢獻在於強調每一首聖詩都必須具備詩的美致;不但要詞藻美,也要靈感深刻。這首詩堪稱為他的典型之作,既有經文的根據,也有詩人的想象。第二節所描寫的馬槽邊的晶明露水、聖嬰的安詳睡眠,以及天使的玲瓏歌聲導引我們一同前行。到第四節,不僅是東方博士,而且是提醒我們自己,也就是崇拜的人們「謙卑虔禱,主看來更喜歡」。
《晨星歌》的調名就叫《晨星(MORNING STAR))),是作曲家哈丁(J.P.Harding,1850?— 1911)所寫。1892年他譜寫了這首 曲調,曾有好幾首讚美詩都採用它。哈丁一生中曾有三十五年任倫敦聖安德烈禮拜堂 的風琴師及唱詩班指導。他除寫過讚美詩的曲譜外,還寫過一些聖歌和兒童歌曲。
詞由沈子高主教 (事略參閱第333首)於1934年譯成中文 。當時他正任《普天頌讚》編輯委員。沈子高對崇拜學和聖詩學造詣很深,曾翻譯過不少聖詩,文筆優美精煉。1982年他任中國基督教聖詩委員會顧問,對於推進中國聖詩民族化提出過不少好的建議。《新編》中第233、333首也是沈主教修訂或翻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