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曾鯨 | |
---|---|
出生 |
1568年 福建莆田 |
逝世 | 1650年(81-82歲) |
國籍 | 中國明朝 |
職業 | 畫家 |
知名作品 | 畫風獨特 如鏡取影 |
曾鯨(1568年-1650年)字波臣,福建莆田人,居南京,中國明代畫家。曾鯨的一生主要活動地區在浙江杭州、寧波、餘姚一帶,曾寓居江蘇金陵(今南京)。曾鯨的生平事跡沒有完整、系統的記載,散見於一些當時的文章典記之中。 [1] 擅畫人物,注重墨骨,烘染數十層,然後著色,與全用粉彩渲染者不同,受到西洋畫的影響,人物神情逼真,有鏡中取影的效果。他的肖像畫影響力在晚明勢力極大。他在萬曆二十餘年在南京遇到利瑪竇,學到了西方表現明暗的寫實技法。[2]
畫風獨特 如鏡取影
明代中後期的人物畫,效法吳門唐寅、仇英一格的人物,到未流是柔靡矯飾,生氣漸失。學浙派者又流於粗簡枯硬。在時病日深的情勢 下,曾鯨以傳統藝術和民間藝術為基礎,吸收西方繪畫特點,自創門派,為明未人物畫壇帶來了活力,也深深地影響著後世的人物畫家,他的人物畫也是中國繪畫傳統的組成部分[3]。
* 開創了人物畫新風貌
傳統的肖像畫,一般先用筆勾 出輪廓,然後著色暈染,有所變化 也只在用筆濃淡深淺上。曾鯨在肖像畫方面的貢獻,更在於他突破傳統成法,以獨特的「墨骨」畫法, 開創了人物畫新風貌。《國朝畫徵錄》說:寫真有兩:一重墨骨,墨骨既成,然後敷彩,以取氣色之老少, 其精神早墨骨中矣,此閩中臣 (曾鯨)之學也;一略用淡墨勾出五官部位之大意,全用粉彩雜,此江南畫家之法,曾氏善矣 這裡提到的「墨骨」法,就是由曾鯨所創。具體畫法是:人物臉部結構起伏,不用墨線勾畫,而以淡墨 皴擦渲染達數十層,卻能渾融一體,沒有絲毫筆鋒痕跡。 這同時也說明了曾鯨深悟傳統墨法。傳統水墨渲染,往往是多遍積染,這樣既透明也有厚度。如果一次就給夠水墨,則顯得薄而濁、黑而平,這是不懂墨法之故。
曾鯨在烘染數十層的「墨骨」上,再施以淡彩,以表現男女老少的氣血膚色。這種畫法立體感很強,後學者眾多、又因始創者為曾鯨,故稱「波臣派」。繪畫中的明暗凹凸法,早在六朝、隋唐時,就隨佛教藝術傳入中原。但那時的凹凸法是有線的,是先用筆勾出物象,再依黑線染出立體,最後把墨線隱進墨色中,是一種隱跡顯形的畫法。這是歐洲繪畫傳 到古印度,又經印度本土民族化後,再傳入中國的;而曾鯨的畫法,更接近歐洲「文藝復興」前期的繪畫風格。 [4]
* 利瑪竇啟發
明代萬曆九年(1581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中國傳教,一同 還帶來了傳教所用的聖母子像、耶穌像;他先後三次來到南京,並與文人名流有所交往。曾鯨曾在南京寓居,一定見過歐洲繪畫,並深受啟發。運用傳統墨法,吸收歐洲繪畫明暗因素,創造了風格別致的面貌, 這也是中西藝術直接碰撞的結果。 藏於天津藝術博物館的《王時敏小像》,是曾鯨的代表作品。畫中, 王時敏身著淺色衣袍、頭戴綸巾、手持拂塵,雙腿盤曲坐於蒲團之上。
王時敏當時二十五歲,面目清 秀文靜,顯出學識不凡的士大夫風 度。面部以「墨骨」法染出,在關 鍵部位用線強調,如上眼皮、鼻頭、嘴線等。衣袍雖然用線勾出, 但和傳統衣紋已有所不同,非常注意刻畫結構和外觀,衣紋是為配合外觀,我們透過這些衣紋可以看到素描線條的穿插關係。 [5]
參考資料
- ↑ 曾鯨_學術之家
- ↑ 曾鯨. 《張卿子像》. elearning.kmfa.gov.tw. [2019-03-25].
- ↑ 黃可萱. 你不可不知道的 101位中國畫家及其作品: 看名家如何揮灑墨筆,推動千年的美術巨輪. 華滋出版. 24 February 2017: 258–. ISBN 978-986-93548-8-2.
- ↑ 明.曾鯨.顧夢遊像新浪網
- ↑ 曾鯨《張卿子像》-明曾鯨傳世肖像名畫張卿子像個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