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楊斜鎮位於秦王山下,地處市區西南方30公里,與藍田縣柞水縣山陽縣接壤,商柞公路、藍商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全鎮總面積421.3平方千米,轄18個行政村,197個村民小組、36538人(2017),交通較為便利,是一個農業為主,多種經營並舉的山區鄉鎮。[1]

[Please purchase a license if using Phras

目錄

基本情況

楊斜鎮位於商州區西南方向30公里處,滬陝高速、商漫高速穿境而過,由原楊斜鎮、麻池河鎮、硯池河鎮三鎮撤併而成,總面積421.3平方千米,轄行政村18個、村民小組197個、總人口36538人(2017),201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7244元。鎮政府駐楊斜村。G40滬陝高速、S307商(州)柞(水)公路過境,南秦河流經境內。秦王山主峰海拔2087米,為商州最高峰,是丹江與金錢河的分水嶺,也是商州唯一的原始林區。古蹟有松雲寺和建於清道光四年(1824)的東嶽廟。

沿革

1950年成立楊斜鄉、林岔河鄉、東嶽廟鄉,1958年改楊斜、林岔河、東嶽廟管理區。1961年設立楊斜、林岔河、東嶽廟公社,1984年改楊斜鎮、林岔河鄉、東嶽廟鄉。1996年,楊斜鎮面積85平方千米,人口0.8萬人,轄新豐、北槽、下石窯上石窯、松雲、川明、寺溝、川星、石峪、李家灣、東山、椒園溝12個行政村;林岔河鄉面積56平方千米,人口0.4萬人,轄新華、林華、平安、郭安溝、秦華、林山、老莊溝、金鼓槽8個行政村;東嶽廟鄉面積93平方千米,人口0.5萬人,轄秦嶺溝、秦聯、陽灣、堡子溝月亮灣、黃柏岔、紅星、秦坪、秦先9個行政村。1997年撤區並鄉,撤銷林岔河鄉併入楊斜鎮。2001年,撤銷東嶽廟鄉併入楊斜鎮。2015年撤銷商洛市商州區麻池河鎮、硯池河鎮,併入楊斜鎮;

發展情況

全鎮截止2006年11月底經濟總收入達3600萬元,農林牧漁總產值達1357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達4100萬元,財政收入1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520元,本鎮有金、鎢等礦藏,主導產業以林果業核桃、板栗、花椒為主,爭取發展以老傳統的養豬、養羊、雞為主,勞務輸出也是一大產業,鄉鎮企業以秦王金礦、及修建高速路帶動起來的礦石廠為主。全鎮核桃栽植12萬株,良種8萬株,年產核桃150噸,栽植板栗18萬株,產板栗30噸,其中核桃基地四個3200畝、板栗建園8村2500畝、林果收入196萬元。畜牧養豬存欄5250頭、羊存欄2024隻、牛存欄502頭、雞存欄17240隻,畜牧業收入246萬元,勞務輸出8900人次,帶回收入2460萬元。鄉鎮企業以秦王金礦為龍頭,帶動發展個體工商戶183戶,個體私營8戶,尤其2006年建成總資產200萬元砂場兩個,石場2個,從業人員達到210人,創收入4200萬元,實現稅金123萬元。

人文環境

勤勞

該鎮地處秦嶺山區,自然條件較差。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邑民養成質樸、勤勞的性格。"男務耕獵,女事蠶桑"是傳統的生活方式。農忙時節,男女老幼全家出動,披星戴月,勞作不息。農閒時節,積肥整地,飼養豬牛,少有空閒。年逾古稀者下地耕作屢見不鮮。年少的割草拾柴,放牧牛羊,幫做家務習以為常。農婦尤為辛苦,做飯洗漿,餵養豬羊,下田勞動,終年不息。民眾對遊手好閒和不務正業者多有微詞,說"不知他是個弄啥的"。這種勤勞的傳統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該鎮人,成為人們改造自然,建設家園的精神力量。

節儉

該鎮因自然條件較差,長期以來民眾雖勤勞不息,但生活仍難獲溫飽,故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注意節儉,從不浪費錢物,養成了節儉的風尚。在飲食上農忙時吃稠些,農閒時吃稀些,一些可食用的植物採集加工和糧食搭配食用。在衣着上平時穿舊的差的,節日走親或趕集才穿好些,破了的衣服補好再穿,大孩子不穿了的衣服改裁後給小的穿。花錢上精打細算,有用才買,不花冤枉錢。八十年代以來,民眾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多數家庭已解決了溫飽問題,但節儉的風尚猶存。

互助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該鎮人為克服天災人禍和生產生活中一家一戶難以克服的困難,養成了團結互助的好傳統。民國時期,農民為擺脫高利貸的盤剝,不少人自願組織"納錢會",推舉會首主持會務。會員中誰有大事要辦但資金困難時,由會首主持會員按股納錢,共同出資幫其解決困難,全體會員輪流過完即告結束。類似此種性質的還有"孝義會"、"渠會"等。在日常生活中,准家有婚喪大事,基建蓋房,打牆安磨等,只要主家打個招呼,鄰里都會不計報酬熱情相幫。新中國成立後,舊有的民間組織雖是不再存在,但該鎮人互幫互助的優良傳統仍流行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尊老愛幼

該鎮人尊老愛幼風氣濃厚,多數家庭雖不富裕,但老幼之間相處和睦,生活和諧。青年人多能體諒老年人辛苦一生不易,對父母懷有感激之情。在生活上儘量給以照顧,好吃的好穿的先讓老人,做事說話注意分寸,不惹老年人生氣。誰虐待父母必會受到眾人指責,也難在社會生活中和大家交往相處。群眾中流傳着一名俗語:"少連那連他大(父母)都不認的人來往"。老年人也能體諒青年人的難處,兒子結婚時多將最好的房子作新房,而自己卻住差些的房子。寧可自己穿舊些,也要給兒女 穿好些。有好吃的飯菜時不忘給兒孫留一些。在社會生活中青年人對老年人多稱"老者",以示尊敬。老年人和青年人交談時開口常說"好娃哩",以示親切。青年人和老年人發生爭執時,勸說的人對青年人常說,"人家是老者嘛,你倒犟啥哩"。又對老年人說,"你是老者嘛,倒連娃們爭啥哩,你承讓些。"一場風波也就很快平息了。

重情守法

該鎮人誠實厚道,仗義寬諒,看重人情。親朋好友中不論哪家有婚喪大事或人情酬酢,只要知道必行禮儀,即使自己不能前去,也要托人行情。在社會生活中不論對當地人或外來人,在交往中重感情,講義氣,多誠實,少欺詐,朋友有難,能盡力相幫,故多能與人友好相處,關係融洽。信奉"仁義值千金"的古訓。該鎮人在重情的同時還重視守法。舊志載"邑民安分守己",如有紛爭"一經官斷,無不允服"。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互相告誡"犯法的事可不敢幹呀!"新中國成立後,黨和人民政府普及法律知識,加強法制建設,群眾學法守法之風日盛。[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