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闾中华圣母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东闾中华圣母堂是位于中国河北省清苑县东闾村(在保定市东南20公里)的大型天主教堂,是在中国大陆经过天主教教宗批准的2处圣母朝圣地之一(另一处是上海市松江区的佘山进教之佑圣母大殿)。
历史
起源
东闾是华北平原上一个大型村落,全村近9000人口,近7000村民信仰天主教,可能是中国天主教信徒最集中的一个村落(山西省清徐县六合村也有近7000名信徒[1])。
1862年时,全村2000人口中还没有一名天主教信徒。村里分属2个家族:杨姓和蔡姓。杨姓较穷,他们听信占卜者的话,偷偷拆毁了水塘里属于蔡姓的佛塔。事情被蔡姓发现,将肇事的杨姓人扭送保定府府衙。杨姓人得到邻村信奉天主教的亲戚的指点,找到遣使会刘神父(中国人),要求加入天主教。他们得到了刘神父发给的教理书,认真钻研,为6个月后的洗礼做准备。蔡姓知道天主教徒可得到外国保护,也前去找到刘神父,钻研教理书。1863年春,刘神父来到东闾村,为大约50名杨姓人和蔡姓人施行了洗礼。此后,村里的多数居民都信奉了天主教:1874年村里有103名天主教徒;1896年,东闾村已经有698名天主教徒。
庚子年
1900年6月,义和团事变期间,有9000名附近地区(包括保定城内)的天主教徒来此避难。当时东闾的本堂神父张芳济滞留北京,无法回来,由在此避难的蠡县高庄的王神父带领村民在村子周围挖掘了很宽的壕沟,里面插满了带刺的树枝,在壕沟内侧建造了防御工事。不久4万名义和团从姜庄撤围后转向东闾,扎营安寨,三面包围东闾,宣称将杀尽“二毛子”(教徒)。教徒们使用几支火枪和一门铁炮护村保教,击退了义和团的4次进攻。在7月,又击退了清军的44次进攻。直到8月15日北京被八国联军攻陷的消息传来,清军才撤退。
这样,东闾教堂成为在1900年义和团事变期间整个直隶北境代牧区仅有的两处未被破坏的教堂(另一处是北京西什库天主堂)。据说当时圣母常常在东闾村上空显现,施以大能保护。神父戴牧灵说许多后来皈依天主教的义和团民告诉他,在村子上空显现的“白人太太”使他们非常害怕,这意味着任何人进了村子就别想活着出来。
成为朝圣地
1901年-1903年,为了感谢圣母的庇护,遣使会神父在东闾村建成了一座哥特式大教堂、一所修女院和几所学校,并且加固了村子周围的工事,建起了4座坚固的门楼,分别题名为“进教之佑”、“达味敌楼”、“圣弥额尔”和“圣路易王”。1915年,东闾成为拥有42000名教徒的总铎区的中心。1939年,本村已经有3500名天主教徒。
义和团事变平息以后,东闾村成为华北地区著名的圣母朝圣地。附近的天主教徒开始流行对东闾圣母的敬礼。1924年,教宗比约十一世委托宗座首位驻华代表刚恒毅总主教(以后荣升枢机)在上海召开第一届中国主教会议,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由全体与会主教献上“奉献中国于圣母诵”,将中国奉献于中华圣母(Our Lady of China),并且选定东闾村大教堂内供奉的圣母像作为标准中华圣母像。
参加全国主教会议的保定教区主教满德贻返回教区后,商议把东闾圣堂辟为中华圣母朝圣地,通知全国各地,来东闾朝圣。
1928年,保定教区代牧主教周济世得到刚恒毅总主教批准,派遣东闾本堂法籍戴牧灵神父(CM.Tlemonent)去法国露德朝圣,并学习经验,准备将东闾圣母发展成全国性朝圣地。1929年5月,朝圣活动正式揭幕。自此每年阳历5月,保定教区各村镇的天主教徒按预定计划每日轮流来东闾朝圣。后来,北京、天津、献县、安国等教区的主教、神父也纷纷带领教友前来东闾敬拜圣母。
1937年,教宗庇护十一世在审阅了宗座驻华代表蔡宁主教呈递的《东闾朝圣汇报书》及《申请书》之后,批准东闾为中国的国家朝圣地。5月,蔡宁主教、周济世主教和易县监牧区马迪懦主教带领数千教徒前往东闾朝圣,并在东闾大教堂里,公布了教宗的勒令。
毁灭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日军迅速占领华北地区。1941年,东闾教堂被日军烧毁。朝圣活动随之停止。
重建
1989年3月12日,在东闾教堂被毁48年之后,热心的东闾教徒在请示保定教区范学淹主教后,自筹资金百万余元,义务劳动,在村北开始重建一座规模更大的新教堂,于1992年5月1日竣工,重新奉献给圣母。建堂期间,在1990年10月3日,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向东闾建堂教徒和建堂工程颁赐祝福。
建筑
1901年建造的东闾教堂身长55米、宽15.5米,钟楼双塔高23米。1910年保定教区成立,东闾教堂的规模为全教区教堂之冠。这座教堂在1941年被毁。
1992年建成的大堂规模比以前更为雄伟(扩大了近1/3)。大堂长66米,宽18米,占地面积1548平方米,建筑风格为哥德式。钟楼两侧双塔对峙,高43米。顶部还覆盖有闪闪发光的金属片。该教堂可容纳3000余人,是中国最大的天主教堂之一。这座高大的西式教堂,耸立在华北平原的乡村,周围是生长小麦和玉米的广阔田野。
东闾圣母像
1901年,东闾教堂祭台上供奉的圣母画像是任神父(GIRON)请一位贞女画师所画,名为东闾之后圣母像。1908年,任神父调离,雷孟诺(P.Flament,C.M)接任本堂神父,他认为祭台上原先的所供圣母像人物繁多、不够典雅庄重,不适宜祭台供奉。他前往上海,聘请了一位旅居上海的法国画家重新绘制东闾圣母像:圣母的面容是以慈禧太后的一张大型油画像作样板,以显示圣母为天地之后,地位崇高、雍容华贵。她穿着中国皇后服饰,穿戴着珠翠金冠,坐在宝座上。
小耶稣穿着中国太子服饰,云鞋锦袍,头戴金冠,站立在宝座左侧。在圣母像的上边还写了“天主圣母东闾之后,为我等祈”的标题。这张圣母像,后来在1924年在全国主教会议上被尊为中华圣母,流传到整个中国。最后在1966年毁于文化大革命中。1989年东闾重建的圣母大堂所供的圣母像是依原照片由河北尧阳县天主教徒画师完全按原版尺寸重绘。
参考文献
- ↑ 六合村纪行,信德报(第176期)[1] Template:Way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