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林同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林同炎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林同炎

外文名称;T. Y. Lin; Tung-yen Lin

国籍; 美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省福州市

出生日期;1912年11月14日

逝世日期;2003年11月15日

毕业院校;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

主要成就;1967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972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8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

199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林同炎(1912年11月14日-2003年11月15日),出生于中国福建福州市,美国国籍,土木工程学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终身荣誉教授 。[1]

1931年林同炎从唐山交通大学毕业后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土木工程系读硕士研究生;1933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回国,先后担任成渝铁路桥梁课长,滇缅铁路设计课长,工信公司总程师及台湾糖业铁路处长等职;1946年赴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直到1976年退休,先后担任教授、土木工程系结构工程与结构力学组主任、结构工程实验室主任,学校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等;1954年合作创办林同炎工程事务所;1957年主持召开了世界预应力混凝土讨论大会;196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72年林同炎工程事务所发展成林同炎国际咨询公司;1974年获得国际预应力协会弗雷西涅奖 ;1976年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退休时被授予终身荣誉教授;198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3年11月15日在美国家中逝世,终年91岁 。

林同炎创立了不少预应力理论,并通过实验和实践证明其正确性 。

人物生平

1912年(民国元年)11月,林同炎出生在福州城内乌石山下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他一岁时随父母举家迁往北京。在北京汇文中学念书,成绩是全校第一名。十五岁时就考进当时的最高工程学府--西南交通大学(即唐山交通大学)。林同炎原名林同棪,在唐山交大就读时,他接受老师茅以升先生的"既好懂,又代表炎黄子孙"的建议,将"棪"改为"炎"。

1927年,他同时考取了清华大学和交通部唐山大学,未满15岁的林同炎选择了唐山交大土木工程科。

1931年,他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土木工程系读研究生,1933年获硕士学位回国。他的硕士论文《力矩分配法》(1934年发表),一鸣惊人,被命名为"林氏法",受到美国建筑界的高度重视。

1933年,二十岁的林同炎时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回国,先后任成渝铁路桥梁课长,滇缅铁路设计课长,工信公司总程师及台湾糖业铁路处长等职。

1946年,他再次赴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 ,直到1976年退休,长达30年,先后任教授、土木工程系结构工程与结构力学组主任、结构工程实验室主任,学校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等。退休后,学校授予他终身荣誉教授。

1946-1976年,任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教授,结构工程系主任、实验室主任,及全校教育改进委员主委。

1954年,他与人合作创办林同炎工程事务所,1972年发展成林同炎国际咨询公司,并在美国、亚洲、南美洲设有多家分公司,设计了大量的桥梁、道路、房屋、机场等工程,业绩斐然。

1955年,林同炎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有广泛的国际影响。以后又出版《钢结构》、《房屋与桥梁系统》等著作,在世界工程界影响很大。他一生发表100多篇论文,具有很大的创新价值。

1957年,他主持召开了世界预应力混凝土讨论大会,众望所归,他已成为国际预应力混凝土学界的盟主了。

1967年,他当选为亚裔第一位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

1969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将该学会的预应力混凝土奖改名为林同炎奖,这是美国科技史上第一次以华裔名字命名的科学奖项。

1972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74年,他获得国际预应力协会(FIP)弗雷西涅奖,这是该协会成立二十年来第一次将此奖颁发给非欧洲人的工程师

1976年,加州大学为纪念林同炎任终身荣誉教授举办了"预应力混凝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专题讨论会,他被尊称为预应力混凝土先生(Mr.PrestressedConcrete)。按照欧美的习惯,在某一事物的后面加上先生二字,意味着大家奉他为这一领域的权威。

1976年,他从加大柏克利分校退休时获得该校的最高奖状--"柏克利奖"和"终身荣誉教授"称号。其后,加大伯克利分校特地建立"林同炎纪念堂"作为永久性纪念。

1980年,他建议建造上海黄浦江大桥,并提出他的设计方案。

1986年,与陈乃东联合提出《开发浦东--建设社会主义大上海》的报告。

1986年,他获得美国总统里根在白宫颁发的国家科学奖章。奖状上写道:"他是工程师、教师和作家。他的科学分析、技术创新和富于想像力的设计,不仅逾越科学与艺术的鸿沟,而且也打破技术与社会的隔阂。"

1987年,美国咨询工程师学会(ACEC)认为"他是工程界的先驱,他高瞻远瞩,他所设计的工程具有创造性和优美造型,是一份使全人类均能受益的国际性遗产,也使所有工程界人士都能分享到职业的荣誉感"。

1992年后,他以个人名义与中方合资,成立林同炎中国北京公司、林同炎-李国豪公司。

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9年,他被世界权威杂志工程新闻记录》选为"125年来125位最杰出的工程人士"。

2003年11月15日,林同炎在美国家中逝世,终年91岁。

主要成就

1977年,由林同炎主持设计的波多黎各蓬斯体育馆落成,其屋顶平面面积84米×21米,全部支撑在四根柱子上,屋顶结构采用10.2厘米厚的双曲抛物面后张预应力混凝土壳体,外侧悬臂41米也采用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板,采用有限元分析计算壳体应力,该工程受到高度赞赏。

20世纪冷战中期,长期秉持世界和平理念的林同炎设计了从阿拉斯加至西伯利亚的白令海峡大桥――"世界和平桥",表达他对改善美苏关系的强烈愿望。对于林同炎来说,桥梁不仅是连接两块有形土地的实体,也是连接两个文化和政治的象征。

人物评价

全美顾问工程师最高奖状的贺词中这样评价他:"林先生作为工程界的一位先驱者,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他的工程设计的创意与幽雅的造型,为后人提供了一份使全人类都获益的国际遗产,并使所有工程界人士都能分享到职业的荣誉感。"

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于1998年4月2日复函林教授,信中写道:"同炎先生长期关心和支持祖国的发展事业,我对此深表赞赏。在人类即将迈进二十一世纪的重要时刻,炎黄子孙肩负着振兴中华的重大责任。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也一定能够在新世纪中谱写更为灿烂的篇章。"

198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奖状上写道:"他是工程师、教师和作家。他的科学分析、技术创新和富于想像力的设计,不仅逾越科学与艺术的鸿沟,而且也打破技术与社会的隔阂。"

美国咨询工程师学会:认为"他是工程界的先驱,他高瞻远瞩,他所设计的工程具有创造性和优美造型,是一份使全人类均能受益的国际性遗产,也使所有工程界人士都能分享到职业的荣誉感"。

西南交通大学顾利亚书记:林同炎先生是母校的骄傲,一代代交大学子视同炎先生为榜样和楷模。祖国和母校也是林同炎先生永远的牵挂。"今天,林同炎先生的雕塑落成,屹立在土木馆旁,它代表着交大土木工程学科辉煌的过去,也时刻激励着我们志存高远、殚精竭虑、不稍懈怠,为百年土木、百年交大再创辉煌努力奋斗!"


林同炎的女儿提到,"父亲的精神就是无所畏惧、自强自信、以国家和人民的福祉为己任的精神,此时此刻,我相信,他的精神与我们同在。

20世纪60年代在唐山铁道学院桥梁工程专业学习的我校校友、交通部原总工程师凤懋润也在致辞中动情地说道,今天,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被一个伟大的名字林同炎联系在一起。我们站在他的雕塑前,缅怀他光辉灿烂的一生。百年交大的历史为有这样一位高材生而倍感荣耀,代代交大学子以有这样一位老学长而倍感自豪。让我们龙的传人,沿着老学长的足迹,携手并肩,昂首挺胸,为祖国、为世界、为人类奋斗一生。

美国领事馆商务领事威廉·马沙克先生谈到,林同炎先生是西南交大的宝贵财富

陈春阳校长指出,同炎学长不仅因其炎黄子孙的身份而倍感自豪,也一直致力于用自身卓越才华和远见卓识回馈、反哺华夏母亲。同炎学长亦是以建筑为纽带,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引向世界的推动者。"深厚的中国传统情结、坚定的爱国报国信念、笃定的中华文化信仰,这些为人、为事、为学之道,正是学长留给母校、留给中国、留给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林同炎是百年交大的荣耀、是工程学界的典范、亦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后世纪念

2012年11月29日上午8:30,林同炎雕塑揭幕仪式在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土木馆旁举行,揭幕仪式由副校长蒲云主持

相关视频

土木工程大师预应力之父林同炎

参考资料

  1. 林同炎-西安交通大学 , 360搜索 2023年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