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林摶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國家電影中心
林摶秋
导演
罗马拼音 Lin Tuan-Chiu
昵称 阿伯
别名 林博秋、林翼雲、林傳智
国籍 中華民國
出生 (1920-10-06)1920年10月6日
台灣 新竹州桃園街
逝世 1998年4月4日(1998-04-04)(77歲)
台灣 台北
职业 電影製片家、導演、劇作家
语言 台語
教育程度 日本 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科
配偶 邱寶月(1940年-1998年結婚)
儿女 長女
次子:林嘉義
父母 父:林添富
出道地点 日本
出道日期 1942年
出道作品 《奧山社》
相关团体 玉峰影業公司

林摶秋(1920年10月6日-1998年4月4日),台灣桃園區人,劇作家電影製片家電影導演。在日本統治台灣期間,曾為日本教師改名「林博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恢復原名,一生跨足戲劇電影、實業界。

林摶秋的人生橫跨了台灣的日治時代、戒嚴時代、到當代的台灣,他做過的事情相當展開,堪稱50年前的斜槓青年。他是活躍於新劇運動的留日學生、劇作家,戰後他是實業家、牧場主人、電影公司老闆、也是專拍台語片的電影導演[1]。 林摶秋從影的時間約有10年,現存的導演作品只有3.5部,扣除被電檢制度虐到體無完膚的《阿三哥出馬》,還有《錯戀》(又名《丈夫的秘密》)、《五月十三傷心夜》、《六個嫌疑犯》,全部都獨樹一格。

「我就不相信台灣人在台灣拍台語片,台語片會興盛不起來!」

擋不住的霸氣外露,這是林摶秋曾在公開場合說過的話。林摶秋,日治時期到戰後活躍於新劇運動的留日學生、劇作家,也是戰後的實業家。年輕時他是個活力滿點的知識青年,透過一齣齣舞台劇的搬演,再現人情冷暖,揭發社會現實,也實踐熱血覺青的社會改革理念。但是二二八事件爆發,隨之而來的是整個台灣社會漫長的噤聲時代,他中斷了戲劇活動,接掌家業,成為了一位實業家。1956年台語片時代來臨,文化人們又看到了當年的未竟之業,出資拱林摶秋自己出來做片廠。林摶秋曾經待過日本東寶,是那個年代在台灣極少數真正有過片廠實務經驗的人。

自己的電影自己拍,林摶秋當仁不讓,他捲起袖子親自下海創辦了「玉峰影業」及「湖山片廠」,矢言要做好的台語片,要做產業的領頭羊。他的公司免費招收學員,不跟學員簽約,擺明了是幫整個台灣培養影業人才。後來,雖然天不從人願,玉峰從落成到落幕只有短短的8年,但是他不僅真的帶出一批電影生力軍,也著實拍出了今天我們在大銀幕上看到的,放了60年依舊溫潤的幾部滄海遺珠。

其中國家電影中心典藏了1960年的《丈夫的秘密》(原作名《錯戀》,《丈夫的秘密》是刪剪版)、1965年的《五月十三傷心夜》及《六個嫌疑犯》,並且都已經數位修復完成,可以看到這些經典作品最原汁原味的面貌[2]

生平

林摶秋之父林添富經營謙記商行(大豹炭鑛事務所),負責台北地區8個礦場的運輸行銷事務,家境富裕。林摶秋1938年從新竹中學肄業後赴日升學,1942年畢業於日本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科。就學期間便熱衷觀賞戲劇,私下也嘗試劇本創作。畢業後隨即加入東京地區以領導「新喜劇運動」聞名的新宿紅磨坊劇團,成為在東京第一位台灣出身的專業劇作家[3],在1942年間並且一度在東寶影業支援電影攝製工作,奠定日後的製片事業基礎。

1943年初返台後,指導桃園青年團體雙葉會公演《阿里山》,隨後發表代表劇作《醫德》與《高砂館》,4月間與王井泉張文環等人籌組厚生演劇研究會,繼承因中日戰爭而中斷的新劇運動。9月推出《閹雞》、《高砂館》、《地熱》、《從山上看見的街市燈火》等劇,演出轟動一時。林摶秋一人負責這次公演所有劇目之編劇、導演工作;同時由於編、導技術成熟,當時劇評喻為「台灣新劇運動的黎明」,是台灣現代戲劇史上劃時代的演出。

1946年林摶秋成立人劇座,上演《醫德》與《》。不久,二二八事件爆發,自此揮別劇壇,返鄉務礦。

1957年間台語電影攝製風氣初興,林摶秋於是籌組玉峰影業公司,並於鶯歌山區興建湖山製片廠,拍攝台語電影,不過電影創作卻因當時電影檢查制度,而有很大的限制。不久,玉峰影業就在台語電影整體的景氣下滑以及電視出現,而結束營運。林摶秋的電影代表作品有《阿三哥出馬》、《錯戀》等。

視頻

【台語片60週年】關於台語片30:台灣電影的先行者:林摶秋導演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