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棨
林朝棨(1910年5月26日-1985年7月4日),台中清水人,长老会基督徒,毕业于第一届台北帝国大学理学部地质系,之后又获得日本东北大学理学博士。在台大地质学系任教其间,著手探勘台湾全岛及澎湖群岛之第四纪地层,他的代表作《台湾地形》奠定了台湾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基础,被誉为“台湾地质第四纪之父”,是台湾地质学研究的重要人物[1]:197。
终战后,从台电、中油到台煤,凿山、挖隧道、建水坝、道路测量等各种重大建设,都可以看到林朝棨在地质专业上提供协助。
目录
早年
求学
从小林朝棨成绩便相当突出,一路从台中州立第二中学校、台北高等学校、到台北帝国大学理学部地学科地质研究古生物学毕业,向早坂一郎、富田芳郎、丹桂之助、金子寿卫男教授学习地球科学。
在台北高等学校理科班就学期间,因住在台北大桥头附近,参加附近的大稻埕教会,积极投入教会主日学及布道事工。此外,也参与基督教青年会(YMCA)的聚会,在那里遇到影响他最大的早坂一郎。
林朝棨以优异成绩直升台北帝国大学,成为第一届地质系的学生,当时台北帝大从日本邀请九位地质学家来台,结果第一届只招收一个学生,就是林朝棨。1933年,他完成第一篇日文论文〈台湾哺乳类化石产出状态〉。这时期,林朝棨租屋于板桥,每天清晨五时搭乘板桥—新店之早班“五分仔车”(小型火车),在公馆站下车到校,放学后继续留校研读,晚上十时才返回板桥。当时他的室友为黄彰辉,每周日一大早,林朝棨与室友等人到附近的板桥教会做礼拜,并协助康清涂传道师牧会。
1934年3月底,林朝棨以《台中州丰原郡第三纪初期和冰河期生成之地层学研究》毕业论文得台北帝国大学理学士学位,留校任助手。中年之后,林朝棨又获得日本东北大学理学博士。
结婚
中年经历
1937年,早坂一郎引介林朝棨出任满州国新京工业大学教授,1939年,他到华北政务委员会统治下的北平教书,在北平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教地球科学。
二次战后于1946年回到台湾,任教于台湾大学理学院地质学系,培养了很多学生,也戮力将日治时期的日文地质文献翻译成中文,使得学术承传不致于中断。此时,他开始探勘台湾全岛及澎湖群岛之“第四纪”地层,从此奠定台湾“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基础,也带动考古学的风气,《台湾地形》一书是他的代表作。
在台湾大学任教期间,由于对学生的关爱,常接济许多从中国来台、昔日他任教中国时的学生,那些学生刚来到台湾,举目无亲,就住在林朝棨的家中,一个小小的日本房屋,挤了三、四十个人,这让林朝棨的经济一直不是很宽裕,七个孩子中,有时最多四、五个同时读大学,每次注册,林朝棨夫人都必须出去借钱。
终战后,从台电、中油到台煤,凿山、挖隧道、建水坝、道路测量等各种重大建设,都可以看到林朝棨在地质专业上提供协助。终战之初,台湾受国语教育的地质系学生尚未毕业,因此,石油公司、电力公司有技术方面的问题常需要林朝棨协助,当孙运璿担任电力公司总工程师时,曾请他前去帮忙埔里、雾社和万大水库兴建的地理探测,孙运璿对他说:“林教授,您是台大教授,是我们请您来帮忙,所以车马费您一定要收下。”林朝棨说不需要,他在台大有薪俸可领,只要按照电力公司职员一日发给30元台币就可以了。当时若是从美国聘请专家,一天的待遇是110美元(折合台币4,400多元),美援时期,美国方面对林朝棨的专业很肯定,只要他愿意,便可签收丰厚待遇,但他认为,教授本是清苦,若要发财就不要当教授,予以婉拒。奥万大坝、雾社坝、泷见坝等水坝设计,小梅、竹头崎、宝山、出矿坑等油田之调查与大溪煤田、三峡煤田、澳底煤田之勘测等诸多公共工程中,无不有他的心力挹注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翡翠水库兴建时,各方质疑其安全性,林朝棨以其对该处地质的深入了解及参与多处发电用水坝的专业经验,为地质方面的安全及水库寿命做保证,且表示愿意义务参加建设,担任地质顾问,促使攸关大台北地区数百万人口用水的重大工程顺利通过。
晚年
林朝棨无惧辛劳,带著地质系学生们走入台湾的山林,用工具一锤一凿进行地质调查,为后人建立起坚实的研究基础;也因为对学问的热切追逐,他的脊椎以及下肢长年带伤,两脚因长时间穿著鞋涉水潮湿,引起风湿性神经痛。脊椎受伤与脚部风湿性神经痛,使林朝棨在晚年饱受痛苦,临终时前数月,竟然连三、五分钟的安宁都得不到。1985年7月4日凌晨,因身体衰弱安息主怀。
著作
- 《台湾地形》 林朝棨纂修 林熊祥、李腾岳监修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57年
- 《台湾地质》 林朝棨、周瑞炖合编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74年
相关词条
参考资料
- ↑ 蜗牛不思议
- ↑ 陈诚. 〈林朝棨报称吴振武并非蓄意暴乱乃外省同胞未遭害电厂未被毁吴君厥功其伟应予保障慰问加以奖励〉,《二二八事变有关案卷》. 台湾: 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 (Chinese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