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梁秉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梁秉中,SBS,OBE,JP(Leung Ping Chung,1941年-),香港醫學家。

梁秉中教授乃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外科創傷學系終身講座教授、現職中醫中藥研究所臨床研究中心主任、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主任。梁秉中教授是第九、十、十一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代表。香港“關懷行動”慈善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及香港醫管局榮譽顧問醫生。[1]

研究領域

梁教授的學術研究領域包括:骨科、骨質疏鬆、顯微外科、公共衛生、中西醫結合及通識教育等。梁教授曾于期刊撰寫超過八百多份SCI 科學論文,亦是二十七本書籍的作者。另外,梁教授自一九八二年至今,擔任十一本國際醫學雜誌的評審委員。梁曾任國際骨科及創傷研究學會會長 (2009-2012),香港骨質疏鬆預防及治療中心總監 (1996-2013)。他積極努力發展一套現代臨床醫學背景的傳統中藥研究方法。

資歷

1966年取得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1970年獲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及澳洲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銜

1983年取得香港大學外科碩士

1994年獲得香港中文大學頒授創校以來首個理學博士學位。[2]


關懷行動

1993年,梁秉中帶著外科醫生、物理治療師、康復用具技師等一行9人出發了。他們去的第一個地方,是四川省的大邑縣。

到達的當天下午,舟車勞頓的梁秉中一行人就投入工作,診斷了100餘位患者。

梁秉中後來在文章裡寫到了他們第一次嘗試培訓內地醫生的情況: 我們嘗試邊工作邊教學,使他們有機會把工作繼續下去。我們要在當地的塑料廠、木廠、鐵廠物色合適的材料,以應付將來的需要。雖然我們這次帶了足夠的物料,但之後繼續工作,非要本地材料和技術不可,否則仍要等待下一批的專家。 “關懷行動”是香港首個自發到內地進行慈善活動的醫生團體。當時和梁秉中他們同去的,還有香港媒體的記者。 三個年輕的香港記者深受感動,他們把這十天的經歷做成了兩小時的節目,在電視上播放。 令人意外的是,節目一播出之後,梁秉中收到了300張支票。 “那都是收看節目的香港普通人寄來的支票。最低的20港幣,最多的10萬港幣。” 梁秉中知道,這件事非要繼續做下去不可。他說:“我感覺,是群眾在推著我們往前走。” 2008年,汶川地震牽動著全世界人民的心。震後,梁秉中接到了香港朋友的電話:“你們去,錢我們來出。” 為不負囑託,梁秉中帶著他的醫護小組又來到受災的大邑縣和崇州縣,幫助當地醫院治療病患,還將關懷行動的資金投入災後重建。

2013年的雅安地震,情況也是一樣。 在雅安,他們幫助救治了800名災民,其中200名傷勢較重的,他們請當地醫院進行配合,進行了長達一年的跟踪,確保他們獲得良好的康復。

自1993年起,“關懷行動”已經安排超過350名內地醫務人員到香港受訓,並進行醫學交流。他們在香港的相關醫院,少則一個月,多則半年。 農村醫療體系的完善,讓“關懷行動”有了新的工作方向。除了身體力行,救助病人,2006年開始,“關懷行動”還與新農合合作,為偏遠地區人們的看病狀況“查漏補缺”: “關懷行動”把援助範圍擴展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他們為農村特困農民繳納年金。特困農民如果有大病入院,“關懷行動”便會在政府報銷之外補貼。

梁秉中有一個願望,那就是能夠把在農村做的各種疾病的康復經驗寫成書,保留下來,指導當地的農民和醫生。 他說:希望能把20幾年的經驗、能力、資金,用幾年的時間交給他們,讓他們來幹。 “如果成功了,那是當地人的功勞,不是我們的功勞。”[3]

視頻

香港人道年獎2009 得獎者-- 梁秉中教授
生神仙變阻人發達 梁秉中

外部链接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