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植物保护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英文:The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是专业从事农作物有害生物研究与防治的社会公益性国家级科学研究机构,创建于1957年8月,是以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系和农药系为基础,首批成立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五个直属专业研究所之一。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要任务是以农业有害生物和农药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植物保护的重大基础理论、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问题,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开展国际植物保护科学技术的合作与交流,为农业生产、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以及环境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据2016年1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设有7个研究室,共有在职职工238人,在籍博士生79人,硕士生217人;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重点二级学科的硕、博士学位授权点[1]

[]

目录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据2016年1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自“十二五”以来,获得各种科技成果奖励4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奖25项,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奖6项,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技进步奖10项。“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农业入侵生物的预警与监控技术“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青藏高原青稞与牧草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发及应用”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国家发明专利133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审定农作物新品种和获新品种保护4个,获得农药登记证11个,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99项。 通过科技下乡、科技兴农等方式,开展技术服务、技术转移,示范推广科研成果。2009年以来,研究所针对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研发主要农作物重大有害生物防治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品种等176项,其中93项得到广泛应用,有效地控制了农作物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实现新增社会经济效益23亿元左右,对农作物有害生物的治理发挥了作用。 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在2013~2015年实施科技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41项,发表SCI论文617篇,其中院选顶尖SCI核心期刊或相应级别论文9篇,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6年11月,研究所推选的“盲蝽类重要害虫种群监测与绿色防控关键技术”“蛋白质诱导植物免疫技术体系的建立与产品创制”“小麦孢囊线虫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3项成果获2016年度中国植保学会科技奖一等奖。 2024年1月5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获悉,该所农药分子靶标与绿色农药创制创新团队提出了调控斜纹夜蛾昆虫性信息素释放行为的纤维载体结构设计策略,成功创制了调控昆虫性信息素释放行为的新载体。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期刊《纳米快报》上。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研究所标志是由研究生英文简称“IPP·CAAS”构成的艺术图案。 “I”使用英文小写字母,其中小写字母的点为红色圆点,标志整体为绿色,与植物保护的研究特色符合。 图案整体又如“保”的图案,寓意植物保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