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櫂異體字:䑲 棹,拼音zhào ,注音ㄓㄠˋ ,部首木部,部外筆畫14畫,總筆畫18畫,五筆SNWY,倉頡DSMG,鄭碼FYYN,四角47915,結構左右,電碼2921,統一碼6AC2,筆順一丨ノ丶フ丶一フ丶一ノ丨丶一一一丨一。[1]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櫂【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畫:18畫部外筆畫:14畫
康熙字典 櫂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直敎切,音棹。《說文》所以進船也。《釋名》在旁撥水曰櫂。櫂,濯也,濯於水中也,且言使舟櫂進也。《韻會》短曰檝,長曰櫂。《楚辭·九歌》桂櫂兮蘭枻。
又《說文》或從卓。《史記》別作濯。《前漢·百官志》上林苑有輯濯丞。《師古注》輯與楫同,濯與櫂同。
又《類篇》直角切,音濁。樹枝直上貌。《爾雅》梢櫂,見梢字注。
又《集韻》直格切,音宅。
又《五音集韻》亭歷切,音狄。義𠀤同。
又楚、宋謂梡曰櫂。 櫂【卷六】【木部】 所以進舩也。從木翟聲。或從卓。《史記》通用濯。直教切 111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櫂zhào(ㄓㄠˋ) 1、同「棹」。 UNICODE
櫂字UNICODE編碼U+6AC2,10進制: 27330,UTF-32: 00006AC2,UTF-8: E6 AB 82。
櫂字位於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English oar, scull, paddle; 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