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树木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武汉大学树木园,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春季阴晴不定,夏季湿热,秋高气爽,科季干寒,地处湖北省武昌东湖之滨。1933年9月植物园开始筹建。划校区东部山地约21公顷,为植物园用地,植针叶树19种,阔叶树215种。武汉大学树木园的工作与该校生物系,特别是与植物分类学研究室紧密相关的。
地理环境
武汉大学树木园[1]地处湖北省武昌东湖之滨。位于东经114。25′,北纬30。30′。海拔20~118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春季阴晴不定,夏季湿热,秋高气爽,科季干寒。年平均气温13~18℃,1月平均气温1~6℃,极端最低气温-17.3℃,7月份气温24~30℃,极端最高气温42.7℃。年降水量1284.0毫米。相对湿度77%。园内有四座山:珞珈山、狮子山、侧船山、半边山。
主要资源
1933年9月植物园开始筹建。划校区东部山地约21公顷,为植物园用地,植针叶树19种,阔叶树215种。本园由美国哈佛大学Arhold树木园[2]、英国皇家植物园、日本农林省林业试业场等处惠赠800多种木本及草本植物。花卉园0.5公顷,繁殖木本花卉130余种,草本花卉60余种,热带观赏植物10余种。苗圃面积12公顷,为荒山造林和庭园观赏及行道树提供苗木。当时有种子标本500余种,木材标本200余种,植物标本4000余号。由于抗战形势所迫,1938年武汉大学西迁四川乐山,原来的果树和林场荒芜甚多。1946年东还璐珈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云贵地区和湖北神农架等地引进了大量的种苗并进行繁殖。经过50多年的努力,培植了武汉大学多种多样的植被,使之成为既有丰富的科学内容,又有雄伟壮丽的园景。它不仅是本地区乃至中南、西南及全国农林院校的生物、医学等专业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的实习基地和种源基地,而且也是武汉地区引人入胜的风景点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本园有种子植物120科558属800多种,其中属于珍稀濒危的11科17.在植物有21科31属48种。此外,还有大量的小灌木,野生草本植物,药用植物和岩生植物。
分类研究
武汉大学树木园的工作与本校生物系,特别是与植物分类学研究室紧密相关的。近年来植物分类研究室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科研项目有6项,1981年与美国合作对神农架地区进行植物考察,获标本2000余份。整理出《神农架植物名录》。1980~1986年参加了教学片《神农架植被》的拍摄,此片已发行,得到国内外的好评。发表的论文30多篇,获省级科技成果奖的有三项。本园从1986年以来多次被武汉市评为绿化先进单位,1990年3月又获全国绿化奖章1枚。
植物分类研究室现有实验室11间,植物标本室1间,贮藏室3间,陈列室1间,植物标本25000余种,复号标本50 000多份,陈列种子、特有植物、药用植物、木材等标本300余种。同国内外进行标本和资料的交换约5000余份,该标本馆是中国研究植物区系的重要信息库。
视频
武汉大学树木园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武汉大学树木园,新浪博客,2017-09-08
- ↑ 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4)-杜鹃——波士顿2014(三十六),新浪博客,201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