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民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民报

中文名: 民报

语 种: 中文

类 别: 报纸刊物

主办单位: 中国同盟会

编辑单位: 民报社

创刊时间: 1905年11月26日

出版周期: 月刊

发刊词: 孙中山撰写

终刊时间: 1910年2月

主 编: 胡汉民、章太炎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前身为宋教仁在东京创办的《二十世纪之支那》。同盟会成立后,将其改为《民报》作为会刊。[1]

报刊简介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东京,是一个大型月刊,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创办于辛亥革命时期。前身为宋教仁在东京创办的《二十世纪支那》,因第二期因载《日本政客之经营中国谈》等文,尚未发行即遭日本政府没收,杂志被查封。同盟会成立后,将其改为《民报》作为会刊。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该报的创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但是其宣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过分强调了排满而陷入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后期该报大谈佛法,进步性锐减。该报最高发行量达到1.7万份,第6至24期由章太炎主编。

1905年,黄兴与民报社同仁在东京合影。前排左起:1未知,2程家柽,3黄兴,4陈天华,5章士钊;后排左起:1宋教仁,2柳扬谷,3未知

民报》编辑与发行分设,编辑部在同盟会总部,发行处设于孙中山的日本朋友宫崎寅藏家中,国内派代所在第一期时仅6处,第2期时增至15处,13期时扩充为28处。

历任主编:1到5期编辑兼发行人挂名张继,实际由胡汉民主持,第6期始编辑发行人改署名为章炳麟,至1907年12月,章因脑病气休,改由陶成章主编,第23、24两期,章恢复工作。1910年汪精卫负责。

民报》的发行工作,先后由宋教仁、曹亚伯、程家柽、黄复生负责。

发刊词

近时杂志作作者亦伙矣。姱词以为美,嚣听而无所终,摘埴索涂,不获则反复其词而自惑。求其斟时弊以立言,如古人所谓对症发药者,已不可见,而况夫孤怀宏识,远瞩将来者乎?夫缮群之道,与群俱进,而择别取舍,惟其最宜。此群之历史既与彼群殊,则所以掖而进之之阶级,不无后先进止之别。由之不贰,此所以为舆论之母也。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泊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七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是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递嬗变易而欧美之人种胥治化焉。其他施维于小己大群之间,而成为故说者,皆此三者之充满发挥而旁及者耳。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是故或于人为既往之陈迹,或于我为方来之大患,要为缮吾群所有事则不可不并时而弛张之。嗟夫!所陟卑者其所视不远,游五都之市,见美服而求之,忘其身之未称也,又但以当前者为至美。近时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而况追逐于人已然之末轨者之终无成耶!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膛乎后也。

翳我祖国,以最大之民族,聪明强力,超绝等伦,而沈梦不起,万事坠坏,幸为风潮所激,醒其渴睡,旦夕之间,奋发振强,励精不已,则半事倍功,良非夸嫚。惟夫一群之中,有少数最良之心理,能策其群而进之,使最宜之治法,适应于吾群,吾群之进步,适应于世界,此先知先觉之天职,而吾“民报”所为作也。抑非常革新之学说,其理想输灌于人心,而化为常识,则其去实行也近。吾于“民报”之出世觇之。

民报》第一期,1905年10月。

发展简史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举行成立大会。会上,黄兴提出以留日学生创办的革命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获得通过。然而该刊在第二期上发表了《日本政客之经营中国谈》一文,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被日本政府查禁,同盟会只好另办一份机关报,那就是《民报》。

民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是一个大型月刊,设有论说、时评、谈丛、选录等栏目,每期6万至8万字。先后参与编撰工作的有胡汉民、汪精卫、陈天华、朱执信、廖仲恺、汪东、章太炎、刘师培等。孙中山在为《民报》撰写的发刊词中,第一次将同盟会的主张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于是“三民主义”就成了《民报》宣传的主要内容:

第一,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民报》指出,统治中国的满洲贵族已经沦为帝国主义的走狗,成为各族人民的死敌,因此号召人们起来“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值得指出的是《民报》的排满宣传已经注意到把清朝的反动统治者同满族人民区别开来。

第二,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民报》发表许多文章批判封建制度,鼓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强调“国民之权利”,号召人们起来推翻皇帝,废除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第三,宣传以土地国有。平均地权为中心的民生主义。《民报》发表不少文章宣传土地国有和平均地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样就接触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土地问题。

此外,《民报》还大力介绍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介绍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其中包括社会主义思潮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民报》的出版,受到国内外同盟会和同情革命的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它的创刊号再版7次,第2、3期各再版5次,仍然供不应求,最高发行量达到17000份。第l?5期由胡汉民主编,第6~24期由章太炎主编(其中第19~22期由陶成章代理主编)。在出了24期后,曾一度被日本政府以“激扬暗杀”为由查禁。停刊一年后,由汪精卫在东京编发了第25、26期,1910年2月终刊。

民报》六大宗旨。

即:(一)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

(二)建立共和政体;

(三)土地国有;

(四)维持世界真正之和平;

(五)主张中日两国之国民的联合;

(六)要求世界列国赞成中国之革新事业。

展开论战

〈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与保皇派展开论战

1906年4月18日,《民报》第3号以号外形式公布了《〈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全面揭示了革命派与保皇派的原则分歧。

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保皇派机关报《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以《民报》的创刊为发端。1905年11月,《民报》创刊号即对保皇派进行批判。梁启超则从《新民丛报》1906年1月出版的第73号起连续登载《开明专制论》和《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两篇文章,竭力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先实行"开明专制",确立君主立宪;反对土地国有,维护私有制度。革命派斗志正旺,予以迎头痛击。《民报》号外载文说;

新民丛报》将本年《开明专制论》、《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诸篇合刊为《中国存亡一大问题》。本报以为中国存亡诚一大问题,然使如《新民丛报》所云,则可以立亡中国。故自第四期以下,分类辩驳,期与中国民解决此大问题。兹先将辩论之纲领,开列于下,以告读者:

一、《民报》主共和;《新民丛报》主专制。

二、《民报》望国民以民权主宪;《新民丛报》望政府以开明专制。

三、《民报》以政府恶劣,故望国民之革命;《新民丛报》以国民恶劣,故望政府以制。

四、《民报》望国民以民权立宪,故鼓吹教育与革命,以求达其目的;《新民丛报》望政府以开明专制,不知何方副其希望。

五、《民报》主张政治革命,同时主张种族革命;《新民丛报》主张政府开明专制,同时主张政治革命。

六、《民报》以为国民革命,自颠覆专制而观,则为政治革命,自驱除异族而观,则为种族革命;《新民丛报》以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不能相容。

七、《民报》以为政治革命必须实力;《新民丛报》以为政治革命只须要求。

八、《民报》以为革命事业专主实力,不取要求;《新民丛报》以为要求不遂,继以惩警。

九、《新民丛报》以为惩警之法,在不纳租税与暗杀;《民报》以为不纳租税与暗杀,不过革命实力之一端,革命须有全副事业。

十、《新民丛报》诋毁革命而鼓吹虚无党;《民报》以为凡虚无党皆以革命为宗旨,非仅以剌客为事。

十一、《民报》以为革命所以求共和;《新民丛报》以为革命反以得专制

十二、《民报》鉴于世界前途,知社会问题必须解决,故提倡社会主义;《新民丛报》以为社会主义,不过煽动乞丐流民之具。

以上十二条,皆辩论之纲领。《民报》第四号刻日出版,其中数条皆已解决。五号以下,接连辟驳,请中国民平心公决之。

小卫星报

1906年5月8日,由柳亚子、田桐主编的《复报》在日本东京创刊。其撰稿人有陈去病、金松岑等。《复报》为月刊,大32开本,每期60页左右,约3万字。栏目有社说、政法、传记、历史、演坛、小说、文苑、音乐、歌谣、批评、谭丛、来稿等。其中文学作品占的比重很大。《复报》维护《民报》的立场观点,宣传革命排满,抨击君主立宪,如《驳梁启超书》、《立宪驳议》、《新民丛报非种族革命之驳议》等文章均登载此月刊。故享有《民报》"小卫星"之称。

周年大会

孙中山演讲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1906年12月2日,《民报》在东京召本开周年纪念大会,会场内外水泄不通。会议由黄兴主持,章炳麟读祝词,孙中山作《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之演说。章炳麟、日人池亨吉、北一辉、萱野长知、宫崎寅藏等先后演说。

孙中山在演讲中说:诸君,今天诸君踊跃来此,兄弟想来,不是徙为高兴,定然有一番大用意。今天这会,是祝《民报》的纪念节。《民报》所宣传的是三民主义,第一是民主主义,第二是民权主义,第三是民生主义。

那"民主主义",却不必要甚么研究才会晓得的。譬如一个人,见着父母总是认得,决不会把他当作路人,也不会把路人当作父母。民族主义也是这样,这是从种性发生出来,人人都是一样的。

兄弟曾经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缘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他当初灭汉族的时候,攻城破了,还要大杀十日,才肯封刀,那就不是人类所为,我们决不为此。

至于"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因为凡革命的人,如果存有一些皇帝思想,就会弄到亡国。当时志士都怕外人瓜分中国,兄弟的见解,却是两样。外人断不能瓜分中国,只怕中国人自己瓜分起来,那就不可救了!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说到"民生主义",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要杀四万万人之半,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未知其中道理。兄弟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子。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个,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有,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中国行了社会革命之后,私人永远不用纳税,但收地租一项,已成地球上最富之国。这社会的国家,决非他国所能及的。

总之,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其次我们要研究的,就是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兄弟历观各国的宪法,有文宪法是美国最好,无文宪法是英国最好。英是不能学的,美是不必学的。英的宪法所谓三权分立,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各不相统。

兄弟的意思,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创一种新主义,叫做"五权分立"。

那五权除刚才所说的三权之外,尚有两权:一是考选权。平等自由,原是国民的权利,但官吏却是国民公仆。考选本是中国所始创的,可惜那制度不好,却被外国学去,改良之后,成了美制。自从行了此制,美国政治方有起色。但是它只能用于下级官吏,并且考选之权,仍然在行政部之下,虽稍有补救,也是不完全的。所以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须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这法可以除却盲从滥选,及任用私人的流弊。

一为纠察权,专管监督弹劾的事。这机并是无论何国,皆必有的,其理为人所易晓。但是中华民国宪法,这机关定要独立。况且照片理上说,裁判人民的机关,已经独立。裁判官吏的机关,却仍在别的机关之下,这也是理论上说不过去的,故此这机关也要独立。

合上四权,共成为五权分立。这不但是各国制度上所未有,使是学说上也不多见,可谓破天荒的政体。

兄弟如今发明这基础,至于那详细的条理,要望大家同意,尽力研究,匡所不逮,以成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想诸君必肯担任,共成此举,是兄弟所最希望的。

欲罢不得

1907年1月,梁启超表示愿与革命党停止论战,但遭拒绝。最初,梁启超并不把《民报》放在眼里,认为都是浮薄少年,不堪一击,及至辩论起来,才感不是对手。

1906年5月,梁启超写信给徐佛苏求援,告以要和《民报》"争舆论之动力",不能不辩,但对《民报》上的一篇文章"尚未得所以驳之之道",要徐帮他"思索","并速见复"。徐建议梁启超停止辩论。梁虽认为"与革命党死战乃是第一义",但为摆脱窘境,表示赞同。于是徐佛苏发表《劝告停止驳论意见书》,以为民报"秽恶狠毒",希望在归章炳麟编辑后能"回复秩序"。5月,徐佛苏见宋教仁,言梁启超愿与宋一见,说辩驳出于不得已,"苟可以调和,则不愿如是也"。要求以后和平发言,不互相攻击。次日,宋教仁和章炳麟商量,章炳麟觉得《民报》"辞近诟谇",同意调和;宋教仁又和孙中山、胡汉民商量,孙、胡及黄兴均反对,表示坚战不已。

新民丛报》愈益困难,《民报》则士气益盛。

报刊被禁

章炳麟向日方提起诉讼

1908年10月,《民报》出至第二十四期,被日本政府封禁。《民报》至第二十三期时由章炳麟编辑,以汤增壁为副编辑。由于同盟会所发动的武装起义屡遭失败,汤增壁转而鼓吹暗杀,在《民报》第二十四期上发表《革命之心理》一文,赞扬"虚无党"。

19日,日本政府以《革命之心理》一文,激扬暗杀为理由,下令禁止《民报》发行。

20日,章炳麟向警署提出诘问。

21日,致书日本内务大臣平田东助,要求收回命令书。

23日、26日,又连续致书平田东助,指责日本政府的错误政策,声称,"本编辑人兼发行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封禁驱逐,惟命是听"。在宫崎寅藏等支持下,黄兴、章炳麟、宋教仁等延聘律师向日本法庭提出诉讼。

历史意义

民报》发刊词为同盟会领导人孙中山所撰﹐第一次提出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这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三大纲领﹐为当时政治革命的最高奋斗目标﹐成为当时进步的政治团体(包括文学团体)的旗帜。

民报》虽是政治刊物﹐但也是进步文学工作者必不可少的指导性读物。它的编辑方针﹐贯彻孙中山的三大主义﹐对内主张﹕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建设共和政体﹔土地国有。其所载文章﹐以政论文为主﹐间亦附记时事述评﹐登载少数译着小说。自章炳麟主编并为撰稿人后﹐亦常载其学术论文。

民报》当时所起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与梁启超等改良派所主办的《新民丛报》的尖锐论战﹐驳斥改良派的君主立宪﹑开明专制﹐反对土地国有等主张﹐抵制改良派的政治影响﹐促进革命运动的发展﹐指导广大革命群众斗争的方向。一时成为革命斗争的号角﹐起了重要的进步作用。

参考来源

  1. 《民报》,可可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