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氨基糖苷類
圖片來自優酷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Aminoglycosides)是由氨基糖氨基環醇通過氧橋連接而成的苷類抗生素。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是抑制蛋白質合成、為靜止期殺菌性抗生素。其以抗需氧革蘭陰性桿菌、假單胞菌屬、結核菌屬和葡萄菌屬為特點,由於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在發揮抗菌作用時必須有氧參加,所以對厭氧菌無效。

目錄

簡介

新黴素卡那黴素相比,慶大黴素 C(1963年)因不存在3位磷酸化的羥基,故對假單胞菌的活性更強。慶大黴素的抗菌譜較廣,抗菌活性強,價格低廉,對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產氣桿菌克雷伯菌、奇異變形桿菌、某些吲哚變形桿菌、某些奈瑟菌、某些無色素雷桿菌和志賀菌等革蘭陰性菌都有抗菌作用,且對革蘭陽性菌中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包括其耐藥株)也有很強的抗菌作用,臨床上主要用於治療革蘭陰性菌及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的嚴重感染如敗血症、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膽道感染和燒傷感染等。 1970年發現的西索米星雖然抗菌活性優於慶大黴素,但毒、副作用也遠大於慶大黴素,故並未得到廣泛應用。後對西索米星進行結構修飾得到奈替米星(1974年),後者對部分產乙酰轉移酶的菌株有活性,動物實驗證實其耳、腎毒性比西索米星低。 異帕米星(1977年)是慶大黴素 B(1971年)的 1-N-HABA 衍生物,具有與阿米卡星相似的抗菌活性,但對產染色體介導的乙酰轉移酶的沙雷菌作用更強,當時並未用於臨床。直至10 餘年後革蘭陰性菌廣泛產染色體介導的 6-乙酰轉移酶時,異帕米星才再次在美國「多學科抗微生物藥物與化療會議」上得到介紹,不久在日本和韓國上市,後又獲得某些歐洲國家的批准。異帕米星對大多數腸桿菌科細菌、假單胞菌屬、不動桿菌屬和沙門菌等革蘭陰性桿菌以及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在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對慶大黴素和阿米卡星敏感的腸桿菌科細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的作用較阿米卡星略強或相似,適用於治療對其它氨基糖苷類藥物、包括對阿米卡星耐藥的革蘭陰性桿菌(包括銅綠假單胞菌)和葡萄球菌所致的嚴重感染。 異帕米星具有顯著的抗生素後效應,故給藥方案被設計為一日1次 400 mg,既保證療效又能降低毒性。異帕米星維持並加強了氨基糖苷類藥物的優勢,具有強效殺菌活性、致耐藥性低以及毒、副作用小和有良好的抗生素後效應等特點,已成為新一代抗菌良藥,在國、內外廣泛用於各類細菌感染治療,被認為是氨基糖苷類藥物中的「王牌」。 依替米星(1997年)是我國自行開發的新藥,系以慶大黴素C1a為母核、經將其二脫氧鏈霉胺1-N 位上的1 個氫原子用 1 個乙基取代所得。臨床前及Ⅱ期臨床試驗顯示,依替米星對多種耐藥菌(包括MRSA)所致的感染均有較好的療效,且毒、副作用小,尤其是耳、腎毒性較低,總體上與奈替米星相似。體外抗菌作用研究表明,依替米星的抗菌譜廣,對多種病原菌,特別是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腸桿菌屬、沙雷菌屬、奇異變形桿菌、沙門菌屬、流感嗜血桿菌和葡萄球菌屬等都有較高的抗菌活性,對部分假單胞菌、不動桿菌屬等也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對部分對慶大黴素、小諾黴素和頭孢唑啉耐藥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體外 MIC 值仍在其治療劑量的血藥濃度範圍內。依替米星對產青黴素酶的部分葡萄球菌和部分低水平 MRSA 亦有一定的抗菌活性。依替米星克服了慶大黴素、阿米卡星等傳統氨基糖苷類藥物治療安全係數較低的缺點,毒、副作用小,是一個有競爭力的新抗菌藥物。[1]

評價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主要用于敏感需氧革蘭陰性桿菌所致的全身感染。雖然近年來有多種cephalosporins和quinolones藥物在臨床廣泛應用,但由於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對銅綠假單胞菌、肺炎桿菌、大腸桿菌等常見革蘭陰性桿菌的PAE較長,所以,仍然被用於治療需氧革蘭陰性桿菌所致的嚴重感染,如腦膜炎呼吸道泌尿道、皮膚軟組織、胃腸道、燒傷、創傷及骨關節感染等。 對於敗血症、肺炎、腦膜炎等革蘭陰性桿菌引起的嚴重感染,單獨應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治療時可能療效不佳,此時需聯合應用其他對革蘭陰性桿菌具有強大抗菌活性的抗菌藥,如廣譜半合成penicillins、第三代cephalosporins及quinolones等。 [2]

視頻

藥理學課程精講之【第32課】氨基糖苷類

嗶哩嗶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