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道頭文化園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水道頭文化園區為日治時期建在雲林北港的第一淨水場,也就是俗稱的水道頭,迄今約有七十餘年的歷史,水場面積約1.28公頃,為當時最完善的水廠設計。取用北港溪水抽至廠內,經過過濾、沉澱、消毒等多重工序再透過幫浦運送至水塔,隨之分配到各個人家。
現今的水道頭文化園區內包含了水池、唧筒室和蓄水池等遺址。建於昭和5年(1930)的北港水塔分成三層,上層為圓柱鋼筋混凝土蓄水塔,作為儲水之用;中下層則為十角形構造物,原本摟空的空間,在民國51(1962)年進行局部增建,搭配圓拱型開口形成封閉空間,為辦事處、會議室與維護空間。
三座200平方公尺左右的方形蓄水池舊時主要用以沉澱溪水,現在失去了過往的作用,卻吸引了鳥類和昆蟲齊聚,成為環境優美的休閒空間。[1]
目录
景點介紹
小鎮之源:水道頭文化園區
原稱為北港舊水塔的十字型水塔,現今成為北港遊客中心,別看外型小巧可愛,它曾是全鎮用水的重要泉源,也是北港鎮碩果僅存的日治時期代表建築。園區內有著百年老樹、日式建築及荷花池,可供遊人遊憩觀賞、舒心怡情。
日文稱為「水道頭」的自來水廠,有取水井、沈澱、過濾、消毒等設施,為當時最完善的設計,處理好的水以幫浦打上水塔後送到每一住家,被稱為「水道水」,亦即今日所謂自來水,而非來自地下水,供應北港居民飲水達一甲子以上,於1997年停用。 北港水塔建於昭和5年(民國19年,1930) ,俗稱「水道頭」,聳立在北港一號堤防旁,以北港溪流作為水源,鋼筋水泥結構的十角造型非常特殊,一旁的抽水機機房以清水磚砌成屋身,是日治時期僅存的代表建築。
第1座 北港水道頭文化園區
本園區原為日治時期1930年建成的自來水廠,具當時最先進的水廠設計,供應北港居民飲水達一甲子以上,於 1997年停止營運。後雲林縣政府陸續完成設施、建築修復及環境整理後,規劃為文化園區並以其俗名「水道頭」命名之。
第2座十角水塔(貯水塔 )
高聳的「十角水塔」於1929年建成,塔高 20.4公尺,為 3層樓的鋼筋水泥構造物, 1、 2樓為十角形、 3樓為圓柱體,每面開半月形格子窗,造型特殊,全台唯一,雲林縣政府於 2006年登錄為縣定古蹟,是台灣近代公共工程之代表建築。
第3座日式宿舍群
包含廠長及員工宿舍,於1929~1930年間建成,廠長宿舍為獨棟一層木造建築,外牆已改為磚造,員工宿舍群為一棟四戶建日式建築,皆經雲林縣政府於 2010年登錄為歷史建築。
第4座 抽水機房(唧筒室)
抽水機房於1930年建成,內配有抽水機,主要功能是透過抽水機進行水池、水塔及水井間的配水,機房以清水磚砌成屋身,是展現日治時期工藝技術的代表建築,經雲林縣政府於2006年登錄為縣定古蹟。
第5座 慢濾池
區內共設置有三座濾水池,於1930年建成,是透過沉澱作用過濾水中雜質的自來水淨化設施,因集水過程緩慢,也稱「慢濾池」,現已改造作為園區內景觀生態池。
第6座 抽水井(唧筒 井 )
園區內現有兩座抽水井(唧筒井 ),於 1930年建成,第一唧筒井為原水抽水井,儲存由北港溪引入的原水;第二唧筒井為清水井,儲存加氯、消毒後之淨水,經雲林縣政府於 2006年登錄為縣定古蹟。
第7座 沉澱池
沉澱池於1930 年建成,主要的功能是過濾雜質,淨化後的水會送到第二唧筒井,再從唧筒室送到貯水塔,整個淨水過程就此完成。水道頭自來水廠停用後,原來的沉澱池保留下來,目前為戰備水槽。[2]
交通資訊
【自行開車建議】
國道一號→下民雄交流道→民雄外環道路/164縣道→左轉嘉民路→福德路/159縣道→右轉中央公路/北港大橋/義民路/台19線→右轉民生路
周邊景點
視頻
北港「水道頭文化園區」 化身兒童樂園
光影點亮北港水道頭文化園區 古蹟再現歷史人文風華
雲林縣【08】北港鎮│水道頭文化園區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