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沙皮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沙皮蕨(學名:Hemigramma decurrens (Hook.) Cop.)是叉蕨科 ,沙皮蕨屬中型土生植物。植株高可達70厘米。根狀莖短橫走至斜升,有許多近木質的根,密被鱗片;鱗片線狀披針形,葉簇生;不育葉葉柄暗禾稈色至棕色,上面有淺溝,光滑無毛,能育葉葉二型: 不育葉卵形,頂生羽片較大,闊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側生羽片對生,近無柄,披針形,基部楔形,能育葉與不育葉同形但較小,葉脈聯結成近六角形網眼,兩面均稍隆起,光滑無毛;囊群蓋缺。 分布於中國台灣、福建、廣東、海南、雲南。生密林下陰濕處或岩石上,海拔100-700米。日本琉球和越南也產之。

沙皮蕨葉形變化多樣,有單葉,也有羽狀葉,在同一植株上也會出現2種不同的葉形,植株養護簡單,既可盆栽置於客廳、書房觀賞,也可用作庭院綠化配植,或成片種於假山或水池邊。

形態特徵

小型或中型土生植物。 植株高30-70厘米。根狀莖短橫走至斜升,粗1.5-2厘米,有許多近木質的根,頂部及葉柄基部均密被鱗片;鱗片線狀披針形,長達1厘米,先端長漸尖,邊緣有密睫毛,膜質,褐棕色並稍有光澤。[1]

葉簇生;不育葉葉柄長10-25厘米,基部粗3-4毫米,暗禾稈色至棕色,稍有光澤,上面有淺溝,光滑無毛,頂部兩側有狹翅,能育葉葉柄長達40厘米;葉二型:不育葉卵形,長20-35厘米,基部寬約20-25厘米,基部下延或不下延,奇數一回羽狀或為三叉或有時為披針形的單葉;頂生羽片較大,闊披針形,長約20厘米,中部寬5-6厘米,柄長達1厘米或近無柄而與下面一對側生羽片合生,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為淺波狀;側生羽片1-3對,對生,相距5-6厘米,稍斜向上,近無柄,披針形,長15-20厘米,中部寬3-4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其下側通常下延於葉軸形成狹翅,全緣;能育葉與不育葉同形但較小,能育羽片長8-10厘米,寬約2厘米。葉脈聯結成近六角形網眼,有分叉的內藏小脈,兩面均稍隆起,光滑無毛;側脈稍曲折,兩面均隆起並光滑。葉堅紙質,干後暗褐色,兩面均光滑;葉軸及羽軸暗禾稈色,上面稍凹下,兩面均光滑。

孢子囊群沿葉脈網眼着生,成熟時滿布於能育葉下面;囊群蓋缺。染色體2n=160。

該種形體的變化很大,由奇數一回羽狀或指狀深裂至單葉,側生羽片的基部下側通常下延於葉軸,但亦偶有不下延。

主要價值

沙皮蕨葉形變化多樣,有單葉,也有羽狀葉,在同一植株上也會出現2種不同的葉形,孢子葉不同於營養葉,常常是葉柄極長的獨立單葉。沙皮蕨引種容易成活,恢復快,根狀莖生長及分枝迅速,新葉發生快且多。植株養護簡單,既可盆栽置於客廳、書房觀賞,也可用作庭院綠化配植,或成片種於假山或水池邊。

生長環境

沙皮蕨是典型的耐陰、喜溫濕植物,最適宜的生活環境是林下陰濕處,且溫度變化幅度不大的場所。溫度在22℃-30℃。濕度相對濕度最低65%以上,最佳濕度80%以上,室內栽培時需要保持空氣流通。自然遮陰條件較好的場所,比如高大的樹下或屋檐下,或者採用遮陰網,適宜的光照強度在300-1200lux之間,800lux左右葉片顏色比較鮮艷,觀賞性比較好。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台灣(淡水)、福建(華安)、廣東(曲江,龍頭山、汕頭、茂名、高要,鼎湖山、清遠,飛來峽、南海,西樵山、寶安)、海南(樂東,尖峰嶺、崖縣)、雲南(河口)。日本琉球和越南也產之。模式標本產地:廣東。

繁殖方法

營養繁殖是沙皮蕨最簡易便捷的繁殖方式。根狀莖的生長速度較快,一般3個月左右即可進行切段繁殖,切段長度5厘米左右,一般應帶有3-4片葉。為減少水分蒸騰、促進不定芽的萌發,應剪去老葉。對於生長一年以上的植株,其根系已經盤雜錯亂,可用枝剪直接剪切分成數份進行裝盆。若長期未進行根系修剪及分株,會導致養分過多並積累於根系,使根系盤雜,葉片擁擠稠密,植株營養不良,幼芽生長受到抑制。

栽培技術

沙皮蕨人工栽培時,應適當提高栽培基質中有機質的比例。為了更好地生長,使植株及葉形美觀,一般採用的基質為粗沙石、腐殖土,按1:1的比例混勻。在花盆內用碎陶片或碎石子將底部墊高至1/3左右的高度,然後填裝栽培基質至盆高約2/3,再將植株放置於中間位置,往盆內均勻添加基質,厚度以蓋過根莖1-2厘米為宜。為防止栽培基質中攜帶病菌及有害蟲卵,所有栽培基質應在太陽下暴曬1-2天。澆水方法為噴淋。每次噴淋之後,栽培基質會往下滲落,因此每隔一段時間必須添加基質,後期添加的基質應適當 。[2]

病蟲防治

沙皮蕨病蟲害發生較少,主要病害有炭疽病、褐斑病。

炭疽病主要危害植株的嫩葉。被害部位呈水漬狀圓形暗褐色小斑,然後逐漸由幾個病斑擴大成不規則的斑塊,後期病斑中部變為灰白色,有許多微小黑點。在25℃,空氣相對濕度為80%-90%時,蔓延迅速。以預防為主,在新葉形成的梅雨季節和高溫高濕季節應噴藥預防。發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噴施防治。褐斑病常發生在葉片的頂端,受害葉片初期為小圓形黑斑,後擴大成圓形或近圓形,病斑邊緣黑褐色,中央灰黑色並有小黑點。此後病斑擴大迅速,葉片最後變成黑色,乾枯死亡。發現有病株要立即隔離噴藥,同時剪除並集中焚燒染病葉片。可採用50%多菌靈1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及波爾多液200倍液防治。

主要蟲害為蚯蚓,蚯蚓在大田裡有益,但在花盆裡有害。防治方法:花盆慢慢放入一桶清水中,使水超過盆面,約1小時左右,蚯蚓便會鑽出土表進入水桶,此時即可清除;先用清水澆透花盆,然後將3-4瓣大蒜搗爛,加水稀釋後倒入盆中,稍等一會蚯蚓就會鑽出土面,即可用鑷子夾住除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