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河姆渡文化遗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河姆渡文化遗址

中文名: 河姆渡文化遗址

馆藏地点: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

出土时间: 2005年1月

出土地点: 余姚市罗江乡河姆渡村

总面积: 达4万平方米

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于1973年,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


河姆渡文化遗址,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


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我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国展览,深深地震撼着整个世界。[1]


考古研究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5年1月宣布,经4个多月抢救性发掘,在宁波市江北区境内,位于宁绍平原东部,余姚市罗江乡河姆渡村东北,首次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早期原始村落——傅家山遗址。


此次发现的傅家山遗址是浙江省继河姆渡遗址发掘之后规模最大,出土器物最多,保存遗址最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说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2021年11月,位于舟山白泉镇的“王家园遗址”确认为河姆渡文化遗址,是舟山地区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一重大考古发现,把舟山群岛的历史追溯到了距今6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早期。


发掘物品

发掘的器物显示,傅家山遗址是一处以耜耕农业为主的原始村落,属于耜耕、渔猎和采集经济并存的河姆渡文化早期类型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是在宁波市区范围内首次发现的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早期遗址。


宁波市考古所副所长褚晓波说,这次发掘出来的傅家山遗址与河姆渡遗址相距近20公里,和前不久发现同属河姆渡文化的田螺山遗址相距五六公里。三处遗址的地理位置构成三角形状,其共同的特征是围绕姚江逐水而居,因此,也可以说宁波姚江流域是河姆渡文化的故乡。


记者在发掘现场看到,傅家山遗迹为木构建筑基址,面宽方向长度30余米,并在南北两端的地层中延续。建筑基址进深方向宽度约16余米,有7至8排木桩。基址残留较多的是桩木、木板,还有少量带有榫和卯孔的建筑构件。其中桩木成排、成组有规律地向面宽方向分布,木板散乱于其间。


根据桩木用材的大小、走向和建造的手段分析,考古专家推测出这里可能有两种建筑类型:一种是桩木和横木有序结合构成干栏式建筑的地基,另一种是柱坑式建筑基址。考古人员根据建筑遗迹上部的地层中发现的木炭碎屑推断,火灾是造成傅家山原始村落遭毁的原因。傅家山遗址发掘了大量陶片,有些器形和纹饰在河姆渡文化中属首次发现。考古专家介绍说,根据功能可分为炊器和盛储器,主要有釜、罐、盆、盘、钵、器盖、器座、支座等。


文物保护

据考证,傅家山先民定居以后,种植水稻是它最主要的食物。根据是骨耜农具的使用、夹炭陶中大量掺和的稻谷和陶器上谷粒、稻禾的刻划纹饰等。除此之外,渔猎和采集是这些先民必要的经济补充。


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余姚市罗江乡河姆渡村东北,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河姆渡 遗址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


相关信息

⑴新石器时代遗址


河姆渡遗址是世界闻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总面积约四万平方米,堆积厚度四米左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文化层的时代,距今约七千年,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地层之一。第三、四文化层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和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⑵分布位置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在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首先发现,故于1976年命名。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并越海东达舟山岛。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年。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说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该文化目前唯一经过较大规模发掘的是河姆渡遗址,在1973~1974年和1977~1978年,由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主持,进行了两期发掘。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在浙江鄞县辰蛟,宁波八字桥,舟山白泉、大巨等地,都发现有河姆渡文化的晚期遗存。


晚期遗存

河姆渡遗址位于河姆渡镇金吾庙村(原罗江乡浪墅桥村)。


它是1973年夏天当地农民建造排涝站时发现的,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自下而上叠压着4个文化层,根据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测定,第四文化层距今约7000-6500年,第三文化层距今约6500-6000年,第二文化层距今约6000-5500年,第一文化层距今约5500-5000年。


河姆渡遗址于1973年和1977年冬进行过两次考古发掘,合计面积2630平方米,出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艺术品等文物6700余件,还发现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实及少量的墓葬等遗存。所有这些,为研究我国远古时代的农业、建筑、制陶、纺织、艺术和东方文明的起源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文的演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河姆渡遗址第一、二文化层的出土文物与省内湖州邱城遗址下层及嘉兴市郊马家滨遗址的器物相似,第三、四文化层的出土文物,在我省是新发现,而且它已拥有较为发达的耜耕农业、采用榫卯技术的干栏式建筑,在国内同时代的遗址中它的生产、生活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是一支全新的考古学文化,暂时命名为河姆渡文化。


文化意义

河姆渡遗址发现后,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为尽快把它公诸于世,1976年4月,国家文物局、浙江省文化局在杭州召开“河姆渡 遗址第一期发掘工作座谈会”(实际是一次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陕西、广东、福建、安徽、浙江的专家学者和余姚县、罗江乡的代表共60多人参加了这次座谈会。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在7000年前长江流域同样有着繁荣的原始文化,与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一致同意了对河姆渡文化的命名。


1980-198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相关市县文管会在宁绍平原作了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普查,近年来在基本建设中又陆续发现了一些,至今共发现河姆渡文化类型遗址47处,分布于钱塘江以南的沿海地区和舟山群岛,其中以姚江平原最密集,计有25处,因此可以说,余姚是河姆渡文化的故乡。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