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泰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泰顺县隶属于浙江省温州市。明景泰三年(1452年),析出瑞安县义翔乡56至60都和平阳县归仁乡38至40都置县,景泰皇帝赐县名“泰顺”,寓意“国泰民安、人心效顺”。

泰顺县位于浙江南部,枕山近海,区位独特,县域总面积1761.5平方公里,现辖12镇7乡,总人口37.1万人。泰顺属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泰顺是国家生态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森林覆盖率达76.1%,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居全省前列。现存各类桥梁970多座,古廊桥33座,15座古廊桥和“仕水矴步”被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被列入国家和省市非遗名录116项。拥有被誉为“天然生物基因库”和“绿色生态博物馆”的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神水宝地”“天下第一氡”盛誉的承天氡泉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极具文化艺术创造价值和收藏价值的泰顺石等。[1]

建制沿革

泰顺设县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景泰元年,朝廷派兵入境,镇压邓茂七农民起义军和叶宗留矿工起义军的余部。战事过后,析出瑞安县义翔乡56至60都(共计5个都12个里)和平阳县归仁乡38至40都(共计3个都6个里)置县,设县治于罗阳。景泰皇帝赐县名“泰顺”,寓意“国泰民安、人心效顺”。设县至清代,泰顺县隶属于浙江省温州府。

1911年11月,泰顺宣布光复,隶属温州军政分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温州军政分府,置温州府,泰顺隶属之。民国3年置瓯海道,泰顺属之。民国16年废道,实行省、县二级制,县直隶浙江省。民国21年,实施行政督察区制,泰顺属浙江省第十县政督察区。民国23年3月,属第八区行政督察区。民国37年4月,全省改划行政督察区,泰顺县一度划归第六行政督察区(相当今丽水地区);5月,复划归第五行政督察区(相当温州地区)。

1949年8月,泰顺县隶属浙江省第五专区。11月,第五专区易称温州专区,泰顺隶属不变。1981年9月至今,隶温州市。

县境

明清时期,泰顺县域面积1933平方公里,东至分水排(在今文成县桂山)平阳界130华里,南至樟坑霞浦界100华里,西至黄坭隘寿宁界10华里,北至上燕景宁界100华里,东北至平溪(在今文成县仰山)瑞安界100华里,至蟾宫埠(在今文成县汇溪)青田界100华里,西南至东溪头寿宁界10华里,东南至月湖垟平阳界和福鼎界170华里,西北至寿宁、景宁县界50华里。

民国27年(1938年),福建寿宁县第一区辖地葛藤(绳)岭、张家垟、卓家坑、东溪头、双港渡等村划归泰顺县,划入土地9平方公里。此后,泰顺、寿宁两县以寿泰溪为界。

民国37年(1948年)1月,泰顺县汇溪乡、两岸乡以及白云、翁山两乡部分辖地划归新设立的文成县,面积计180.5平方公里,即后来的文成县汇溪、双溪、稽洋、东龙、仰山、桂山等地。

现今县域面积1761.5平方公里(含水域面积110平方公里),最东至月湖西关村犁壁坑村,最南至龟湖交溪、南岭尾,最西至岭北上垟村山头仔,最北至黄桥双坑头。经纬度位置处于北纬27°17'36"—27°48'34",东经119°37'09"—120°14'56",东西最大直线距离61.7公里,南北最大直线距离56.6公里。[2]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明代建县后,县城划设承宣、太平、士林、登俊、永安、文明6个坊,城郊分东、西两个隅,乡村分8个都,全县计18图、100保,304个庄。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调整行政区划:城内仍设6坊,城郊增设南、北隅,乡村仍设8都(都的辖地有所调整),全县计17图(含四隅)、333村庄。民国初,区划沿清旧制。民国18年(1929年),实行街村制,旋改街为里,全县划为4区、135村、2里,区设区公所,置区长。民国20年(1931年)改村里为乡镇。民国24年(1935年)6月,改为保甲制,全县划为4区,各设保甲巡回督导员,下辖78乡2镇、438保。民国35年(1946年)扩大乡保幅员,全县改编为3区22乡l镇,计293保。

解放后,1949年9月全县划分为百丈、罗阳、泗溪、泰南4个区,设31个乡(镇)。1952年4月调整行政区划,全县分为7个区、109个乡(镇)。1958年11月,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全县辖9个人民公社、53个生产大队(相当于乡)。1961年7月,调整人民公社规模,全县设6个区、51个人民公社。1984年,全县辖9个区、58个乡、1个县直属镇。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全县分设9个镇、29个乡,下辖527个行政村、8个居民区。

2011年末,全县辖10个乡镇(其中1个畲族镇、1个畲族乡),包括罗阳镇、司前畲族镇、百丈镇筱村镇泗溪镇彭溪镇雅阳镇仕阳镇三魁镇9镇和竹里畲族乡,下设11个社区、6个居民区,295个行政村。

区划现状

2016年末,泰顺县下辖19个乡镇,包括12镇7乡,其中1个畲族镇、1个畲族乡,包括罗阳镇、司前畲族镇、百丈镇、筱村镇、泗溪镇、彭溪镇、雅阳镇、仕阳镇、三魁镇、南浦溪镇、龟湖镇9、西旸镇12镇和包垟乡、东溪乡、凤垟乡、柳峰乡、雪溪乡、大安乡、竹里畲族乡7乡,共19个乡级政区;下设11个社区、3个居民区、298个行政村。[3]

自然地理

生态环境

泰顺县森林覆盖率76.1%,县域三大水系水质全面达到或优于水环境功能区要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和县出界水质达标率均达100%,2012年、2014年全省行政区域交接断面水质考核荣获优秀县。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较好且保持稳定,环境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上,2005年以来,泰顺生态环境状况连续五年全省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浙江生态第一县。2016年泰顺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9.4%,位列全省第二;PM2.5浓度年均值24ug/m3,位列全省第一。

地貌水文

泰顺县地处洞宫山脉东南翼,属低中山区高丘山地地貌,境内峰峦叠嶂,山脉逶迤,有“浙南屋脊”之称。有海拔千米以上高峰179座,其中白云尖海拔1611.3米,为温州市最高峰。大小溪流百余条,纵横密布,呈多干树枝状,分属飞云江、交溪、沙埕港、鳌江四大水系,主要溪流有里光溪、洪口溪、仕阳溪、寿泰溪、彭溪、会甲溪等,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8.2亿立方米,2012年,水资源量为35.97亿立方米。泰顺是浙南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其中温州的“大水缸”——珊溪水库有2/3水域面积在泰顺县境内。

气候特征

泰顺属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春夏水热同步,秋冬光热互补,高山云雾弥漫,海拔高低悬殊,地形、地貌复杂,小气候多变明显。冬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降温幅度明显,春夏季多阵雨或雷雨,以及短时强降水、台风等灾害性天气。

由于地处山区,群山环绕,植被覆盖率高,负氧离子浓度高,泰顺县常年空气质量均在优良以上,被称作“养生福地”。

据历年整编资料(1981-2010年)显示,泰顺县年平均温度16.2℃,最冷1月平均气温6.1℃,最热7月平均温度25.9℃。极端最低气温-10.5℃,极端最高气温39.2℃。年平均降水量2047.5毫米,其中4—9月降水量1475.9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2.1%。年平均相对湿度82.1%。全年日照1627.7小时,占可照时数的37.2%。年平均风速1.3米/秒,最多风向为NE(东北)风。年平均蒸发量1302.3毫米,年雷暴日54.4天。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雷电、连阴雨、寒潮等。[4]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泰顺县境内已发现植物249科1098属2495种。在浙江植物区系中,仅见于泰顺的有泰顺凤尾蕨、泰顺石楠、老虎刺、尖叶算盘子、海芋等57种,其中泰顺凤仙花、泰顺杜鹃、浙江雪胆等是泰顺特有种。此外,模式标本采于泰顺的有缩羽复叶耳蕨、短叶勾儿茶、毛枝连蕊茶、尖萼紫茎、无腺野海棠、白花满山红、浙江柿、银钟花、四棱卷瓣兰等9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钟萼木、银杏、中华水韭、莼菜等5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福建柏、香果树、金毛狗、八角莲、沉水樟、闽楠、胡豆莲等20多种。

动物资源

泰顺县境内已发现野生动物45目294科2483种(不包括水生动物)。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云豹、金钱豹、黑麂、金雕、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鼋、金斑喙凤蝶(昆虫类)等8种,占全省45%,占全国8.33%。乌岩岭现存黄腹角雉种群数量600多只,是目前已知的野生黄腹角雉最高种群密度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白鹇、短尾猴、猕猴、穿山甲、豺、黄喉貂、大灵猫、小灵猫等41种,占全省的42.86%,占全国的15.91%。列入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黑白飞鼠、鼯鼠、豪猪、果子狸、鼬獾、食蟹蒙、毛冠鹿、白额山鹧鸪等34种,占全省的66%。

石资源

泰顺石资源主要分布在泰顺县龟湖镇,其已探明可开采量为5000万吨,理论储量达1亿吨,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单体矿,号称“世界蜡都”。泰顺石质地温润似玉、细腻剔透、纹理精美、色泽雅丽、软硬适中,具有宜雕琢、宜制印等工艺美术特点,极具文化艺术创造价值和收藏价值。按质地、纹理、色彩分类,分为金石冻、华文石、东方红、凤黄石、虎白石、乳花石、湖蓝石等七个系列200多个品种。除工艺用途之外,还广泛应用于工、农业部门,如玻纤和陶瓷的原材料,农药和化妆品的填充剂。[5]

旅游资源

泰顺是生态旅游资源大县,全县共有旅游聚合区10个、旅游单体总数295个,其中五级资源单体3个、四级资源单体13个、三级资源单体66个。其“泉桥山水石”的特色资源集成,具有明显的稀缺性、独特性和唯一性。“泉”即“承天氡泉”,为浙江省两个4A级温泉之一,并且是全省唯一的主动上升泉,被誉为“神水宝地”“天下第一氡”。“桥”即泰顺廊桥,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传统营造技艺列入“世界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即乌岩岭,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峰白云尖为温州第一高峰,拥有浙江50%以上的动植物种,被誉为“天然生物基因库”“绿色生态博物馆”。“水”即飞云湖,位于飞云江中游,是浙江南部最大的湖泊,是一处集湖光山色之大成,融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集避暑、休养、度假、观光的旅游胜地。“石”即泰顺石,是与国内“四大名石”同等优秀的工艺叶腊石,理论储量1亿吨以上,极具文化艺术创造价值和收藏价值,旅游文化开发前景广阔。

区域人口

2017年末全县常住人口25.4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9万人,城镇化率达47.86%。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37.24万人,其中男性19.37万人,女性17.87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2%和48%。全县当年出生人口5922人,死亡人口3295人,全年净增人口2627人,自然增长率为7.07‰。[6]

经济概况

综合概述

2017年全县生产总值91.7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00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26.25亿元,增长5.3%;第三产业增加值57.46亿元,增长10.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7:28.6:62.7。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669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3654美元),增长7.9%。

2017年全县财政总收入11.43亿元,比上年增长7.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91亿元,增长9.1%;其中,地方财政税收收入4.24亿元,下降3.4%。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5.15亿元,增长16.2%。其中,民生支出36.44亿元,增长21.9%,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7%。

第一产业

2017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7%。其中:农业产值8.36亿元,增长4.1%;林业产值0.77亿元,增长13.5%;牧业产值2.43亿元,下降0.7%;渔业产值0.08亿元,增长3.2%。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1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8%。

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6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9%。其中:粮食种植面积8197公顷,增长0.5%;油料种植面积907公顷,下降8.8%;药材种植面积1693公顷,增长2.6%;蔬菜种植面积4857公顷,增长5.1%。

全年粮食总产量4.62万吨,比上年增长2.9%。茶叶总产量0.34万吨,增长4.6%。蔬菜总产量8.30万吨,增长5.4%。

全年肉类总产量0.97万吨,比上年下降6.8%;其中猪肉产量0.72万吨,下降9.1%。生猪年末存栏5.11万头,下降1.4%;全年出栏7.91万头,下降8.7%。家禽年末存栏45.48万只,增长8.5%;全年出栏124.60万只,下降0.3%。

年末全县共有农业龙头企业26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1家;省级示范合作社8家,市级示范合作社42家;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3个。

全年水利建设投资1.34亿元,年末拥有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58座。全县旱涝保收面积3.66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9.53千公顷。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6.20万千瓦,下降7.6%。

第二产业

2017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9.0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3.5%。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家,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74亿元,下降6.6%。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2.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1.4%,高成长企业增加值增长13.9%。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32.3%,新产品产值率为18.9%;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4.4%,产销率为95.5%,其中出口交货值下降13.5%。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4.1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6%。其中工业用电1.34亿千瓦时,增长8.4%;城乡生活用电1.70亿千瓦时,增长3.3%。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19亿元,比上年下降10.4%,其中,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分别增长44.4%和6.7%。利税总额1.56亿元,下降4.7%。年末企业资产合计11.62亿元,下降3.2%;应收账款1.76亿元,下降22.3%;产成品存货0.80亿元,增长23.1%。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7.18亿元,占GDP的18.7%,按不变价计算,同比增长6.4%。全县拥有资质建筑企业55家(未包含劳务分包企业5家),其中:一级资质企业10家,二级资质企业9家,三级资质企业36家,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82.18亿元,同比增长16.8%。新开工房屋施工面积139.2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1.0%,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14.4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7.8%。全年实现利润总额3.96亿元,同比增长12.2%。

第三产业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11.12亿元,比上年下降45.7%。房屋施工面积38万平方米,下降64.6%;竣工面积26.00万平方米,下降32.1%。商品房销售面积12.16万平方米,下降16.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9.02万平方米,下降25.5%。

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99亿元,比上年增长12.7%。按区域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8.59亿元,增长12.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40亿元,增长14.7%。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41.45亿元,增长11.8%;餐饮收入额5.53亿元,增长19.1%。网络零售额10.09亿元,增长4.2%。

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10.37亿元,增长20.6%。限额以上四大行业销售总额8.22亿元,增长22.4%。其中,批发零售业销售额6.32亿元,增长24.9%;住宿餐饮业营业额1.90亿元,增长14.9%。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55亿元,比上年增长8.9%。

全年实现旅游综合产值27.88亿元,比上年增长35.1%。接待国内外游客430.7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2%,其中接待入境游客5441人次,增长40.6%。[7]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7年末全县全日制学校55所,专任教师2748名,在校学生35395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招生908人,在校学生2015人;普通中学14所,普通高中招生1273人,在校学生4076人,初中招生3283人,在校学生9357人;小学39所,招生3243人,在校学生19864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专任教师16人,招生5人,在校学生83人。全县有幼儿园49所,在园幼儿10066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8.1%,学龄儿童入学率99.99%。年末各类学校校舍总面积58.81万平方米,其中当年新建学校校舍0.93万平方米。

科学技术

2017年末拥有科技型企业126家,其中省级科技型企业62家;专利示范企业5家,其中省级专利示范企业2家;省级农业企业科技研发中心10家;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0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全年专利申请量535项,专利申请授权量283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0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技支出0.30亿元,比上年增长0.4%。

文化事业

2017年末全县共有文化站19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8个(含乡镇图书馆分馆7个),博物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136个,电影放映单位3个。全年艺术团体演出1988场次,观众26.81万人次;数字电影放映11785场次,观众61.75万人次。年末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15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102个。年末公共图书馆藏书30.37万册(件),年总流通量39.57万人次。全县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100%。

医疗卫生

2017年末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54家,其中医院2家,卫生院36家。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706人,其中医生761人,注册护士609人。全县医疗机构床位1218张,其中医院床位数750张。全年医疗机构诊疗病人171.04万人次,住院人次2.22万人次。

体育事业

2017年末全县共有公共体育场馆3个,体育场地设施面积52.72万平方米,独立设置的业余体校1所。累计建成社区健身广场24个,健身苑点443个,篮球场224片,羽毛球场22片,门球场11片,地掷球场17片,乒乓球室50个。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1578万元,比上年下降24.9%。

人民生活

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175元,比上年增长9.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32元,增长9.9%。

社会保障

2017年末全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1.85万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4.71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3.45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71万人;全县失业保险参保1.21万人;工伤保险参保2.5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1.72万人。全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5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815人,全年列支低保(补助)金4728万元。全年有3181人得到医疗救助,共发放医疗救助金1299万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人数264人,集中供养率98.0%。全县已建成社区(含村级)居家养老中心207个。全年县慈善总会共募集善款685.8万元,支出1340.3万元。全年办理结婚登记3293对、离婚登记1469对。

2017年末,全县有残疾人7588人,实现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7588人,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安置率达74%。

生态建设

全年全县总降水量1787毫米。全县森林面积13.5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6.6%。全县共有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2处,2A景区8个,3A景区4个,4A景区3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市级森林公园9个。

成功创成省级文明县城。全县已建成国家级生态村256个、国家级文明村1个;省级以上文明镇1个,文明村4个;市级文明村16个。

环境保护

全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9.7%,地表水水质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54.7分贝。全县共有污水处理厂1座,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3.6%;垃圾处理站1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全县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3.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6.6%。[8]

历史文化

历史人文

泰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独特的山区地理环境,造就了厚重鲜明的人文积淀,拥有廊桥文化、茶文化、泰顺石文化、竹木文化、红色文化、民俗乡土文化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大篆刻大师之一的方介堪、温州首位状元徐奭等都是泰顺著名历史人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

泰顺被列入国家和省市非遗名录116项,其中“国遗”项目6项。其中“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泰顺还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浙江省第一批传统戏剧之乡”“第二批浙江省传统节日保护基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点”“浙江省畲族文化生态保护试点县”“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试点县”等。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泰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以传承人对环境以及结构力学的认知体系为基础,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非常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编梁木拱桥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种建筑样式。该技艺体系于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代表作。泰顺境内至今较完好地保存着宋、元、明、清各朝代的木拱廊桥,是珍贵的建筑工艺遗存,被人们称为古代木结构桥梁的活化石。

药发木偶戏:药发木偶戏是泰顺当地著名的一种特色传统戏剧形式,通过烟花燃放推动木偶表演动作,民间称为“琼花木偶”,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表演时,利用火药冲力,将戏曲人物造型混合于烟花之中,焰光中木偶栩栩如生,凌空飞舞,做出旋转、翻滚、窜越等动作。药发木偶戏经常在庙会、祭祀、民间节日等庆典活动进行展演。2006年,药发木偶戏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提线木偶戏

提线木偶戏:提线木偶戏也是一种极具泰顺地方特色的传统戏剧,古称“傀儡戏”,始于南宋,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泰顺木偶戏班至清末多达120多班,在头像雕刻、人物造型、服饰装扮诸方面均独具一格。泰顺提线木偶戏题材丰富,有传统剧、现代戏与儿童剧。演出风格多样,提线水平精湛,表演细腻逼真,勾、挑、提、拉,双手并用,吹、拉、弹、唱,一并俱佳。唱腔以乱弹为主,兼唱昆剧、和调(京剧)与高腔。2007年,提线木偶戏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碇步龙:碇步龙系泰顺独具一格的民间舞龙艺术。始创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道具用竹篾编成圆形笼子,笼外蒙以布匹并绘上龙鳞图案,节节相连,每节均装有木手柄用来把持。舞蹈从开龙门到关龙门共六十多套动作,全部动作均可在碇步上表演。2009年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畲族民歌:泰顺畲族民歌以“对歌”(俗称“盘歌”)应景为主要形式,每逢婚嫁喜庆,或是有客自远方来,畲民们就要聚拢灶房或厅堂对歌,以歌对话,以歌会友,以歌传情。泰顺畲族民歌可分传统民歌、革命山歌和新民歌三类。其中,传统民歌具有原真性,传承较好。传统民歌有长篇叙事歌、小说歌和杂歌三类。泰顺畲族民歌于2009年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偶头雕刻:泰顺木偶头雕刻技艺自南宋末年于杭州传入,明清时期达到很高水平,以“雕工精细简练、机巧构思巧妙、开相文静秀美、脸谱描绘简洁朴素、粉彩工艺细致讲究、木偶人物性格各异”而著称。其造型特点是在头像比例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和变形,线条明快洗练、舞台形象俊美,生、旦、净、末、丑,忠、奸、贤、愚各具特性。目前,泰顺木偶头有180多种造型,脸谱近300种。泰顺木偶头雕刻主要分布在罗阳镇,艺人以季桂芳、季天渊为代表。2009年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重点文物

泰顺文化起源较早,人文底蕴深厚,是文化遗产大县和重点文保单位。目前,泰顺境内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24个单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8个单体,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村镇3处,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5项,省级保护名录15项,市级保护名录68项。

廊桥

泰顺廊桥:泰顺是“中国廊桥之乡”,古廊桥的数量、保存质量以及建造历史、艺术价值都堪称世界之最,为中国古代拱桥的代表。民间桥梁数量众多,达900多座,宋至明清时期遗存的古桥有80座,其中北涧桥、溪东桥、三条桥、仙居桥、文兴桥、薛宅桥、池源桥、城水桥、南阳桥、永庆桥、文重桥、刘宅桥、普宾桥、毓文桥、霞光桥等15座古廊桥被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最为著名的是被誉为“世界最美廊桥”的泗溪北涧桥。泰顺廊桥造型古朴,结构精巧,按类型分为编梁木拱廊桥、八字撑木拱廊桥、木伸臂梁廊桥、木平梁廊桥、石拱木廊桥等。泰顺廊桥的始建年代可追溯至明中期,现存廊桥的修建年代多为清代,有较典型的地域特殊性及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仕水碇步:仕水碇步是泰顺碇步中的典型代表,位于仕阳镇溪东村仕水溪之上,始建于清乾隆60年,清嘉庆25年重修,系青石结构双堤梁式,全长136米,有石磴223步,一字型凌波延伸,跨度长,结构精致。每齿石磴分高低两层,高层石材用花岗岩,低层石材用青石岩。高低两层设计利于行人交汇,双色石材的使用便于夜间辨认行走,碇步上下河滩基加固较为科学,井字形松木框架的使用犹为特色,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及较高的科学、艺术价值。2006年仕水碇步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顺土楼

泰顺土楼:泰顺土楼涵括上交垟土楼、黄沙坑土楼、东溪土楼、双路土楼、半月坵土楼、下洋寨土楼等6座土楼,建于十九世纪中晚期和二十世纪早期之间,均为外部四面夯土合围、内部木构的一种防御性较强的乡土典型风格建筑。泰顺最大的土楼可同时容纳几百人,最高的土楼达到六层,或沉稳如虎踞,或挺拔如孤峰,形式不一,造型古朴。泰顺土楼风格独特,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2013年3月5日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雪溪胡氏大院:雪溪胡氏大院位于雪溪乡桥西村,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至同治甲戌年(1874年)间,坐西朝东,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该院落四合院式,由门台、一进门台、二进门台、前后院、左后厢房组成。附属建筑包括胡氏小宗祠、胡氏大宗祠、凤垅厝、外垟厝及胡氏书斋等,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整、体系完备,具有浙南、闽北建筑风格交融的鲜明特色。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岩包氏宗祠:包氏宗祠位于泗溪镇玉岩村,肇始于明成化年间,明万历间移至现址重建,清道光年间再次重建,咸丰七年(1857年)告竣。坐北朝南,其布局因山就势,由照壁、牌楼、甬路、外台门、半月池、头门、前厅、两厢及正厅等组成,照壁位于山坡下道路的西侧;牌楼木结构,面阔三间,双落翼式悬山顶;甬路较长,沿山坡曲折而达宗祠外门台。宗祠从外门台开始地势逐级抬升,很有气势。前厅、正厅均面阔五间,悬山屋顶,明间使用抬梁式结构,明间两缝金柱间设五架梁;次间用分心柱。正厅明、次间用净跨三间的大内额,很有特色。整组建筑现保存完整,占地面积2270平方米。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顺县歌(采茶舞曲)

《采茶舞曲》由国家一级作曲家、原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周大风先生1958年在泰顺东溪创作而成。采茶舞曲是采茶的人采茶的时候唱的歌曲,是一首浙江省的汉族民歌,原为越剧《雨前曲》主题歌及舞蹈曲。全曲以越剧的音调为素材,具有舞曲的风格,乐曲采用浙江民间音调的特点,旋律优美流畅,其中逗趣性的乐句,如一问一答,似年轻人在相互嬉戏,又像老年人对丰收的赞美。半个世纪以来,这首具有浓郁江南风味的歌曲,不仅全国人民耳熟能详,还在全世界发行了100余种唱片、磁带和CD等,1983年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亚太地区风格的优秀教材”。2005年8月《采茶舞曲》被确定为泰顺县歌。2016年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采茶舞曲》与开篇《春江花月夜》水乳交融的无缝连接,律动了西湖夜色,惊艳了全世界。

传统节庆

泰顺具有丰富的乡土民俗文化,畲乡风情、百家宴、木偶戏、斗牛、舞龙、舞狮等享誉甚远。特别是逢岁时节气,泰顺民间有着乡镇赶集的传统习俗,元宵节百家宴、“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畲族风情节、禳神节等传统节庆文化,积淀了山里人“聚宗亲、商族事、祈上苍、保平安”传统文化内涵,形成了泰顺“非遗赶大集”的独特人文景观。近年来,泰顺依托本地深厚的山水文化、茶文化、廊桥文化以及丰富的民俗文化,又相继挖掘和举办了廊桥文化节、木偶文化节、泰顺石文化节、“三杯香”茶文化节、古镇文化节、红曲酒酿制节等新兴节庆活动,打响了“一镇一节庆、月月有节庆、节节有特色”的乡土文化品牌,八方游客慕名而来,极大地带动了乡村文化旅游业的兴旺发展。

泰顺百家宴

百家宴:泰顺百家宴源于三魁镇张宅村“祭春福”,迄今已有970多年历史。张氏族人在每年元宵节祭祖后举办“祠堂饭”,举行盛大的典礼祭拜地方神祗王乞佬、陈十四娘娘和祭祖活动,并邀请邻村或外姓人参加,渐渐演变成一项独特又古老的闹元宵习俗。举办“百家宴”当天,村民抬着“陈十四”神像沿村巡游,并一路表演舞龙、舞狮、演奏民乐,夜里燃放烟花、表演药发木偶戏,有上千甚至上万人参加。千百年来,每年正月十五,百里八乡的群众共聚一起欢度元宵节,迎春接福,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盈、六畜兴旺。2010年元宵节,三魁、雅阳、泗溪、仕阳等乡镇同时举办百家宴,规模超过6000桌,来自本地和外来的入席客人超过6万人,被载入吉尼斯纪录,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福宴”。2009年,百家宴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月三”畲族风情节:“三月三”畲族风情节是畲族传统节日,又称“乌饭节”或“对歌节”。活动以畲民纪念祖先为主题,活动形式主要是唱山歌、对山歌,一些年青人则选这一节日谈情说爱,用歌声和舞蹈表达对生活的赞美,对劳动的热爱,对爱情的执著追求,气氛欢快热烈,令人陶醉。2006年开始,泰顺县内的司前畲族镇、竹里畲族乡、彭溪玉塔畲族村等地每年举办“三月三”畲族风情节。2013年,浙江省首届畲族风情旅游文化节暨温州市第五届瓯越“三月三”畲族风情旅游节在泰顺县举行。现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广大游客就会纷至沓来,品畲味、听畲歌、赏畲舞,还有万人入席的“乌饭宴”,成为展示泰顺少数民族文化的一张“金名片”,为推动山区乡村旅游注入了强大动力。2012年,“三月三”畲族风情节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廊桥文化旅游节:自古廊桥遗梦处、从来泰顺盛情时,“廊桥”是泰顺最具特色、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金名片”。自2009年开始,泰顺县连续举办了六届廊桥文化旅游节,五届廊桥文化论坛,利用多途径、多渠道加大泰顺的廊桥文化的宣传推介,充分发挥廊桥等本土文化在全县旅游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让世人了解泰顺、熟悉泰顺,提升泰顺廊桥文化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廊桥文化旅游节通常在“世界最美廊桥”北涧桥所在地泗溪镇举办,时间安排在11月,时隔2年举办一次,活动内容突出泰顺廊桥文化主题,组织民间民俗文化、美食小吃、特色文化展示、世界廊桥文化论坛等,推出了精彩纷呈的文化体验活动,通过举办廊桥文化旅游节、中国廊桥文化论坛、建设廊桥文化长廊等,全面拓展泰顺廊桥文化知名度,塑造风情独特的“泰顺廊桥故事”。

泰顺石雕

泰顺石雕,全称泰顺石写意雕刻,简称“泰顺石雕”。是以中国画(写意)理论为指导,汲取工艺美术各门类艺术传统技法和文化精髓,在长期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中形成的以传统玉石雕刻技法为基础,富有中国写意画艺术内涵的一种新的泰顺石雕艺术风格。是一种主题突出,比例合理,色彩丰美,雕琢与自然和谐,意境深邃,具有中国画的大写意和小写意艺术特征,由泰顺青石雕、泰顺印雕、泰顺石写意雕刻构成一脉相传的泰顺石雕艺术文化理论体系。[9]

名优特产

特色农产品

三杯香:泰顺产茶历史悠久,是全国和浙江省茶叶生产优势区域之一,先后被列为全国重点产茶县、眉茶出口基地县、“中国茶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明崇祯六年,《泰顺县志》记载:“茶,近山多有,惟六都泗溪、三都南窍独佳。”明清时期,泰顺“黄汤”“白毫银针”等茶叶畅销天津、上海、营口等地,并远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解放后,泰顺炒青绿茶一直作为上海口岸公司和浙江茶叶公司出口眉茶的拼配原料,被誉为“浙江绿茶的味精”,产品销往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泰顺的“三杯香”茶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目前“三杯香”品牌价值达10.94亿元。2016年,全县茶叶总产量3200吨,总产值3.3亿元,茶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三分之一,已成为泰顺生态农业的支柱产业。

杨梅:泰顺杨梅栽培历史悠久,据记载已有5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年)《温州府志》载:“杨梅,泰顺尤盛”。清朝光绪年间《分疆录》亦有记载。泰顺杨梅,果实外形美观、果大汁多;成熟最早的百丈产区在6月初就能成熟(浙江省最早),最晚的九峰产区在7月下旬落市(温州地区最迟),上市期长达50多天。现有杨梅面积3.8万亩,全县杨梅产量12500吨,产值近亿元。独具特色的泰顺杨梅多次荣获“全国十大精品杨梅”“温州名牌产品”“温州市精品杨梅”等称号,在市场拥有较高的信誉度与美誉度。2015年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是泰顺县继“三杯香”后又一张地理证明商标的国家级“名片”。

竹制品:泰顺拥有丰富的竹资源,是全省、全市的竹资源大县,目前全县竹林总面积23.3万亩,立竹量5701万株,年产竹材242万支。近年来,泰顺大力推进竹产业转型发展,竹产品从传统的餐具、工艺品、板材等制品向竹炭、竹活性炭、竹纤维等新型环保材料发展,形成竹餐具、竹工艺品、竹胶板、竹炭等产品200多种,销往欧美10多个国家。竹产品注册商标6个,各类专利技术60个。

猕猴桃:泰顺猕猴桃生长地区常年云雾缭绕,空气湿度高,昼夜温差大,形成有利于猕猴桃生长的小气候条件。现有猕猴桃种植面积1.4万亩,年产鲜果7000余吨、年销售额近亿元,带动1400余户6000多人从业。注册商标70多枚,已取得浙江著名商标2枚、浙江名牌产品3个、无公害农产品等绿色认证20余项。主栽品种有华特猕猴桃和布鲁诺猕猴桃,其中华特猕猴桃是本地选育的新品种,具有高维生素C、易剥皮、耐贮藏、品质优异等特点;布鲁诺猕猴桃是仅适宜泰顺主栽30多年的老品种,其他地方极少种植,具有风味浓郁、糖度高、果肉翠绿等特点。

葡萄:泰顺系国家生态县,独特优越的生态环境孕育了风味独特的泰顺葡萄。泰顺葡萄栽培面积960亩,产量700吨,产值1000万元。品种有寒香蜜(珍珠葡萄)、醉金香、宇选1号、美人指、巨玫瑰、夏黑、阳光玫瑰、信农笑、红提、黄蜜等10多个品种,成熟期从7月上旬到9月初,主要分布在司前、罗阳、泗溪、三魁等地,其中司前镇葡萄栽培面积占全县的70%,产量和产值占全县的80%。泰顺葡萄依托当地独特的溪流小盆地气候条件和砂质土壤,成熟早、糖度高、香气浓郁、味道清纯,深受市民喜爱。泰顺县红月亮葡萄专业合作社和左溪葡萄专业合作社有300多亩葡萄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月亮红”葡萄和“畲乡明珠”葡萄分别获得2014和2017浙江精品果蔬展销会金奖。

泰顺小吃

泰顺小吃独具特色,源远流长。多数采用当地新鲜食材,讲究本色原味,是名副其实的“山珍野味”。泰顺小吃遍布街头巷尾和农家小院,大多是滋味厚重的民间土菜——土豆煎饼、地瓜丝团、泥鳅汤等;有的制作方法简单,有的做工讲究,比如米面层、烟熏腊兔、绿豆腐、药膳炖鸡鸭等,都是最草根的美味。品尝泰顺小吃,味蕾满足的同时,难忘的是浓浓的乡愁。来到泰顺,千万别让美食擦肩而过,徜徉美丽山水之间,更要任性享受泰顺小吃在舌尖上酸甜苦辣的跳跃。

泰顺方言

蛮讲话:蛮讲主要分布在南部的广大地区,目前约18万人讲蛮讲。内部有一定的差异。从语言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蛮讲可分北蛮讲和南蛮讲。筱村镇、下洪乡、南院乡及以北为北蛮讲,以南为南蛮讲。北蛮讲因受吴语影响很大,语音上与南蛮讲已有较大的不同。

罗阳话:罗阳话原只限城内居民使用,后逐渐扩散到附近村落。分布在司前、竹里、黄桥和碑排等乡镇的司前话和罗阳话同是丽水话的分支。二者虽稍有差异,但内部较为统一。目前约5万人讲罗阳、司前话。

莒江话:莒江话具体分布在东北部的莒江、新浦、包垟、连云、翁山、百丈、峰门、筱村(部分)、洪口(部分)和横坑(部分)等乡镇。莒江话区东接文成话区,语言深受文成话影响。目前近五万人讲莒江话。

彭溪话:彭溪话俗称平阳话,属闽南语。具体分布在东南角的彭溪镇、峰文乡、月湖乡和西南部垟溪乡。另外,散居在仕阳镇的个别村落也讲闽南话。目前近3万人讲闽南话。

畲话:境内畲族人使用汉语,他们讲的汉语叫做畲话,又叫少姓话。畲话只在畲族内部通行,属客家话系统,含有闽语成分。境内畲族人一般能讲一种以上别的方言,因此畲话受周围方言影响很大,一些畲族年轻人已不会畲话。目前约1.6万余人讲畲话。因为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境内畲话的内中也有较大的分歧。

汀州话:汀州话来源地是闽南,方言特点介于闽南话和客家话之明。讲汀州话的地方有:上排村(许氏)、林垟村(赖氏)、大岗背(赖氏)、下塔村(赖氏)、秀溪边(邱氏)和碗窑村(江氏、杨氏、华氏)。目前能讲汀州话的仅属老年人和部分中年人,估数为2000人。

百丈口话:百丈口话属方言孤岛,是变了调的文成话,俗称“下路话”。它受周围莒江话的影响很大,有被莒江话同化的趋势。[10]

风景名胜

廊桥文化园

泰顺廊桥文化园位于泰顺县泗溪镇,总体规划面积1.09平方公里,人文景观丰富,自然景观优美,以展示廊桥文化历史为主要发展定位,体现浙南地域风情和民俗特征,打造小桥流水、良田炊烟的世外桃源景象。园区内有北涧桥、溪东桥、陈十四娘娘庙、宋代十八学士旧址、汤氏宗祠、林家大院等多处人文景观,以及险峻高耸的将军山、泗水洄澜等自然景观。2014年底,廊桥文化园创成国家4A级景区,实现了泰顺县4A级旅游景区零的突破。

氡泉景区

氡泉景区坐落于泰顺县雅阳镇承天村会甲溪峡谷中,是浙南著名的温泉治疗、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的胜地,总面积5.71平方公里,距同三高速分水关出口20公里。景区最著名的景点就是“承天氡泉”,为国内罕见的高热含氡矿泉,氡泉表露水温54-62℃,含氡量21.4埃曼,具有40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极为显著的医疗、美肤和养生功效,先后荣获“神水宝地”“天下第一氡”“温州四大王牌景区”“温州十大避暑胜地”等美誉,氡泉国家4A级景区创建通过省级评估。

乌岩岭国家自然保护区

乌岩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原生态系统完整、山岳风光绚丽,森林植被结构完整、典型,山峻地广、复杂的地形地貌及原始森林构成了独特多样的自然景观,被誉为“天然生物基因库”和“绿色生态博物馆”。乌岩岭还是世界唯一的黄腹角雉保种基地和科研基地,被命名为“中国黄腹角雉之乡”。乌岩岭现存黄腹角雉种群数量600多只,是目前已知的野生黄腹角雉最高种群密度区。2012年创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6年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1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