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西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瀘西縣是文山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轄縣。位於雲南省東部,紅河州北部,東經103°30′-104°03′、北緯24°15′-24°46′之間。東南隔南盤江與丘北縣相望,東北與師宗縣接壤,西北與陸良縣、石林縣相連,南與彌勒縣毗鄰。縣境東西橫距54千米,南北縱距54.75千米,總面積1674平方千米。總人口42萬人(2012年末)。全縣轄5個鎮、3個鄉:中樞鎮、金馬鎮、舊城鎮、午街鋪鎮、白水鎮、向陽鄉、三塘鄉、永寧鄉。縣政府駐中樞鎮。
地處滇東岩溶高原盆地區南部。山區占總面積的82.4%,壩區占17.6%。縣境中部有中樞、金馬、桃園壩子。南盤江流經縣境東南緣,金馬河、白馬河、雨灑河、勺布白河流過境。礦藏資源有煤、鐵、銅、鉛、鋅、大理石等。彌(勒)瀘(西)、陸(良)瀘(西)、豆(黑村)瀘(西)、師(宗)瀘(西)、瀘(西)平(遠街)公路過境。名勝古蹟、紀念地有阿廬古洞[1]、秀山、玄天閣、歹魯瀑布群、雲鵬圖書館等。
歷史沿革
瀘西縣名含義有兩種說法:一說因城西有瀘源洞而得名;一說因城西有瀘川而得名。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設置漏江縣,隸屬牂牁郡;東漢為漏江縣,屬益州牂牁郡。三國蜀漢屬益州建寧郡漏江縣。西晉屬寧州建寧郡漏江縣。東晉至南朝梁屬寧州。北朝周屬南寧州。隋屬南寧州總管府。唐初屬劍南道戎州;武德元年(618)改置隴堤縣,屬郎州。南詔國為彌鹿部,屬拓東節度。大理國為彌鹿部,屬石城郡(實為師宗、彌勒二部自立的自杞國)。元憲宗七年(1257)屬落蒙萬戶;至元十二年(1275)置廣西路,後置宣撫司,又廢。轄師宗、彌勒2個千戶總把。至元二十七年(1290),師宗、彌勒千戶總把改置師宗州、彌勒州。大德四年(1300)維摩州改屬廣西路。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廣西府,轄彌勒、師宗、維摩(今丘北)三州及18寨,隸屬雲南布政司。清初襲明制,稱廣西府,屬雲南省,轄師宗、彌勒、維摩3州。康熙八年(1669)裁維摩州,其地析入廣西、廣南、開化三府。以其屬廣西府地改置三鄉縣,屬廣西府。康熙九年(1670)裁三鄉縣,併入師宗州。雍正二年(1724)於五螬地置五峭廳,屬廣西府。雍正八年(1730)7月,廣西府屬迤東道(治曲靖府)。雍正九年(1731)設師宗州州同於舊三鄉縣之丘北。乾隆三十五年(1770)2月,降廣西府為直隸州,改所領師宗、彌勒二州為縣,師宗州州同改縣丞,析五螬廳改屬曲靖府,廣西直隸州仍屬迤東道。乾隆四十一年(1776)11月,裁曲靖府屬之五峭廳,於其地置廣西直隸州判還屬於廣西直隸州。道光二十年(1840)6月,於丘北縣丞地置丘北縣,屬廣西直隸州。至清末,廣西直隸州轄師宗、彌勒、丘北3縣。
民國二年(1913)4月,改廣西直隸州為廣西縣,隸蒙自道;民國十八年(1929),廢道直屬雲南省;同年11月,改廣西縣為瀘西縣。民國卅七年(1948),屬雲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區(駐彌勒縣)。1950年屬宜良專區;1954年6月12日,政務院批准:撤銷宜良專區,所轄的瀘西縣劃歸曲靖專區。1958年10月23日,師宗、羅平、瀘西合併,成立師宗縣,縣府駐師宗縣城,屬曲靖專區。1959年2月15日,瀘西縣從師宗縣析出,仍屬曲靖專區。1960年9月13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03次會議通過:撤銷瀘西縣,將原瀘西縣的行政區域並歸彌勒縣;改屬紅河州。1962年3月27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15次會議決定:恢復瀘西縣,以合併於彌勒縣的原瀘西縣行政區域為瀘西縣的行政區域;隸屬紅河州。
1996年,瀘西縣面積1674平方千米,人約口34.8萬人,其中漢族占總人口的87.5%。轄1個鎮、9個鄉:中樞鎮、三河鄉、金馬鄉、舊城鄉、逸圃鄉、向陽鄉、永寧鄉、三塘鄉、午街鋪鄉、白水鄉。縣政府駐中樞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瀘西縣常住總人口365585人,其中:中樞鎮82193人,向陽鄉26269人,三塘鄉18775人,永寧鄉21667人,逸圃鄉25039人,午街鋪鄉43205人,金馬鄉47967人,舊城鄉28122人,三河鄉25236人,白水鄉47112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瀘西縣常住總人口400734人,其中:中樞鎮130672人,金馬鎮52227人,舊城鎮58341人,午街鋪鎮45669人,白水鎮47401人,向陽鄉26711人,三塘鄉17950人,永寧鄉21763人。
視頻
瀘西縣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天生一個仙人洞「雲南第一洞」著稱的瀘西阿廬古洞,搜狐,2018-08-07
- ↑ 全國重點鎮名單 你的家鄉上榜了嗎?,搜狐,2019-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