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流动性是指银行满足存款人提取现金、到期支付债务和借款人正常贷款的能力。西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原则之一。银行的清偿力,一般由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比例与结构所决定。西方货币银行理论有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种观点强调银行资产结构在期限方面应正好和它的负债结构相适应;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不一定相适应,只要银行能迅速将其资产变卖或能获得其他机构在信用支付方面的保证,仍可保持其清偿力。
注入渠道
产业分工体系 [2] 实际上,流动性作为全球化的经济现象,从外部因素看,主要是新的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转移格局下,制造业迅速发展,加工贸易顺差激增。同时由于中国存在要素价格扭曲等因素,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长期存在,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导致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迅速扩张。 通过资本项目逆差输出美元往往意味着对本国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的需求增加,导致本国实体经济增长;而通过经常项目输出美元,在黄金非货币化的条件下,意味着对本国实体经济的需求减弱和对本国虚拟经济(包括房地产、股票、债券及其他可以反复炒作的资产)的需求增大,这将导致本国制造业外移和经济的虚拟化,并通过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这类高增长性低端生产者进行国际生产分工,将货币资本与产业资本输入到这些后发国家。 资本渠道投资 全球资本以各种名目——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和战略投资,以各种身份——房地产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以及改头换面的对冲基金,涌进中国。2004年进入房地产行业的外资约2,700亿元人民币,2005年一季度约583亿元人民币,而2007年1季度,我国外汇储备增加额远超过贸易顺差(464亿美元)与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59亿美元)之和,缺口达734亿美元。 我国外资流入的渠道主要有外贸顺差、外国直接投资、外国机构投资资金以及投机资金。从2001年到2006年,我国的外贸顺差从231亿美元增加到1,775多亿美元,贸易顺差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7%上升至6.9%,远高于欧盟的2.5%和日本的1.5%。此外,巨额投机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虽然至今还没有具体的监测数据。 国际收支贸易 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使生产率水平提高,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高技术和大资本与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的劳动力结合,使产品价格降低,出现了低通胀,甚至是通缩的情况。在世界各国央行纷纷采取防通缩的政策取向下,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降低,而用于产品交易的需求减少,这必然会引起流动性过剩。 根据统计分析,1999年-2006年的8年中,我国几乎每年都有数百亿美元的经常账户顺差。2002年为304亿美元,2004年为321亿美元,而2006年已达到1,775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持续双顺差带来的外汇储备激增使得新增外汇占款成为我国流动性供给的主要渠道,当前我国60%过剩流动性资金来自外汇占款。央行数据显示:2013年一季度,其它外汇流入增加851亿美元,同比增加16%。与此同时,由于中央银行进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操作的空间越来越小,投资效益的提高推动银行信贷的增加,中国宏观流动性仍将出现高位增加的局面。 国际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的全球化,推动了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一方面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另一方面通过各种信用创造工具,极大地放大了社会信用总量,使可交易的货币量迅速增加。据IMF测算,金融创新产生杠杆效应的不断放大,2006年全球金融衍生品交易量达到412万亿美元,是全球GDP的10倍;2006年,M2占全球GDP比重为122%,占全球流动性的比重只有11%;证券化债权占全球GDP比重为142%,占全球流动性比重只有13 %;金融衍生产品占GDP的比重达到802% ,提供了全球75%的流动性。 特别是次贷危机后,欧美等国为缓解流动性不足,又纷纷向市场“注水”。截止2013年4月25日全球金融机构损失3,083亿美元,其中美国损失1,527亿美元,欧洲损失1,398亿美元,亚洲损失158亿美元。但是次贷危机造成全球经济损失超过9,450亿美元,为此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向市场注入资金超过16,000亿美元,可谓火上浇油。
基本介绍
流动性(Liquidity)有三种用法或涵义,一是指整个宏观经济的流动性,指在经济体系中货币的投放量的多少。2007年全年一直到2008年8月的流动性过剩就是指有过多的货币投放量,这些多余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出路,于是就有了投资/经济过热现象,以及通货膨胀危险。造成流动性过剩的根源来自于中国不断推升的贸易顺差,出口企业不断把收回的美元兑换给国家,国家就得不断向经济体系投放人民币,这就造成了流动性过剩的现象。
在股票市场,我们提到流动性就整个市场而言指参与交易资金相对于股票供给的多少,这里的资金包括场内资金,即已购买了股票的资金,也就是总流通市值,以及场外资金,就是还在股票帐户里准备随时入场的资金。如果在股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或交易资金增长速度快于股票供给增长速度的话,即便公司盈利不变,也会导致股价上涨,反之亦然,这是很简单的需求供给关系,但这种股价上涨是有限度的,受过多或叫过剩的资金追捧导致股价过度上涨而没有业绩支撑,终难持久,这种资金就是我们常说的热钱。上面两种流动性多数情况下会有关联,既经济出现流动性过剩通常会引发股票市场的流动性过剩,所以当国家开始收紧银根时,股票市场就会失去资金供给,表现不佳。 针对于个股,流动性是另一个概念,指股票买卖活动的难易,也就是说我买了这支股票后是否容易卖出,我们常说这支股票流动性很差,就是指很难按理想价格卖出,流动性好的股票换手率也就高,所以流动性差的股票多是小盘股或高度控盘的股票,是不适合大资金运作的,即便买完之后股价涨上去了,但卖不掉,对于大资金风险更大,所以他们更愿意在流动性很好的大盘股里运作,那里交投活跃,大量买卖也不会引起股价明显变动。不过中小投资者就自由很多了,由于资金量少,可以有很多选择。
特点
一个流动市场的特点是市场上在任何时刻都有买家和卖家。另一个流动性的定义是,下一次贸易的价格与上一次贸易的价格相等的可能性。假如一个市场上有许多买家和卖家的话,那么这个市场的流动性就非常高。这样的市场被称为深市场。在这样的市场中订货对货物价格的影响不大。一个货物的买卖次数可以看作是该货物的流动性。
往往交易者更愿意向流动的市场如股票贸易投资,而不太愿向比较不流动的市场如不动产投资。原因是在一个不流动的市场上的交易者有可能以不利的价格被迫买卖一个货物。投机商和做市商庄家为一个市场带来流动性。反对托宾税的原因之一是托宾税妨碍货币投机,降低外汇市场的流动性,增高其波动。 部分常见资产的流动性大小一般有这样的关系:现金 > 活期存款 > 短期国债 >蓝筹股 > 一般股票 >长期债券 >城市中心小户型物业> 城市外围大户型物业。特别的,增加交易成本可降低资产的流动性,如增加印花税,可降低股票流动性,T+0交易比T+1交易更具流动性。 不仅个人投资者面临不流动的危险,大投资者同样面临这样的危险。中央银行可通过三大货币政策手段干涉投放的货币量,从而调控流动性。
偏好
流动性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又称灵活偏好,指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或存款形式保持某一部分财富,而不愿以实物资本形式保持财富,并准备在投机市场上获得高额利润的一种心理动机。
流动偏好这一概念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最先提出来的,是他的三大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的流动偏好)之一。其目的在于说明利息率对投资量,进而决定就业量这一中心问题。流动偏好用曲线表示则为货币需求曲线,在图形上呈向右下方倾斜状至流动性陷阱的起点。 1936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各种原因,其中提出流动性偏好概念。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如果资本边际效率不变,投资决定于利率,而利率又决定于流动性偏好和货币数量。货币的供给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如果货币供给既定,那么,利率则取决于人们心理上的流动性偏好。流动性偏好实际上表示了在不同利率下,人们对货币需求量的大小。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人们之所以偏好保持现金而不愿持有资本去获取收益(利润),是出于各种动机:或是出于交易的动机,为便于应付日常支出;或是出于谨慎的动机,以便应付意外的支出;或是出于投机的动机,以备投机取利。因此利息就被认为是对人们在一特定时期内放弃这种流动偏好的报酬。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货币的供给和需求,流动偏好代表了货币的需求,货币数量代表了货币的供给。货币数量是由中央银行的政策决定的,它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利息率。流动偏好的作用也可以影响到利息率的降低,但是,这种降低总是有一定限度的。因为,当利息降低到一定水平时,人们就不肯储蓄而保留现钱了。在图形中,这种利息不能再低的一定点之右,被称为流动性陷阱或凯恩斯陷阱。此时,无论货币数量如何增加,利息率再不会下降。
流动性偏好可以分为3种动机 : ①交易动机。即为应付日常交易需要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这一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所需货币数量越多。 ②谨慎动机。即为预防意外的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这一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个人对意外事件的看法,但从整个社会来看,同收入是密切相关的。 ③投机动机。即人们为抓住有利的购买生利资产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生利资产如债券等有价证券的价格随利率升降而向相反方向变化,因此,利率低,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大,利率高,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小。这一货币需求量取决于利率的高低。在利率极高时,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量等于零,而当利率极低时,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量将是无限的。也即是说,由于利息是人们在一定时期放弃手中货币流动性的报酬,所以利率不能过低,否则人们宁愿持有货币而不再储蓄。这种情况被称为“流动性偏好陷阱”。 凯恩斯认为,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而利息率下降是有限的,当前者等于或低于后者时,资本家就不愿进行投资,从而会造成投资不足,并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因此,他把心理上的流动性偏好看作是使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处于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3个基本心理因素之一。
挑战
老板对流动性管理报告的理解就和自动售货机一样,按下按钮就可以自动打印报告。所以经常突然要求财务当天下班前给他出报告。这样做出来的报告管理层和业务部门也不信任,开口闭口就是数据是错误的。 流动性管理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财务经理人面临的重大挑战。铂略咨询会员曾经将多家公司的现金流预测准确度从偏差100%减小到5%。他提到“财务部经常和业务部门“打官司”,业务部说财务部的预测数据是错误的,财务部说业务部给的数据源头就是拍脑袋的,就是偏差的。有没有想过这样循环的辩论是没有意义的?财务部应当承担起主要的责任来,数据源一定要分清哪些事是我们财务部可控的,哪些事是财务部不可控的。对于可控项目,如存款、工资、贷款、利息、投资、付款、固定费用等,需要去检查是否真的可控。收取承兑汇票过期未托收,支付支票托收时间不确定等会带来额外的偏差,这就是财务的本职工作没做好,连原本可控的也失控了。对于不可控项目,需要依赖于业务部门的数据。”对于如何与业务部沟通,他也有自己独到的洞见,他说:“关键是我们是否已经足够了解业务的数据是如何产生的。例如,从历史会计资料可以查询:客户是否拖延付款,原材料采购的规模。财务的工作是将不确定的数字尽可能变为确定的数字,这些数据应当用来与业务部门探讨。利用80/20原则,对大客户,销售额大的区域,需要找到负责的销售、区域的信用经理等约谈、核实。”
相关介绍
流动性是反映资产变现能力的指标。 所谓流动性过剩(Excess Liquidity)是指过多的货币投放量,这些多余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出路,于是就有了投资过热现象,以及通货膨胀的危险。简单地说,就是货币当局货币发行过多、货币量增长过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增加迅速。
表现 ⑴过量的货币追逐有限的金融资产,导致资产价格例如房地产、股市、资源类商品快速上升和受益率的持续下降,即所谓的资产泡沫; ⑵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增加迅速,表现为存款增速大大快于贷款速度; ⑶在宏观经济上,它表现为货币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根源 其根本的原因是国家不断推升贸易顺差,出口企业不断把外汇收入收回给了国家,国家又把其转换为货币投放到市场。
结果 首先是大量的资金追逐房地产、基础资源和各种金融资产,形成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而上游资源价格的上升,必然会推动下游消费品价格的上升。如果在一些因素的刺激下,部分流动性开始追逐消费品,就会引起物价的较快上涨。流动性过剩这种种现象容易引发信贷膨胀、投资膨胀,最终导致通货膨胀,从而引发经济过热、产生经济泡沫,因此,往往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经济现象。
黑洞
流动性黑洞是由珀森德(Avinash D.Persaud)等国外学者在《流动性黑洞》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与“流动性过剩”针锋相对、比“流动性不足”更为深刻的新概念。 所谓的流动性黑洞。是指金融市场在短时间内骤然丧失流动性的一种现象。由于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要求多样性。但市场敏感型风险管理系统在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的运用以及整体上监管的放松等等。这些措施却减少了市场参与者行为的多样性。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当金融机构从事市场交易时,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内部风险控制的需要以及监管部门的要求,会在某些时刻出现金融产品的大量抛售,而交易成员由于具有类似的投资组合、风险管理目标和交易心态,会同时存在大量抛售的需要,此时整个市场只有卖方没有买方,市场流动性骤然消失,被抛售资产的价格急速下跌与卖盘持续增加并存,又会进一步恶化流动性状况,流动性危机可以迅速升级为偿付危机。在证券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类似于“银行挤兑”的事情。拥有上百亿市场资本的企业可能在数日内变得没有偿付能力。最终出现流动性好像被市场和机构中瞬间吸走殆尽一样,这种现象就被形象地称为“流动性黑洞”。 流动性黑洞理论认为,流动性的核心是金融市场的多样性,流动性黑洞的形成一般与市场规模没有必然的关系,而是与金融市场的多样性密切相关。一般而言,流动性黑洞在那些同质的市场,或者说,在那些信息、观点、头寸、投资组合、交易主体、风险管理缺乏多样化的市场中非常容易出现,而在那些存在较大差异性的市场中则会较少出现。 导致流动性过剩的资产过度集中、投资行为高度趋同、结构单一等结构性因素,都可能成为流动性黑洞产生诱因。 流动性过剩容易导致资产价格泡沫,成为引发流动性黑洞的导火索。而资产价格泡沫的积累,也必然会同时积累诱发流动性黑洞的不利因素。[1]
风险介绍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和/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损失或破产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经济主体由于金融资产的流动性的不确定性变动而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以上是关于金融机构和经济实体所存在的流动性风险。 除了这些风险外,对于任何投资工具而言,也存在流动性风险。投资流动性风险是指投资者在需要卖出所投资的投资物时,面临的变现困难和不能在适当或期望的价格上变现的风险。 表现 流动性风险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第一,流动性极度不足。流动性的极度不足会导致银行破产,因此流动性风险是一种致命性的风险。但这种极端情况往往是其他风险导致的结果。例如,某大客户的违约给银行造成的重大损失可能会引发流动性问题和人们对该银行前途的疑虑,这足以触发大规模的资金抽离,或导致其他金融机构和企业为预防该银行可能出现违约而对其信用额度实行封冻。两种情况均可引发银行严重的流动性危机,甚至破产。 第二,短期资产价值不足以应付短期负债的支付或未预料到的资金外流。从这个角度看,流动性是在困难条件下帮助争取时间和缓和危机冲击的“安全垫”。 第三,筹资困难。从这一角度看,流动性指的是以合理的代价筹集资金的能力。流动性的代价会因市场上短暂的流动性短缺而上升,而市场流动性对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资金成本均产生影响。市场流动性指标包括交易量、利率水平及波动性、寻找交易对手的难易程度等。筹集资金的难易程度还取决于银行的内部特征,即在一定时期内的资金需求及其稳定性、债务发行的安排、自身财务状况、偿付能力、市场对该银行看法、信用评级等。在这些内部因素中,有的与银行信用等级有关,有的则与其筹资政策有关。若市场对其信用情况的看法恶化,筹资活动将会更为昂贵。若银行的筹资力度突然加大,或次数突然增多,或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那么市场看法就可能转变为负面。因此,银行筹资的能力实际上是市场流动性和银行流动性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形成 当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取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其盈利水平,极端情况下会导致商业银行资不抵债。商业银行作为存款人和借款人的中介,随时持有的、用于支付需要的流动资产只占负债总额的很小部分,如果商业银行的大量债权人同时要求兑现债权,例如出现大量存款人的挤兑行为,商业银行就可能面临流动性危机。 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相比,形成的原因更加复杂和广泛,通常被视为一种综合性风险。流动性风险的产生除了因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计划可能不完善之外,信用、市场、操作等风险领域的管理缺陷同样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不足,甚至引发风险扩散,造成整个金融系统出现流动性困难。因此,流动性风险管理除了应当做好流动性安排之外,还应当有效管理其他各类主要风险。从这个角度说,流动性风险水平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状况。 分类 流动性风险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 (1)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资产到期不能如期足额收回,进而无法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和新的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需要,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 (2)负债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过去筹集的资金特别是存款资金,由于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不规则波动,对其产生冲击并引发相关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筹资能力的变化可能影响原有的筹融资安排,迫使商业银行被动地进行资产负债调整,造成流动性风险损失。这种情况可能迫使银行提前进入清算,使得账面上的潜在损失转化为实际损失,甚至导致银行破产。[2]
陷阱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到某种水平时,人们对于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变得有无限弹性,即人们对持有债券还是货币感觉无所谓。此时即使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也不会再下降。
资本研究
此图流动性研究反映从2003年中期至今,资本市场经历巨大波动下流动性的反映。但从上图可以看出,流动性从2006年中期至2007年中期流动性较高,2009年初至2010年底流动性较高。2011年至今流动性在持续下降,但仍高于2006年以前的流动性,完全符合预期。比较有利与流动性的实用研究。
参考来源
- ↑ 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 央行开展100亿元逆回购新浪财经
- ↑ 国债:流动性或波动 国债高位震荡东方财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