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博物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海南省博物馆 | |
---|---|
海南省博物馆,是海南省唯一的综合类现代化博物馆,位于海口市国兴大道68号,省文化公园东部。博物馆于2008年11月15日开馆。物馆工程占地面积60余亩,第一期工程占地面积约18000平方米,主要包括陈列展厅、文物库房、技术用房、服务设施、办公用房。正在规划设计的二期工程建设面积约7000平方米,将依托”华光礁I号"沉船的保护修复及沉船中出水的近万件瓷器,重点展示与南海历史、海上丝路、地缘政治和海洋生物矿产资源等方面有关的文物和标本。[1]
视频
海南省博物馆全面开放 25000件文物绽放本土文化魅力
创意系列
海南博物馆黎锦元素文创系列 | 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系主任张清心老师一年前为海南省博物馆做的黎锦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目前在新馆三楼还有展示,部分出售。黎族的织锦文化底蕴深厚,张清心老师在对其十几年的了解和关注中一直尝试将其融进生活用品的设计中。黎锦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被收入保护名录,希望设计回归生活,融进现代日常才是对其最好的保护,与时俱进,“活”在当下。
镇馆之宝
另类综艺《国家宝藏》在央视热播,豆瓣评分高达9.2分,中国大地上,9家博物馆、27件镇馆之宝令人赞叹。几乎每件文物的出场,都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
在海南各大博物馆内,也珍藏着近几十年的各种国家级文物。目前我省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不可移动文物数量4274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2处,可移动文物数量109647件、传统村落16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28项。
它们有的是来自国家文物局调拨至海南珍藏,价值连城;有的则与“南海海上丝绸之路”息息相关……它们,体现了海南自古与大陆板块的紧密联系,以及黎苗族少数民族的生活智慧。[2]
青铜绹纹环形器
原收藏于:昌江博物馆
战国,外径10.6厘米,孔径6.2厘米,厚0.2厘米
“1995年,这件文物出土于昌江黎族自治县七叉镇大仍村。出土时挖出一件陶罐,罐子里有陶纹环形器一套,共9件。”省博物馆副馆长王辉山介绍,这几件环形青铜器全部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从村民手中征集而来。当年昌江七差乡燕窝岭的村民在山坡上犁地时,陆续挖出了这几件以前从未见过的环形金属器物。到了1994年11月,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组到海南各地巡回鉴定时,确认这种器物为战国时期的青铜环形器,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琼黎风俗图》册
原收藏于:海南省博物馆
“这本对于琼岛来说极具价值的手绘册,原收藏于河南新乡博物馆。它的回家之路,走了10多年之久,期间历经反复,颇多曲折。”王辉山说,经历了几年的时间,文博专家3次赴豫,协商近10次,费了无数口舌,动用了国家文物局、两省领导同志等关系之后,省博终于在日前通过有偿调拨形式,得到了画册,也创下了省博有偿征集文物的花费之最。
“朱庐执刲”印
原收藏于:乐东文物局
西汉,边长2.5厘米,高1.9厘米
王辉山告诉记者,“朱庐执刲”印的发现,有一个戏剧性强的故事。1984年,有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深入黎族村寨进行文物普查。工作人员来到潭培乡,看到一些农民利用农闲在打牌。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印了一些红印印。如果谁输了,就用一枚印章在脸上盖个印。工作人员感到好奇,拿过印章一看,眼睛一亮。这是一枚银质方形印章,制作得非常精致,印章上盘曲着一条蛇。工作人员连忙询问印章的来历,一位名叫刘清高的黎族农民说,这是他种橡胶树的时候,在地下30厘米处挖出来的。附近只发现了这枚印章,没有发现任何别的东西。
一年后,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来到海南,鉴定该印为国宝级文物,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是海南目前发现最早的一枚古代官印,也是迄今在祖国最南端出土的古代银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