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海泽[1][2],全名为保罗·海泽,生于柏林,父亲是著名的语言学教授,母亲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曾从事翻译和戏剧活动。海泽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学熏陶,中学读书时就因特异的文学才能,受到文坛名人盖贝尔的赏识,两人结下忘年之交。1847年至1849年,海泽在柏林大学攻读古典语言学,由盖贝尔引荐,加入柏林著名的文学俱乐部“史普里河上的隧道”,同时开始写作。

保罗·海泽
作家
出生 1830年3月15日
国籍 德国
教育程度 柏林大学
职业 作家
知名于 1910年诺贝尔文学奖

个人简介

1852年大学毕业时获博士学位,用奖学金到意大利旅游一年。意大利的风土人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对他的创作风格和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此期间,他完成了最佳小说之一《骄傲的姑娘》(1853),该小说使海泽在文坛上声名大振。1853年,经盖贝尔举荐,成为巴伐利国王马克西米连二世的宫廷诗人。1854年定居慕尼黑,他在这里生活达半个世纪之久。此期间他的创作甚丰,与盖贝尔、弗里德利希·波登施德特并称为“慕尼黑文坛的三巨星”。1868年盖贝尔回故乡吕贝克之后,海泽遂成为慕尼黑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德国享有极高的威望。

个人成就

海泽是多产作家,一生创作戏剧近70部、长篇小说9部、中短篇小说达180多篇。重要的作品有剧本《科尔堡》(1865)和《哈德里安》(1865),长篇小说《人间孩童》(1859)和《在乐园里》(1875),中篇小说除《骄傲的姑娘》外,还有《特雷皮姑娘》(1858)、《安德雷亚·德尔芬》(1859)、《安妮娜》(1860)、《尼瑞娜》(1875)等。其中中短篇小说创作成就尤为突出,这些脍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说佳作为作家赢来了世界声誉,作家被称为中短篇小说大师。

海泽还写了大量的抒情诗和韵文作品,是当代德国最重要的抒情诗人,瑞典学院称他为“阿波罗化的迷人诗人”(颁奖辞) 。此外,海泽还有大量的论文和日记、书信以及翻译著作等。

“为了表扬这位抒情诗人、戏剧家、小说家,以及举世闻名的中短篇小说家在他漫长而多产的创作生涯中,所达到的充满思想主义精神之艺术臻地”,1910年海泽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猎鹰理论

是海泽从一个故事里提炼出来的短篇小说理论,他希望每个作家在写作之前都能思考一下自己的"鹰”在哪里。

在一八七一年出版的《德语中短篇小说宝库》第一卷的序言中,他对自己的理解作了系统而生动的阐述,提出了有关Novelle创作的著名的“猎鹰理论”。

德语的Novelle,尽管在不同时代和不同作家笔下,写法累经变迁,风格各式各样,但是仍然保持着一些基本的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篇幅方面,一般为三万字左右,但长却可到十万言,短则仅几千字,因此译作中篇小说有时也不尽恰当;在内容方面,按照歌德和同时代的施雷格尔兄弟的意见,德语的Novelle(以下我们姑且译它为中短篇小说)的内容应该是“奇特的”(merkwürdig)、“罕见的”(seltsam)、“独特的”(einzigartig)和“闻所未闻的”(unerh)等等。保尔·海泽继承了歌德和施雷格尔的这些主张,并以《十日谈》中第五日的第九个故事为例,对中、短篇小说的特点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在《十日谈》的每一篇故事前,都有一段梗概全篇的开场白,第五日第九个故事前的开场白为:“费得里奇为一位太太耗尽了家财,总不能获得她的欢心,从此只得守贫度日。后来那位太太去看他,他把自己最心爱的一只鹰宰了款待她,她大为感动,就嫁给了他,并且给他带来丰厚的陪嫁。”海泽就根据这一段开场白,阐明中、短篇小说的一个基本特点,要求每一个作者都经常向自己提出问题:“我的‘鹰’在哪里?那使我的故事区别于其它成千上万篇故事的独特之点在哪里?”[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