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深拼音:shē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在篆文中写作"深"。"深"的本义一般认为是水从水面到水底的距离很大。《说文解字》认为此字本义为水名。即今湘水支流的潇水。其上源至江华瑶族自治县一段仍称深水。此字常用为从表面到底或从外面到里面距离大,与"浅"相对。无论是从上到下的深,还是从里到外的深,都表明了一种程度,程度大就是深。[1]
古籍释义
折叠说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式针切(shēn)
深水。出桂阳南平,西入营道。从水罙声。
〖注释〗①深水:即今湘水支流之一的潇水。今潇水上源至江华瑶族自治县一段仍称深水。②南平:《汉书·地理志》桂阳郡有南平县,在今湖南蓝山县东。③营道:《汉书·地理志》营道县属零陵郡,即今湖南宁远县地。
折叠说文解字注 深水。出桂阳南平。西入营道。
段注:桂阳郡南平,零陵郡营道,二志同。今湖南桂阳州蓝山县县东五里有南平城。《水经》曰:深水出桂阳卢聚,西北过零陵营道县、营浦县、泉陵县,至燕室,邪入于湘。郦云:桂阳县本隶桂阳郡,后割属始兴县,有卢溪。卢聚山在南平县之南,九疑山之东。玉裁谓卢聚山在南平之南。经举其远源,许举其近源。洭出虑聚,南流入海。深出卢聚,西北流入湘,以入江。是分驰不同也。湘水篇经、注皆不言深水。盖吕忱言深水导源卢溪,西入营水,乱流营波,同注湘津,故湘水篇言营不言深耳。今深营二水源委未闻。汉营道、营浦县皆氏于水。以字林订说文,则当作入营,不必有道字。泉陵县即今湖南永州府零陵县。今潇水合诸水于此入湘,深水营水在其中也。
从水,奍声。
段注:式针切。七部。按此无深浅一训者,许意深浅字当作奍,详奍下。
广韵
式针切,平侵书 ‖罙声侵3部(shēn)
深,远也。又水名,出桂阳南平。式针切。二。
式禁切,去沁书 ‖罙声侵3部(shèn)
深,不浅也。式禁切。又式今切。二。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部】 深·康熙笔画:12 ·部外笔画:8
古文:㸧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式针切,音渂。水名。《说文》:水出桂阳南平,西入营道。
又邃也。《增韵》:深者,浅之对。《诗·邶风》:深则厉,浅则揭。
又深微也。《易·系辞》:惟深也能通天下之志。
又藏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必深其爪。
又衣名。《礼·深衣》疏: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
又州名。《韵会》:后汉博陆郡,隋置深州。《广舆记》:今属真定府。
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并式禁切,音谂。度浅深曰深。《周礼·地官》:以土圭测土深。
文字溯源
古代的"深"字,是个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兼会意字。甲骨文(新附①)左部为"水",作形符,表示这个字的本义跟水有关。右边的"奍(或作罙)"字是声符,读shēn。这两个字形组合在一起,指"水从水面到水底的距离很大"。因表示水深的距离,所以"深"字用水作形符。声符"奍(罙)"也有表意作用。古代的"奍(罙)"字是个会意字,像手执火把进入洞穴中以探索其深浅之意。后"奍(罙)"字作了偏旁,探寻之义另加提手旁写成"探",幽深之义另加三点水写成"深","奍(罙)"既表示音读,也表示探索水深的意思。由此可见"深"是由"奍(罙)"字衍生出来的,所以"深"字用"奍(罙)"字作声符并会意。
春秋战国以后,字形分两路发展。一支像人手的笔画与下部的两点整合,像"木"字,汉隶"穴"上部一点逐渐消失,隶定作"深"。另一支原像人手的笔画变成一个弧线,同时下部分叉,像"火"字。隶定后写作"深"。现代汉字简化时,规定"深"为正体,"深"作为异体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