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淥水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淥水曲》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淥水曲》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是李白詩中流傳最廣的佳作之一。

此詩寫勞作之事,其作年難以考證。王琦《李太白年譜》、詹鍈《李白詩文系年》、裴斐李白年譜簡編》均不提此詩作年。

此詩描寫的是一幅迷人的勝似春光的秋景。首句寫景,詩人就其所見先寫淥水,南湖的水碧綠澄徹,一至映襯得秋月更明。次句敘事,言女子采白蘋。三、四兩句構思別致精巧,「荷花」不僅「嬌」而且「欲語」,不特「欲語」而且十分媚人,一至使蕩舟采蘋的姑娘對她產生妒意。末兩句詩寫出典型的南方秋景,不僅無肅殺之氣,無蕭條之感,而且生氣勃勃,勝似春日;從景色的描寫,表現出詩人愉悅的情緒。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淥水曲[1]

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作者;李白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原文

《淥水曲》

淥水明秋日。

南湖采白苹。

荷花嬌欲語。

愁殺蕩舟人。

白話譯文

清澈的湖水在秋夜的月亮下發着亮光,我到洞庭湖采白蘋。

荷花姿態嬌媚好像有話要對我說,卻愁壞了我這個搖船人。

詞句注釋

⑴淥(lù)水曲:古樂府曲名。淥水:即綠水,清澈的水。

⑵明秋月:在秋夜的月亮下發光。「明」字是形容詞用如動詞。月:一作「日」。

⑶南湖:即洞庭湖。白蘋:一種水生植物,又稱「四葉菜」「田字草」,是多年生淺水草本,根莖在泥中,葉子浮在水面之上。

⑷欲語:好像要說話。

⑸愁殺:即「愁煞」,愁得不堪忍受的意思。殺:用在動詞後,表示極度。蕩舟人:這裡指思念丈夫的女子。《史記·齊太公世家》:「桓公與夫人蔡姬戲舟中。蔡姬習水,盪公,公懼,止之,不止,出船,怒,歸蔡姬,弗絕。」

作品鑑賞

《淥水曲》本古曲名,李白借其名而寫淥水之景。王琦認為此詩為樂府古曲。這首小詩確屬樂府,並深得南朝樂府詩的神韻,語言清新自然,內容含蓄深婉。

詩的前兩句寫實,點明時間、地點與勞動內容。「淥水明秋月」中的「月」字有的版本作「日」,今從《全唐詩》,而且從全詩的意境來看,「月」字也比「日」字更好一些,故擇善而從之。這句詩的大意是說,碧波蕩漾的水面在皎潔月光的映照下更加明亮。這句詩寫在南邊的湖面上,一位美麗的姑娘正在月光下採擷着白蘋。那寬闊無垠的湖面晶瑩閃爍,水波不興;那柔和銀白的月光,揮灑若洗,朦朦朧朧,天地間極為靜謐空曠。那位架着一葉小舟的女主人公顯得尤為孤獨寂寥,這就為後面兩句詩提供了典型環境。

三四句轉折,寫這位采蘋女子的孤獨寂寞之感。這兩句詩的大意是:含苞待放的荷花簡直就象一位嬌媚多情的少女就要開口說話一樣,半開半含,欲言猶止,羞羞答答,十分嫵媚動人。這美麗的奇景觸發了這位蕩舟女子的情思,她不免神魂搖盪,無限哀婉惆悵起來。詩至此戛然而止,但其深層的意蘊卻在不斷地延續,撞擊着讀者的心扉,引起其遙思遐想。

這位女子看到嬌艷的荷花就要「愁煞」,不言而喻,這是觸景生情的緣故。良辰美景最容易引發人的情思,更容易惹起對戀人的嚮往和思念。這位少女獨自在空蕩蕩的湖面上,披着明月的素輝,這情景已經夠令人寂寞難耐的了,當她再看到那美妍的荷花含苞待放的情景時,不能不引起她的懷春之心。

她或許是在痴情地憧憬着,如果將來有那麼一天,自己能和情人在一起共同享受領略這旖旎迷人的風光時,該是何等的幸福啊!她或許是沉浸在對往事的回憶之中,在腦際中又呈現出昔日裡與情郎在同樣的景色中共同渡過的甜蜜而溫馨的終生難忘的美好時光。這一切詩人都未明說,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空間,既可能是這樣又可能是那樣,所以顯得更加含蓄委婉,餘味盎然。

此詩中最精彩的是「荷花嬌欲語」一句,其間運用了非常巧妙而又隱微的比喻手法,須仔細體味方可悟出。荷花是極其嬌柔純淨的花卉,清秀嫵媚,出於污泥而不染,這正像白璧無瑕的少女。「欲語」二字尤其傳神深蘊,人之「欲語」則顯現出剛要張口的樣子,花之「欲語」也正是花苞正欲綻開,花瓣將要張口時的景象。說其巧妙,不僅是因為此時的花朵最為美麗誘人,還因為她最形象而又恰如其分地象徵着詩中主人公那青春的活力與少女情竇乍開的年齡特徵。大概正是因為客體與主體如此相像契合,才能深深地撥動主體的心弦,觸動了那位蕩舟人的春心。可見這兩句詩所蘊涵的情感內容極為豐富雋永。

名家點評

王琦注《李太白全集》:《淥水》,本琴曲名。太白襲用其題,以寫所見,其實則《采菱》、《採蓮》之遺意也。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逸調。末句非有軼思,特妒花之艷耳。

黃叔燦《唐詩箋注》:「愁殺」兩字,反覆讀之,通首俱攝入矣。

馬位《秋窗隨筆》:少陵「春雲春來洞庭闊,白蘋愁負白頭人」、太白「荷花嬌欲語,愁殺蕩舟人」、風神搖漾,一語百情。李、杜洵敵手也。

劉豹君注《唐詩合選詳解》:采蘋而忽見荷花之嬌艷,因轉而為愁,蓋妒其艷也。

皎然《詩式》:首句先敘時景,見水月入秋,愈臻清澈,蓋為泛舟點染。二句設為采蘋,以寄秋意,起下蕩舟之人。三句本為采蘋而見荷花、系從勞面烘托;荷花又嬌如欲語,系從生情。四句「愁殺」二字,所謂如順流之舟矣。「蕩舟人」對上「荷花」、「愁殺」對上「嬌欲語」、此蓋心有所屬,情不能已,而有所託也。

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翼云云:荷花嬌艷迷人,因轉而為愁,情不自持。蓋有所託也。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2]。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讚,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唐玄宗大為讚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遊, 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3]

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他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中最鮮明的藝術特色。李白的詩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

視頻

「最」低調的大詩人:一首詩擊敗李白杜甫

古代最「狂」詩人

參考資料

  1. [1] 詩詞古文網;
  2. 李白簡介 古詩文網
  3. 李白是唐朝大詩人,名聲絕對一流,為什麼唐玄宗那麼喜歡李白 騰訊視頻,發布時間;2019年09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