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血动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温血动物( warm-blooded animal ),它们的活动性并不像冷血动物(变温动物)那样受外界温度影响大。 冷血动物、温血动物是旧的分类方法,并非截然划分。相较于冷血动物,温血动物调控体温的能力更强,将体温维持在更窄的变动范围内。比如,以前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现在倾向于认为恐龙、翼龙等是温血动物。
简介
在鸟和哺乳动物会通过新陈代谢产生稳定的体温。这体现在基础代谢率上。温血动物(恒温动物)的基础代谢率远高于冷血动物(变温动物)。 身体的体温调节系统保证体温的恒定,并且能在外界环境升高的状态下排出热量。这通常通过液体的蒸发实现,如人类的汗和狗的喘息,还有猫的舔舐。 所有温血动物都可感染狂犬病。贾幼陵表示,患狂犬病动物的肉煮熟后,狂犬病毒即可被杀死,但这并不意味着食用患有狂犬病的动物肉是安全的。在屠宰加工过程中,病毒可经伤口,甚至不易观察到的细小伤口感染发病。因此,要禁止宰杀、食用患狂犬病动物及死亡动物。农业部制定下发了《病死动物处置技术规范》,要求对患病死亡、或不明原因死亡的所有动物都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不能宰杀、食用或者转运。 冷血动物是没有体内调温系统的动物。一般体温不平,或者以行动来调节体温。如蛇、鳄鱼等较大的冷血动物早上需要晒太阳以使体温升高,这样他们才能活动,因此它们几乎都是白天活动,夜间休息。温血动物相反 ,温血动物比冷血动物更加适应生存环境 ,温血动物不会依靠外界因素、温度等影响身体指数。尽管同样的环境可以有十倍于温血动物的冷血动物存活,可是温血动物大多时候可以把冷血动物逼到绝灭,因为温血动物可以找食物的时间比较多。
分类
温血动物(恒温动物)通常需要隔热措施,陆生的动物会通过在羽毛或毛发中封存空气层实现。 温血动物:鸟 鸟类披有羽毛。而绒毛的隔热效果十分好,所以在人类社会常见有绒毛服装,床垫和睡袋产品。羽毛在一些恐龙中也有发现,因此人们推测部分恐龙也是恒温的。 陆生的哺乳类动物有毛发(兽皮)。羊毛的隔热效果极佳。它的螺旋度比鬃毛高,可以融入更多的空气。 水生哺乳动物如鲸和海豹还有一些鸟类(企鹅)有一层特殊的隔离脂肪层("鲸油"),羽毛和毛发在水中就不再能如在陆上那样保暖了。 但是一些哺乳类动物其实并不是严格意义上恒温的,例如在冬眠时,它们的体温会下降10°C或更多。这样它们就可以节省能量,可以不吃或少吃(在间或的苏醒状态下)的情况下度过数月的严冬。如刺猬和冬眠鼠。 一些昆虫也有恒温的趋向,例如蜂能够在外界寒冷的情况下通过肌肉颤抖保持蜂巢的温度大致恒定。但这种恒温不是个体的,而是整个蜂群的。 蜂鸟是当今世界上已知最小的温血动物。鸭嘴兽、大型昆虫和鱼则被称为冷血动物(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不恒定,但某种程度上却是受新陈代谢调节的。 科学家发现第一种恒温鱼类--翻车鱼,它们能够像鸟类和哺乳动物一样保温身体恒温,它通过持续拍打胸鳍产生热量,通过血液将热量传递至全身。 植物也有调控体温的能力,如臭菘(Symplocarpus foetidus),它可以在外界低于0摄氏度的环境下保持20摄氏度的体温,热量是通过花枝的线粒体产生的。
延展阅读
长期以来,科学家总是认为,爬行动物都是变温动物,那么恐龙既然属于爬行动物,自然也是变温动物。但是近几年来,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却让大家出乎意料--恐龙竟是恒温动物。 首先,需要了解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在身体组织上的差异。其一,凡变温动物能量转换速率低,因此骨骼上的血管密度低,钙磷迅速交换的场所--哈弗斯氏血管少,恒温动物则相反;其二,当变温动物冬眠时,由于生长变得缓慢,其鳞片或盾片、甲上就会出现疏密不等、与树木年轮相似的生长环,而恒温动物则没有生长环。此外对恐龙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其骨组织中有较丰富的血管和较多的哈弗斯氏血管,且血管密度比某些哺乳动物还高,也没有生长环,因此证明恐龙没有冬眠,具有较高的体温,应该属于恒温动物。 有些人认为恐龙是温血动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垩纪晚期的寒冷天候而导致无法存活。因为即使恐龙是温血性,体温仍然不高,可能和现生树獭的体温差不多,而要维持这样的体温,也只能生存在热带气候区。恐龙没有厚毛避免体温丧失,而且容易从其长尾和长脚上丧失大量热量。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如果体温降到一定的范围之下,就要消耗体能以提高体温,身体也就很快地变得虚弱。它们过于庞大的体驱,不能进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续几天,可能就会因为耗尽体力而遭到冻死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