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滁州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滁州,简称滁[1],古称涂中、清流、新昌。是安徽省省辖市,是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核心圈层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南京市江北门户,国家级皖江示范区北翼城市,皖东区域中心城市,江淮地区重要的枢纽城市。

滁州地处长江下游北岸,长江三角洲西端,安徽省东部,苏皖交汇地区。全市设2个区、管辖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土地总面积133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3万人 。滁州早在先秦时期为棠邑之地(今南京市六合区),三国设镇,南朝建州,隋朝始称滁州,因滁河(涂水)贯通境内,又“涂”通“滁”,故名为“滁州”。[2]

滁州吴风楚韵,气贯淮扬,接壤金陵西北,为六朝京畿之地,自古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形兼吴楚、气越淮扬”、“儒风之盛、夙贯淮东”之誉。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滁州地处安徽省最东部,苏皖交界地区,长江三角洲西部,习惯上称为“皖东”。是六朝古都南京的江北门户,隔江与南京主城遥望。滁州南据长江,东控京杭大运河,长江一级支流滁河及清流河贯通境内,通江达海,是为江东之门户,江淮之重镇。地理区域为北纬31°51′一33°13′、东经117°09′一119°13′之间。滁州属“南京都市圈”核心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成员城市、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第一站,安徽省东向发展的桥头堡。滁州依滁河而生,自古便为长江下游临江近海的“鱼米之乡”。

地形地貌

滁州市域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主体为长江下游平原区及江淮丘陵地区。滁州市区与来安、全椒县以及天长部分地区属于长江流域,明光市、定远等县属于淮河流域。

全市地貌大致可分为丘陵区、岗地区和平原区三大类型,地势西高东低,全市最高峰为南谯区境内的北将军岭,海拔399.2米,围绕丘陵分布的平台和波状起伏地带,构成岗地区,滁河、淮河沿岸和女山湖、高邮湖的滨湖地带是主要的平原区和圩区。

气候环境

滁州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及江淮之间丘陵地带,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气候特征可概括为:冬季寒冷少雨,春季冷暖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气爽。全市年平均气温15.4℃,年平均最高气温20.1℃,年平均最低气温11.4℃,年平均降水量1035.5毫米。梅雨期长23天。年日照总时数2073.4小时。初霜为11月4日,终霜为3月30日,年无霜期210天。

山川河流

连接秦岭—大别山脉的皖山山脉绵延向东北,经合肥市东北部延伸于市境五尖山、皇甫山、磨盘山、张八岭、老嘉山、长山、芝麻岭,形成江淮分水岭。位于定远、肥东、南谯、全椒等四县(区)交界处的五尖山脉除自西向东延伸的主脉外,分别向东北和西南方向伸出两支余脉,其中东北余脉蜿蜒进入凤阳县境,西南余脉逶迤进入全椒县境。市境地貌分丘陵、岗地、平原三大类型,平原较少主要分布在沿河、湖的狭窄地带,其余均为丘陵与岗地。

市境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境内河流分属三大水系,即淮河干流水系、滁河水系和高邮湖水系。市境淮河干流水系主要支流有窑河、天河、濠河、板桥河、小溪河和池河。

滁河水系主要支流有小马厂河、管坝河、大马厂河、襄河、土桥河、清流河、来安河、沛河、皂河等。高邮湖水系主要支流有白塔河、铜龙河、杨村河、王桥河、秦栏河以及白塔河的主要支流川桥河等。市境湖泊不多,主要有花园湖、女山湖、七里湖以及与周边市县的界湖高邮湖、高塘湖等。水利工程众多,有大型水库2座(沙河集、黄栗树)中型水库45座,小型水库955座,成为星罗棋布的人工湖泊,点缀在绵延起伏的皖东丘陵上。发挥着灌溉、防洪、生产生活用水和游览观光休闲的多种功能。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截至2015年,滁州市已探明矿产有52种,发现各类矿床、矿点近2000个。非金属矿产是本市矿产资源的优势,其中石英岩、铸型用砂、凹凸捧粘土矿以储量大、品质优闻名全国,岩盐、石膏、钙芒硝、石油是安徽省内唯一的非金属矿产。主要金属矿产有铜、铀、铁、金等。

水资源

滁州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迳流量约27.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716立方米,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000多座,总蓄水量23.08亿立方米。可利用长江、淮河等外水条件较好。地下水资源欠丰。

土地资源

滁州市有可耕地54.4万公顷,有林地19万公顷,其他用地30万公顷,难用地17.5万公顷,水域12.3万公顷。

动物资源

滁州市有鸟类15目41科171种,爬行动物11种,两栖动物9种,兽类动物14种。

植物资源

滁州市植物资源有云灌木树种85科187属414种,类属17种,中药材约900多种。全市珍稀树种有琅琊榆、醉翁榆、滁州水竹、珠龙油桐等。

人口民族

截至2017年,常住人口407.6万人,比上年增加3.2万人。城镇化率51.9%,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口出生率12.55‰,比上年上升1.23个千分点;死亡率5.33‰,上升0.27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7.22‰,上升0.96个千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