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滍阳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滍阳镇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市区西部,紧临新城区。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滍阳是应国国都的所在地。 据传说,应国早在黄帝时期已是一个强大的部族,叫应龙氏,大概由东夷族的雁氏和炎帝族的句龙氏结合而成。他们帮助黄帝族打败了蚩尤氏,定居于山西。后迁至鲁山县之应乡,在滍水中游的北岸新建都城。滍水即因黄帝打败蚩尤而得名,滍阳因在滍水的北岸而得名。滍阳位于南北大道要冲,其民居受南北文化的影响,不仅具有北方朴实、厚重的特点,还有南方民居的秀美。[1]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滍阳镇

外文名 Zhiyang Town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河南省平顶山市


面积 32平方千米

人口

30737人(2017)

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

概况

滍阳镇位于平顶山市区西部,东邻新城区,西接鲁山县辛集乡,北依宝丰县周庄镇和杨庄镇,南偎白龟山水库。距新城区5千米,城市中心区14千米。面积32平方千米,人口30737人(2017)。辖薛东、连庄、北治、闫口、梁庄、库庄、叶营、何庄、姬庄、贺营、夏店、惠洼、周庄、肖营、西治、马跑泉、西王营、幸福、南宋、东羊石、杨官营、东治、岳庄、石桥营、薛西、韩寨、 徐洼、焦庄、毛营29个行政村。镇政府驻薛东村东段。平韩铁路、平鲁公路、平宝公路、平洛高速、郑石高速公路穿境。

[代码]410402101:~201薛东村 ~202连庄村 ~203北滍村 ~204闫口村 ~205梁庄村 ~206库庄村 ~207叶营村 ~208何庄村 ~209姬庄村 ~210贺营村 ~211夏店村 ~212惠洼村 ~213周庄村 ~214肖营村 ~215西滍村 ~216马跑泉村 ~217西王营村 ~218幸福村 ~219南宋村 ~220东羊石村 ~221杨官营村 ~222东滍村 ~223岳庄村 ~224石桥营村 ~225薛西村 ~226韩寨村 ~227徐洼村 ~228焦庄村 ~229毛营村

沿革

滍阳镇原是宝丰县的四大名镇之一,历史文化悠久,西周时是应国都城。1999年撤乡改镇。(?年辖24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

附:薛庄镇位于新华区西部,距市中心20千米。漯(河)宝(丰)铁路、平(顶山)宝(丰)公路穿境。古应国贵族墓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1958年建跃进公社,1983年改薛庄乡,1996年建镇。1997年,面积65平方千米,人口4.9万,辖薛西、石桥营、岳庄、薛东、郑营、东王营、杨官营、徐洼、南宋、西太平、肖营、东治、北治、西治、何庄、姬庄、焦庄、阎口、梁庄、何营、韩寨、东羊石、毛营、叶营、西王营、库庄、惠洼、周庄、夏店、幸福村、马跑泉、连庄32个行政村

关于滍阳

该镇设立于1965年,位于市区西部新城区5公里处,总面积3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万亩,辖18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105个村民组,总人口24714人。 该镇原是宝丰县的四大名镇之一,历史文化悠久,西周时期已是应国都城,有千余年的文化历史和美丽地传说,在海内外具有较高的影响。平顶山又名鹰城,即是从该镇旧址------古应国贵族墓地出土的象征应国图腾标志的"玉鹰"而得名。 该镇碧水蓝天,位置优越。平顶山新城区就坐落在该镇东南白龟山湖畔,核心区首期10平方公里的基本建设工程已完工,湖滨大道、快速通道横穿而过,市政大厦开始办公使用,新城区的雏形凸现。 该镇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开通的8000多门程控电话,促进了城乡通讯的快速传递。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平韩铁路、平鲁公路、平宝公路、郑石高速公路穿境而过,26路公交车通达本镇。 该镇自然资源丰富。石灰石、河沙、伊利石,均已开发利用,特别是伊利石矿居全国第一,有很高的开发价。以伊利石为原料开发生产的塑胶填充剂已在塑胶行业得到应用,各项指标优于其它添加剂,成为塑胶行业无机填充剂的理想换代产品。 该镇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05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950元。发展了以西?鱼场为中心的水产养殖园区;发展了以肉猪养殖、肉鸡为主的何庄猪场、姬庄鸡场;发展了以蔬菜种植为主的姬庄示范园区;以焦庄、韩寨为主的民俗饮食文化村;以库庄为主的沼气建设示范村。 在历届镇党委、政府领导下,勤劳、勇敢、智慧的?阳镇人民,按照发展经济、富民强镇、建设小康的指导思想,以巩固农业为基础,发展企业为主导,广开门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初步形成了以水泥予制生产、种植、养殖、交通运输、旅游、商业和饮食服务业同步发展的经济格局。

地理位置

滍阳镇碧水蓝天,位置优越。平顶山新城区就坐落在滍阳镇东南白龟山湖畔,核心区首期10平方公里的基本建设工程已完工,25平方公里的规划区覆盖全镇,湖滨大道、快速通道横穿而过,市政大厦开始办公使用,新城区的雏形凸现。

历史文明

古代文明发祥地 平顶山又名鹰城,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提起鹰城的来由,就不能不提起一个名字--滍(zhì)阳。

【滍(zhì)阳镇】

周武王灭殷商后,封其四子于应国,周代应国为姬姓侯国。据考证,应人是以鹰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太平寰宇记》卷八汝州鲁山县云:"应国在襄城父城县西南。"这里所说的襄城父城县,即指宝丰县李庄乡境内的古城。有关资料显示,商周时期应国管辖的大致范围是如今的襄城县、郏县、宝丰县、鲁山县、叶县和平顶山市区。之后,应国在弱肉强食的西周末年一系列战争中被楚国所灭。在东汉后改为应乡,西魏、隋、唐初为滍阳县,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太宗李世民精兵简政,滍阳县为镇。在那时的1300余年里,滍阳镇历经风风雨雨,演绎了灿烂的商业文化史。

种种史料和遗迹证明,新华区滍阳镇政府所在地南两公里、新城区西南三四公里处,白龟山水库西北的万亩鱼虾养殖区即古应国国都所在地。历史上的古应国国都和滍阳镇原政府所在地是一个地方,1964年因白龟山水库建成使用,滍阳镇政府才搬迁到至今的新华区薛庄村。

折叠灿烂古应国文明 1979年以来,由于当地砖瓦厂取土烧砖,在北滍村西南的滍阳岭上陆续出土了一批又一批的应国和友好邻邦邓国的青铜礼器,应国墓地开始被世人关注。这是一处包括西周、春秋、战国、西汉、东汉时期连续使用的大型古墓群,尤其以应国贵族墓和楚国贵族墓为主,因此称为应国墓地。1989年,应国墓地被河南省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过省市两级文物部门长达十几年的考古发掘,共发掘墓葬357座,计出土铜、铁、铅、锡、金、玉、石、陶、瓷、骨、牙、贝、蚌、木等各类文物万余件,其中尤以铜器和玉器为大宗。鉴于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应国墓地199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0年被评为河南省20世纪十项重要考古发现之一。

鹰城即因从滍阳镇旧址--古应国贵族墓地出土的象征应国的图腾标志"玉鹰"而得名,以此纪念该市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光辉灿烂的古应国文明。

滍阳镇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也是该省历史上重要的水陆码头和货物集散地。滍阳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何俊卿告诉记者,千年古镇滍阳是北达洛阳、西安、兰州,南抵南阳、襄樊、汉口的陆路交通咽喉,又是淮河上游的重要码头。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加之交通方便,历来是南粮北盐的重要集散地。商人们用畜驮、车载、肩挑、背扛等原始的运输手段,把民众急需的食盐、粮食、棉花、花生、茶叶、瓷器等生活用品运往滍阳进行交易,使滍阳镇"商贾云集,行店林立"。

据史料记载,早在金代,陕、冀、晋等地的一些商人就看中了滍阳这块风水宝地,纷纷前来经商。明朝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滍阳街开始走向鼎盛时期,大街两侧商铺林立,买卖兴隆。清代道光年间,清军曾国藩部和太平天国军队激战于湖南,长江水路运输线被切断。长期依赖水路运输供应食盐的鄂西、豫南民众,食盐奇缺。此时,鄂西、豫南的商人先在当地购买粮食再运到滍阳兑换食盐,晋、洛两地的商人则把大批食盐运往滍阳出售。滍阳的商人也把握住这次商机,开设粮行、盐店,一时间滍阳的集市上粮车排成长龙,南北客商云集,一派繁荣景象。滍阳街逢双日成集会,北街和东南门两个集会市场均长约500米。

上世纪初,滍阳街的东西大街"干生"粮行、"积余厚"油坊,北街"泰顺"粮行,太华街"振兴长"油坊,东南门"益盛祥"粮行,称为滍阳五大商号。据《宝丰县志》记载,至1951年,滍阳街还有商户130家,摊贩222家,手工作坊264家。 建筑风格

滍阳街

据说,滍阳街南北宽1.5公里,东西长1.5公里,周长9里13步,城墙由青石砌成,非常坚固,城内有纵横8条大街,2万余人在此居住。

滍阳街共有东、东南、南、西、北五道门,东门以迎许昌方向客商而叫"迎旭"、东南以望古楚国故地叶县而叫"望楚"、南门临滍水叫"临?"、西门因应水像一条玉带一样绕城而走而叫"带应"、北门可通宝丰和洛阳而叫"通宝"。

滍阳街内,应河水与福水交汇后进入城内,再由东南门流出城外,共经过72座大小桥梁,其中较大的桥有东街石桥和太华桥。东街石桥位于东门内东西大街200米处,桥长27米,宽7米,为双拱桥,桥面由青石铺成。太华桥位于山陕会后,距东南门150米,呈典型明代建筑风格,桥长12.3米,宽5.7米,为拱形桥。西门下两侧寨础处,有两条红石雕刻的千斤重大鲤鱼,据说是为镇住应河而建。逢阴天即将下雨时,石鲤鱼就会返潮,甚至能滴下水来。

在滍阳街西门、南门内和十字街南路东,有关帝庙、东轱辘庙、泰山庙三大戏楼,城内还有大大小小20多家不同字号、档次不一的茶馆。赶脚累了或生意谈完了,到戏楼听听戏,到茶馆喝喝茶,成为当时滍街人最主要的休闲方式。

由于修建白龟山水库,不少老建筑都淹没在白龟山水库的波涛之下。如今,在滍阳镇薛庄村中的曲家大院保存比较完好,从这个享誉鲁、宝、郏等地的清代建筑群中,人们仍然可以感受到滍阳民居建筑的独特魅力。

古镇今朝现新颜

如今的滍阳镇依然延续着往日的繁华,在镇政府附近、平宝公路两侧东西两公里多长的范围内,仍旧聚集着上千家的商户。

在这里,不仅有百年历史的马记冲汤、包记水煎包、何记杂货店等饮食、百货老店,还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涌现的家电、通信、超市、影楼、发廊等具有现代气息的店铺。

平顶山新城区就坐落在滍阳镇东南白龟山湖畔,核心区首期10平方公里的基本建设工程已完工,25平方公里的规划区覆盖全镇,湖滨大道、快速通道横穿而过,滍阳镇的地理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如今的滍阳,交通便利,通讯发达。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平韩铁路、平鲁公路、平宝公路、洛平漯高速、郑石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多路公交车通达。滍阳镇自然资源丰富,石灰石、河沙、伊利石储量大,均已开发利用,特别是伊利石矿藏居全国第一,有很高的开采价值。圣光医药、潜源机械、清高机械、伟强工贸、恒通煤机、景博玻璃、安吉尔纯净水、舒山机械加工等项目先后落户滍阳,经济发展快速。站在滍阳街头,店铺林立,人来人往。曾经有过辉煌的古镇,如今充满了朝气,散发着勃勃的生机。

和谐社会

滍阳镇东邻新城区,西接鲁山县辛集乡,北依宝丰县周庄镇和杨庄镇,南偎白龟山水库。距新城区5公里,城市中心区14公里,石人山风景区90公里。区划调整后镇域总面积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万亩,辖24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总人口3.8万人。

经济建设

交通便利 滍阳镇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开通的8000多门程控电话,村村通有线工程完善,促进了城乡通讯的快速传递。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平韩铁路、平鲁公路、平宝公路、平洛高速、郑石高速公路穿境而过,8路、26路等多路公交车通达该镇。该镇依托此便利条件,将近20年进行沿路经济致富。

自然资源

滍阳镇自然资源丰富。石灰石、河沙、伊利石储量大,均已开发利用,特别是伊利石矿藏居全国第一,有很高的开发价值。以伊利石为原料开发生产的塑胶填充剂已在橡塑行业得到应用,各项指标均优于其它添加剂,成为塑胶行业无机填充剂的理想换代产品。

经济发展

滍阳镇经济发展迅速。新上百万元以上项目53个,圣光医药、顺发隆机械、潜源机械、清高机械、伟强工贸、恒通煤机、景博玻璃、安吉尔纯净水、舒山机械加工等项目落户该镇,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经济

滍阳镇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发展了以西滍鱼场为中心的水产养殖园区;发展了以肉猪养殖、肉鸡为主的何庄猪场、姬庄鸡场;发展了以蔬菜种植为主的姬庄示范园区;发展了以焦庄、韩寨为主的民俗饮食文化村;发展了以库庄为主的沼气建设示范村;建成了桂颐苑花卉苗木公司,示范作用发挥良好。

商业贸易

相传早在黄帝时代,因破蚩尤有功,黄帝将此地封于以鹰为图腾的应龙氏部落,并以居于滍水北而被人称为滍阳。公元前11世纪,滍阳成为西周诸侯国姬姓应国的封王之地,东汉后改为应乡,西魏、隋、唐初为滍阳县,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太宗李世民精兵简政,废滍阳县为镇。此后的1300余年里,滍阳镇历经风风雨雨,演绎了灿烂的商业文化史。

据史料记载,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滍阳街开始走向鼎盛时期,大街两侧商铺林立,买卖兴隆。到清道光年间,滍阳街逢双日成集会,北街和东南门两个集会市场均长达一里多地。上世纪初,滍阳东西大街"干生"粮行、"积余厚"油坊,滍阳五大商号。据《宝丰县》记载,刚刚解放后的1951年,历经多年战争的创伤后,滍阳街还有商户130家,摊贩222家,手工作坊264家。

滍阳街走向鼎盛,主要得益于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源于粮食市场的兴起。1929年豫西北春夏大旱,粮价上涨,南阳市的方城、社旗、邓州等地粮商运粮到滍阳市场销售,粮行增加到9家,当年仅"泰顺"、"益盛祥"、"中和"三家粮行交易量就达1808万公斤。粮商卖粮之后,在东西大街买日用杂货运回南阳地区销售,主要有食盐、布匹、煤油等。洛阳客商从洛阳运来棉花、布匹、杂货,在市场销售后购回粮食,运回本地销售。与此同时,滍阳镇沙河、应河口码头上,商船往来穿梭,从下游地区运来食盐、丝绸等货物,再将从滍阳街中转的陶瓷、煤炭、布匹、中药材等,运往豫东地区和安徽、江苏、浙江等地。

滍阳由此成为当时豫西南最大也最有影响的货物中转站和经济贸易中心,因而民间流传着"旱洛阳,收南阳,好过滍阳"的说法。清道光年间有"帆影纾徐柳影参"的诗句,形象地描绘出了滍阳街商业发达、物流汇集的繁荣景象。

景点介绍

曲家大院 平顶山市新华区滍阳镇薛庄村,坐落着一座规模宏大的清代建筑群,它就是享誉鲁宝郏邑的曲家大院,人们又称为"曲府"。由于庭院横贯东西呈鲤鱼状,寨垣宛如金盆裹胁,与涛涛应水浑然构成一副"鲤鱼跳金盆"格局。自然河流、寨墙和庭院完美组合,;历经200年风霜雪雨,而坚固如初,风韵尤存,堪称建筑史上的绝笔。曲府又被文史专家潘中民 先生称之为"不可再生的艺术魅宝。"因此,笔者带着兴趣走进这所曲家大院。

盐业发迹

清康熙年间,山西五台县人曲曰琏迁居古滍阳街西街,半农半商,定居生活,其孙自和天资聪慧,精通医治骒马之疾后下海经商。骒马是行商的命根子。曲自和创办的中和商行,药到病除,收费低廉,故受到他们的捧场,生意日渐兴隆,曲家成了殷实之家。

《曲氏家谱》载,"自和一子充,移居滍阳北五华里薛庄。"来薛庄定居后的曲家,依旧在滍阳街经营中和商行,掌门人曲自和已儿孙满堂。他敦敦告诫子孙:"留财于子孙,未必守",留田于子孙,未必耕","不如留书"这个思想,导致曲氏家族成功转变型儒商。

曲氏后人为改变自己和家族命运,发奋读书,先后有曲铿、曲庚杨、曲鹏杨、曲兑杨、曲喜官和曲定宫博取了功名。曲庚杨咸丰已末科中举后,官拜刑部主事,后娶京畿御史丁豪之女为妻,胞弟曲竞杨又娶了广州知府的女儿,曲氏家族转变为官僚家庭。

清初的盐业贸易有官盐和私盐,官盐交纳了高额的盐税,流到市面上价格很高,私盐是逃交政府的盐税,上市后利润可观。早年中和商行也偶尔贩运私盐,谋取暴利,待到曲铿(曲庚杨之父)掌门时,仰仗朝中的保护伞,大规模进私盐贩运,查禁私运的官吏,面对曲庚杨、丁豪这两位掌管生杀大权的大官,对中和商行一味纵容和巴结,至使曲铿很快成为一个声名远播的大盐商。

清道光三年(1823年),面对日益严重的盐税流失,道光帝颁布《行票盐法》。这个法令出台后,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和商行私盐贸易。但盐价受产量、运输和供需矛盾的制约,价格高低起伏,曲铿利用雄厚的财力,在南阳、洛阳和运城开设分号,及时掌握市场行情,赚取地区差价,日进斗金,富甲一方。

1853年春,广西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军一路北上,势如破竹,很快占领南京、湖南、湖北,海上盐路被切断,食盐价格由大战前一百斤稻米兑换三斤盐,上涨至一百二十斤兑换一斤的天价,这令回乡办团练曾国藩十分头痛,因他的湘军乃地方自筹资金,无办承担如此高的盐价,他打听到自己的好友张勋是滍阳盐商曲兑杨的岳父,多次写书联络,最后和中和堂约定:曲兑杨保证湘军食盐供应,曾国藩支持中和堂在两湖等省召开食盐业贸易。

中和商行从山东海州、山西运城购买食盐,给湖北、湖南、江西的湘军无偿供及食盐,同时也受到湘军集团的大力支持,先后垄断武昌、黄浦、荆门和岳阳等地的食盐市场,大笔赠取地区差价,获取了巨额利润。据《曲氏家谱》编纂者曲国民、曲建民推测:"发迹后的曲家涉及当铺、茶庄、药店、粮行、盐店有数十家之多,分号遍布武昌、黄蒲、南阳、洛阳等大中城市,并拥有土地十几万亩,在钱庄和票号内的存银有百万两之巨。

坤德古稀

按传统习俗,发财后的家族,都要建体面的宅院光辉门庭,传承子子孙孙,而曲氏家族建房却是天灾到来之际,采取"以工代赈"来扶危济困,也赢得了"坤德古稀"的美誉。

滍阳所处的豫西,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雨季雨量充沛,在清代农耕时期,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很差,因而,自然灾害对社会影响极大。

1813年,全年大旱,秋麦两季农作物绝收。百姓食树皮、草根。中和掌门人曲珊德组织车辆运盐,不是青壮年逃难,就是人们杀骒马充饥,无法再组织一支运盐车队。不料第二年早春再次大旱,小麦绝收,使灾情更加严峻,曲珊德已动恻隐之心,昭告四张:曲家破土建宅扩院,能搬起一砖一瓦者来及供食。 这下数以千计饥民扶老携幼,参于施工,待三年后灾情缓解时,曲宅已建成百余座房屋,人们最终看出曲珊德建宅赈灾的目的。为感谢他为自己能够安居乐业做出的努力,为这个建宅群命名"安居堂"。

安居堂建造之时,汇集了一大批青壮年劳动力,曲珊德把他们组织起来,运输了大量的商品,确保了中和商行的正常经营,他的义举得到了社会各界充分肯定,宝丰县衙为他送了"少年英才"镏金大匾,此匾悬挂于安居堂门前,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

清同治五年(1866年),滍阳一带灾情再起,年近古稀的曲铎之妻刘氏开粥厂赈济灾民,但事与愿违,来喝粥者寥寥无几。刘氏查起原因,原来,民间普遍认为,来喝粥是受人施舍,很多人顾及面子不肯前来。怎样让人们体面咽下这口饱饭?这成为刘氏面前的一道难题。她派人查访知晓,薛庄北部石桥营、徐洼、上河等沿山一带村庄人们多数采石为生,南部吴湾、小河湾、吴寨等村人们开窑烧砖维持生计,薛庄及周边的泥瓦匠人又有一个庞大的群体,为了养活他们,刘氏决定大建曲家宅地给他们找一条吃饭门路。

曲宅开工后,刘氏对送砖石、木料、前来施工者,用小麦为他们兑帐,数万人参于到曲宅建筑人群中来,挣得小麦,养家糊口。

来年开春,灾情继续加重,造成了粮食严重的短缺,粮价由丰年每斗(100斤)30纹,爆涨至560纹。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刘氏的儿子振扬、鹏扬相继病亡,大大提高建宅成本之时,刘氏又迎来了丧子之痛,不少人认为曲宅会停工,出乎意料的是刘氏带领幼孙甲三、荣三和达三继续组织施工,四年后,工程完工,共建房舍300余间,石寨一座,共耗银十余万两,刘氏家从建宅前田地4万亩锐减至3万亩。这次工程虽然破费了大量钱财,但为她迎得了很高的荣誉,周边二十四个村庄人们自发为她赠送一匾,上书"坤德古稀"来抒发对他的崇敬之情。

曲家庭院

曲家大院完工后,共有寨外和寨内两部分组成,寨外部分位于村北部,共有小义学、同仁书院、安居堂、裕后堂和荣贵堂,各种房舍400余间,总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

整体面积面南背北,有进一至进四格局不等,以中轴线上的客房、过庭、正房为主体建筑,屋背置五脊六兽,兽头似腾空乍起,衬托出整座建筑群气宇不凡,屋脊上雕刻大花屏草图案,内有鸟儿闪跃,也给整个建筑群增添了无限灵机中轴线左右的厢房,相互对称,以其建造底矮烘托主体建筑的气势,但有万边花雕,檐下精美木雕点缀,使其典雅别致,加工院内广植花草树木,更显示出庭院的清幽,是文人读书诗的理想场所。

清咸丰年,举人何湛恩在安局堂创为了应乡诗社,文人雅士们围座在一起各抒胸意,畅所欲言,数十年长盛不衰。其中张侍羲创作的《安居逢雨》、《春尚短》最为著名;民国时期南京出土《刘伯温未卜》碑文,众多文人无法破解,诗社文人陈玉煌成功破解诗意,大意系中国共产党必将战胜蒋家王朝,在当时名操一时,颇具影响。

清光绪初年,举人叶赓尧在裕后堂成立鲁阳诗社,该社创作出了大量诗词,珍藏于花园书搁。1938年,大文学家徐玉诺数次在这里读书抄录诗词,通宵达旦,累计四十余日,受到宅院主人盛情款待。临别之时,为花园书阁题写楹联"东启明,西长赓,南极北斗"、"春芙蓉,夏海棠,秋菊冬梅",横批"裕后厚我"。

曲家大院内部分由忠恕堂、中和堂、五贯堂和寨墙构成,共占地2400平方米,房舍三百余间,三堂宅院以楼居多,民间俗称之为"北楼院"、"南楼院"。

三楼院坐西向东,均为一进四格局,南北楼院依此为前厅、过庭,堂楼和后配楼,中楼院正房、厢房均为两层楼房,室内相互通畅,民间又称之为"转楼"。中楼院在南北楼院映趁下,彰显出高高在上气宇轩昂的氛围。

椽脊设置五脊六兽,兽头面挂胡须,是典型的官宅。背面尽镶嵌精美的瓦雕图案,图中花草、鸟类、孩童,形象饱满,线条流畅,生动传神,尽显宅院雍容华贵之气。

据说,某年有位汝州知府路过薛庄,见眼前这个气派宅院,想一定有油水可捞,就进门来敲竹杠。曲赓杨听说知府来仿,自己换了朝服,再去陪客。知府在前厅等的不耐烦了,派桌子震椅子,破口大骂。看到曲赓杨进门,身着四品顶戴朝服,荒不择路,落水鸡般逃窜,再也不敢造次了。

这个宅院迎来多少军政大员,远的已无据可考。民国时曲家人做过统计,先后有张钫、韩复榘、刘峙、李培基四位省主席登门拜访;军界大员有:建国豫军总司令樊钟秀、十七集团军司令田震南、二十二路军总指挥吉鸿昌、七十六师师长李万林、河南保安十二军军长阎曰仁等。刘峙面对豪华曲府深为感慨,挥笔提写了"不读书,望功名,携山超海"、"好游荡,想致富,缘木求鱼,"横批"人文蔚起",籍此抒发了自己对曲家大院的敬畏难和深刻感悟,令人猛醒。

商业重镇滍阳街

伏羲获白龟于白龟山(河南平顶山市滍阳)。他细心观察龟甲的分布,深入研究《河图》、《洛书》之间的内在联系,悟出了太极原理,始作《太极图》。

滍阳街,曾是西周和春秋时期封侯小国应国国都所在地,也是我省历史上重要的水陆码头和货物集散地,"旱洛阳,收南阳,好过滍阳"是昔日滍阳街的辉煌写照。解放后,运输方式由牛拉马驮船运逐渐改为汽车运输,加之道路改道,滍阳街开始走向衰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白龟山水库的建设,滍阳街淹没于烟波浩渺之中……

滍阳街位于今平顶山市新华区滍阳镇南约3公里处,是一座水陆交通要道和商业重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折叠别具一格的建筑 据说,滍阳街南北宽1.5公里,东西长1.5公里,周长9里13步,城墙由青石砌成,非常坚固,城内有纵横8条大街,两万余口人在此居住。

滍阳街共有东、东南、南、西、北五道门,东门以迎许昌方向客商而叫"迎旭"、东南以望古楚国故地叶县而叫"望楚"、南门临滍水叫"临滍"、西门因应水像一条玉带一样绕城而走而叫"带应"、北门可通宝丰和洛阳而叫"通宝"。

太华桥位于山陕会馆后,距东南门150米,呈典型明代建筑风格,桥长12.3米,宽5.7米,为拱形桥。中间为大拱,拱两边镶有二龙戏珠图案,两边为小拱。西门下两侧寨础处,有两条红石雕刻的千斤重大鲤鱼,据说是为镇住应河水泛滥,逢阴天即将下雨时,石鲤鱼就会返潮,甚至能滴下水来。

在滍阳街西门、南门内和十字街南路东,有关爷庙、东轱辘庙、泰山庙三大戏楼,城内还有大大小小20多家不同字号、档次不一的茶馆。赶脚累了时,生意谈完时,或忙完一天生意歇息时,到戏楼听听戏,到茶馆喝喝茶,成为当时滍阳街人最主要的休闲方式。

滍阳街人今安在

上世纪50年代中期,白龟山水库工程开工。滍阳街搬迁时间从1958年底开始至1964年结束。1964年5月初,连阴雨整整下了50天,库水暴涨,最高水位涨到103.8米,超过警戒水位多米,部分未及搬迁的滍阳街上外熟里生(外砖石内土)的建筑被水浸塌,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进行紧急疏散,不少富有价值的物品淹没于水中。

上世纪80年代初,滍阳街所处的白龟山水库北岸滩涂地挖鱼塘时,除了挖出不少建筑础基大青石外,还曾挖出多罐银元。当时开荒、砌渠或暴雨过后,就能冲出东西来。据滍阳镇政府工作人员何俊卿说,他小的时候,滍阳镇供销社下属的废品收购站里曾堆着很多收购的铜壶、铜罐等器皿,堆了三堵墙,据说都是从滍阳街搬迁户处收购的。

滍阳镇西滍村是水库移民后靠村,当时在靠近应水的西部居住,有2800多口人,以经商为主,经营有棉花行、布行、药行、烟行、茶馆等,从业人员达千人以上,以致1956年西滍村转入人民公社时,这个村仅有两头牲口,80%以上的村民没有拿过镰、用过锄、种过地,是地地道道的商人。至今,西滍村人已靠养鱼走上富裕路。东滍、北滍村的情况同样如此。

改革开放后,有些去台湾的滍阳人又辗转去了美国和东南亚地区。1955年支边,滍阳街有很多人去了新疆石河子市和奎屯市,据说这两个市有1/3的人是滍阳街人。修白龟山水库移民时,有一部分滍阳人去了西安做生意。据说西安城北门外的解放路还叫小滍阳街,大概滍阳人在此做生意人多的缘故。

历史文化

滍阳镇原是宝丰县的四大名镇之一,历史文化悠久,西周时期已是应国都城,有千余年的文化历史和美丽传说,在海内外具有较高的影响。鹰城亦是从滍阳镇旧址古应国贵族墓地出土的象征应国图腾标志的"玉鹰"而得名。

折叠改革开放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1999年撤乡改镇以来,滍阳镇历任党委和政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夯实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与各项制度完善,镇域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全市93个乡镇综合实力排名,滍阳镇2003年58位,2004年38位,2005年30位,2006年28位。相继荣获河南省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乡镇、市"五好"镇党委、市治安模范镇、市基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单位、市水利建设"兴平杯"银奖单位、市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关心支持国防建设十佳单位等荣誉称号,获区级先进62项,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折叠古老传说 宝丰名镇,东南形胜,青山倒影渔舟。滍水烟霞,石狮守望,玉鹰誉满神州。商贾竞风流。义学奇鸟柏,菡萏含羞。二柏葛花,千年银杏楚天秋。 三十六拱桥头,七十二眼井,钟鼓悠悠。铜器社舞,火神烟花,涝南旱洛独收。 诚意伯巡游,悔教封侯。纵是坡仙词妙,来此亦堪犹!这首不知名的《望海潮·滍阳》,看起来也只不过是对滍阳街凤毛麟角的一瞥。但她却带着一股特有的泥土的芳香,穿越时空的隧道,帮人们重新打开了那久远的几经淡忘的追忆。

滍阳街的由来,还得上溯到武王伐纣这段历史,相传武王统一天下后,为了进一步巩固他的统治地位,采取了"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政策,大封诸侯。应叔便被分封于此------应国;《左传》喜公三十三年,晋阳处父侵蔡,楚子上救之,与晋师夹泜而军;《后汉书光武纪》光武击王寻王邑,寻邑大败与滍阳县;后魏末置雉阳县、隋时改湛水、又改曰犫城、唐改曰滍阳、后习称滍阳街。

滍阳街,这座历经沧桑巨变的老城,可以说是五千年历史的骄子,是几百代人迁徙繁衍的见证。然而,人类的各种灾难却在这块儿富饶的土地上演绎的淋漓尽致,留下了永久难以磨灭的伤痛……。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老",对滍阳街的祖辈来说,正是这些所谓的南蛮子,在偷财盗宝的时候,盗走了"上国图腾"玉鹰和镇街之宝----避水珠(祖辈传说,上古大禹王为降服滍水,寻龙脉,定龙嘴,巧藏避水珠,故滍水不敢泛滥,九曲而奔东南。),毁了龙脉、破了风水,街上便开始不干净起来,要不街上的老说书匠,曾在马街书会上榜列探花的刘歪嘴总是不放过任何一个表演的机会,每每在茶余饭后便用比拌槽棍儿还难看的那双筷子,用力地敲打着那个豁豁牙牙的大瓷斑碗,挤着那副公鸭腔似的嗓子,眯着小眼自我陶醉般地咧咧着:"旱三年,涝三年,蚂蚱吃三年,水旱蝗汤又三年,沥沥拉拉十二年。针穿黑豆大街卖,河里苲草上秤盘,大闺女能值钱二百,小媳妇还得倒找俩鸡蛋"。

灾难,打破了昔日的宁静,渴望太平的人们在灾难面前素手无策、一筹莫展,在怨天忧地一番后,索性把自己的一切交于神灵来主宰。因此,人们的生活更加依赖于因果报应、轮回转世。迷信,无形中成了人们脑海中的"精神支柱"。加上祖辈们广为流传的活神仙刘伯温滍阳街点风水的故事,使人们更加地把地仙、风水、阴宅、贫富、贵贱、显宦联系到了一块儿。也难怪,谁让世间传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呢?可见前贤的魅力对后人的影响有多么的深远!

相传明洪武元年,朱元璋初登大宝,深知连年战争让人们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天下一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景象。良田荒芜无人耕,炊烟袅袅无米炊。"该是休养生息的时候了",洪武皇帝暗自思忖着。终于在天交三更的时候,一个英明的构思在他的脑海中形成了。第二天早朝,洪武皇帝当即降诏:敕令刘伯温代上巡视天下,体察民情。

话说刘基刘伯温自从奉旨巡视天下以来,一路上穿省过县,这天来到了宝丰县东南的应山之巅,放眼远望:群山叠翠,伏牛百里;滍水九曲,银波漫步;龙岭欲腾,白龟乍现;古城雄伟,五门霸气;牌房四座,傲然森立;遍野沃土,人丁兴旺。真是千古王侯将相之地,万载名流雅士之邦!

刘伯温一面赞赏,一面迈着尘履由西城古应门而入。但见这座九里十三步古城,街内商贾云集,热闹非凡:担挑儿的、卖菜的、轱辘锅的、算命的;打铁的、补鞋的、戗剪子的、掌蹄子的。沿街两侧,摆放着各种小吃糕点的摊位:刘氏酸辣汤、李氏包子、何氏桃花油馍、吴氏炉盘儿油馍、三卷子杂可汤、李氏酱面条、贾氏蒸馍;吆喝之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三十一丈的大街内好景历历在目:十八亩地一鸟柏,二柏架葛花,五柏架葡萄;庙前桥,庙后桥,庙上庙;三十六拱桥,七十二眼井;千金一条红鲤鱼,万年夫妻白果树;石狮东南门前守,钟鼓楼音传香山。

这些似乎并没有引起活神仙刘伯温的太大注意,唯一吸引他住足观看的是寺庙前半里之地的几通石碑。其中的一通石碑,碑高丈二,一只巨型的青石赑屃伏于碑下,两眼突凸,目光炯炯地凝视前方。碑帽之上,两条蛟龙腾挪飞舞,互相盘旋,栩栩如生。龙嘴相对之处,刻有:"龙兴寺"三个大字。光是这碑帽少说也有千斤之重,但更为难得的是龙兴寺的碑文简历。由于笔法遒劲,文字特异,后人趋之若鹜,胡摹乱拓。加上自然和其他不可抗拒的因素,而今已是残缺不全、面目皆非,难以辨析。只剩下"大唐贞观十六年……敕......鄂公尉迟敬德掌修龙兴寺……"尚可识别出来。

刘伯温扶碑暗叹:山隅偏城竟有惊世墨宝,幸哉!然损坏之严重者,惜哉!痛心疾首,痛心疾首者,悲哉兮!从他那严肃的神态里,可以看出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无奈和惋惜,此刻正从他的眼神里不经意间流露了出来。

但,使刘伯温所料不及的是五百年后的又一场更大规模的更加让人痛惜的十年文化浩劫正随着历史的脚步漫漫走向人们!

沉重的脚步取决于沉重的心情。刘伯温的心情此时可谓矛盾重重,别有一番滋味,但这滋味连他自己也难以言表。他想早点离开让他徒增烦恼的这个文明之地,可还是不由自主地迈步进入了龙兴寺的大门。

龙兴寺占地十余亩,大雄宝殿三间,三层楼阁式的建造布局,五脊六兽、斗拱飞檐、雕梁画栋。主佛供奉的是毗卢佛,在主佛的西边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东边供奉的是卢舍那佛,东西两侧分别供有观音、文殊、地藏、普贤四大弟子。彩塑逼真,姿态端庄,虽眉目清秀而威严溢于颜外。潇洒的衣纹透漏着酣畅淋漓的线条,不愧为大唐盛世之佳作。

在大雄宝殿的东西配殿,分别是以两层楼的格式建造的文昌阁和魁星楼。东配殿为文昌阁,供奉的是文昌帝君,诸子百家陈于几案之上。他奋发苦读的精神,一代代的传承着,勉励着无数后人不断地刻苦攻读,拼搏进取。西配殿为魁星楼,供奉的是魁星帝君,他左腿独立,右腿后翘;身体前倾之时,双臂自然打开,成左手持斗、右手拿笔之势。庄重威严之中透出一团正气,让人肃然起敬。也难怪那些寒门学子无不顶礼膜拜,祈求自己成为下一个被点中之人,从此踏上仕途,宦海一生。诚意伯赞赏之余,不由的拂尘整衣、焚香膜拜。也难怪,因为在科举考试的时代,他毕竟是文运高兆的一代神君。

龙兴寺前不远处,依然立着两通石碑,刘伯温迈步前来,仔细辨认其中一通碑文,上写着"微臣属……希夷不测然则……言……书……";另一通碑文则记载着滍阳街绅士们捐款捐地修建义学的经过,整个义学占地一百二十余亩,剩余的一百余亩地供先生们自行支配,但所有收入必须用于教育之上,凡来求学者,除购买必备书籍外,将不在另行出资,且吃住全在学校。这可能就是后来所谓的义务教育的雏形。若按碑文记载的时间即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算来,比世界上记载的实施义务教育最早的德国(公元1619年)还早上977年。滍阳街,就凭这一点,足可以让国人骄傲,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惊叹。全世界实施义务教育最早的国家是中国!是中国的河南!是河南的滍阳街!

刘伯温顺道石而来,过了青石雕凿、石石相卯、结构严密、搭建精确的牌坊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路道两旁的苍松古柏,枝丫茂盛,遮阳闭日。顺路道而行,不远处便是学堂,堂屋内正中敬的是圣人孔子画像,两边分别是他的七十二弟子,也就是后人所谓的七十二贤图。画像逼真,栩栩如生,整个院落呈现出一片:香烟袅袅方显宁静致远,书声朗朗始得澹泊明志的景象。

不知不觉已是金乌西坠,一天的行程使刘伯温不堪饥饿疲乏。为了进一步验证这里的民风是否淳朴,他迈步来到了一方宅院前住脚观望,但见这座宅院占地三亩有余,乘坐北向南之势,门楼高耸,斗拱飞檐,青砖灰瓦,砖雕石雕嵌于墙壁之中,随处可视。青石台阶分七层,朱漆大门,上镶嵌着八排七十二个铜钉和狮面门环,青石雕刻的"太傅第"三个虬劲的大字门匾高悬与门楣之上,主人大概是取"燕翼贻护"之意吧。

石阶两侧按雄左雌右分别摆放着两只石狮,古人认为"石者实也,狮者思也"取其前人创业后人守成不易之意。加之古人常把麒麟、狻猊、貔貅、狮子等动物尊为灵兽,能镇宅辟邪。此宅这对石狮太有讲究了,雄狮口含石球,爪踩绣球,象征口纳乾坤和权利无上;雌狮踩着幼狮,象征子孙绵延昌盛。石狮所蹲的石基上则分别刻有凤凰和牡丹,取兽中之王、禽中之王、花中之王,寓意"三王之师"。

石狮的头上刻有十三个疙瘩,称之"十三太保",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只有一品大员才享有此等殊荣。官低一品,狮字头上边少一疙瘩,七品以下门前若摆放石狮便是犯了忤逆之罪,刘伯温为这颇具匠心的设计暗自点头称赞。

刘伯温来到门前扣打门环,不一会,从里面走出一个管家模样打扮的佣人来。

刘伯温上前施礼道:"讨扰了,我乃游学之士,身无分文,前来贵府求宿一宿,顺便还请舍点残羹冷炙以是充饥。"

管家模样打扮的佣人用眼角瞟了一眼刘伯温道:"穷酸样儿,也不翻开你的狗眼看一看这是啥地方,快滚,不然我要嗖狗咬你了。"说完便咣当一声关上了大门。

刘伯温暗道:"好一个不懂礼数、仗势欺人的狗奴才,看来这家主人也不怎么样。"

刘伯温继续前行,眼前不远处有家饭馆,一拉溜儿三间茅草房,虽是草房,倒也挺干净的,门前树上挂着一个迎风吹的牌子,上写"李氏面馆"四个行草字。刘伯温刚到门前,掌柜的便出来打招呼,并把刘伯温让进屋内。

刘伯温把前面的一番话又从头说了一遍,掌柜的听完后倒笑了,说道:"出门在外的,谁没有个坑坑坎坎的。何况这是咱自己家的生意,又没啥好东西,随便吃,三两个月都没啥。如果没地方住的话,离我这儿不远有家刘家老店,也是热心肠,喝罢汤儿后我带你去他那儿住。"

刘伯温再三道谢。就这样白天在滍阳街四处查看了解民情,到了吃饭和休息时就回来,李掌柜和刘掌柜一如既往地热情。转眼三个月过去了,这天一大早起床,刘伯温对刘掌柜说:"甚为感谢两位掌柜对我这些天的照顾,归乡心切,这两天我打算就此辞别两位,但又对两位无以回报,深感惭愧。小可对易理和数术略知一二,街外有几处得水藏风之地,乃阴宅绝佳之福地,若两位有意我则可告知详情。"

刘掌柜惊喜道:"我家世代耕种,早有想法,奈何无力求得地仙指点,今蒙先生不弃指点灵穴,自当深谢!"

刘伯温道:"你去请李掌柜过来,咱们一起前往定穴。"

三人离开刘家老店,出南门望楚,径直五里外一空旷之地住脚。刘伯温道:"此处虽为平川,但高一寸为山,低一寸为水,明堂分明,右水倒左,案山自然。子孙旺盛,登科有望,金龟常佩,并有著书立说之才出于后世。但须取子午之向,丑时破土,午时行葬,切记。"然后画出具体位置,与中线处栽上大石以作记号。

这时,刘掌柜慌忙抢先上前笑道:"登啥科,当啥官。人家常说伴君如伴虎,不能不信呀!我家不求当官,只求财旺人旺即可,李掌柜有意就留下吧!我想……我想再请先生费心,帮我家再寻得一处,不知可否?"

刘伯温笑了笑道:"这有何难,只是此处已无佳地,你俩随我来吧。"

三人离开此地,入南门望楚出北门通宝,来到一丘岭之处。刘伯温对两人道:"就此处吧!坐巽巳向干亥,右水倒左出辛方,子孙富贵多财禄。卯时破土,未时行葬,切记!"然后与此处做好标志三人离去。

归途中刘伯温向两位打听有关"太傅第"住宅及主人的情况。李掌柜满脸羡慕之色笑道:"这是前朝太子恩师的宅院,现如今其后人在贡院呢!许家坟的石牌坊就是给他先祖建造的。"

刘伯温暗想:"原来如此。有这样的奴才,主人能好到哪里呢?此坟冢今后若与天时,地利,人和则主人必成大器,到时恐恶霸此地,伤及一方,不如趁早除之,以绝后患。"

刘伯温想到这里便顺口说道:"此家如能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岂有来日这一劫呀!"

李掌柜惊疑道:"啥,骟身,奸天下,还劫那啥……?先生是读书人,不知道骟了就断子绝孙了,就成太监了,奸……"

刘伯温不等李掌柜说完,就摆了摆手笑道:"我指的是这许家祖坟的风水被挡了。许家牌坊我已去看过,乃为本地少有的阴宅。然实不相瞒两位,许家族坟的那通碑在朝阳东升之际,被龙兴寺主房的兽头遮住了阳光,阴影正照其上,如不打掉兽头,常此下去,阴气内侵而阳气远遁,有枭首之灾。这家主人只顾享受,祸已不远尚且不知,悲莫过于此哉!"

李掌柜和刘掌柜连忙答道:"刘先生既知此种玄机,何不告诉这家主人,帮助破了这一灾难,功德无量呀!"

刘伯温道:"今天与两家点穴定位已有违天理,不敢再生透漏天机之心!再说,无官府批文,擅改寺庙,谈何容易!如有势力,不妨打掉寺院主房上面兽头,此灾即消。"

说话间,三人已来到李家面馆,三人落座,饭前刘伯温又听两位谈论一些这几年做生意的艰辛和经验,饭后刘伯温起身向两位告辞。两位掌柜再三挽留,无奈刘伯温去意已久,两位掌柜只好把刘伯温送出滍阳街,这才相互拱手告别。

就在刘伯温走后,街里先后发生了几件事:明洪武三年(1370年),街上赶上了明朝的第一次大迁民,山西洪洞县的一部分老百姓就迁到街里安了家。至今街里的老年人在忙完秋麦两季儿农活后,或两三人一块儿,或三五人成群儿,坐在一起总是絮叨着:"问咱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掰开指甲看一看,双脚共有十二片。"这最后一句话可以作为是对是否是滍阳街人,是否是大槐树的后人的最有效的证明。

再说许家主人听人说祖坟有问题,就千里迢迢从京城回来,通过官面上的关系,写了份修寺契约后就派人把寺院主房的兽头给拆了,这下儿就再也没有东西挡其祖坟的风水了。

许家主人本想今后发迹了再从修寺院,谁知寺院主房的兽头拆了尚不到一年,许家家道败落。街上老年人传言,说是活神仙刘伯温恐其今后对大明江山构成威胁,因此才故意使的诈儿。

李家呢?李家终于与清乾隆年间出了个李绿园,谢官之后,归隐家中,授书著说,现有《歧路灯》和大量诗文流传至今。

刘家也自明以来,成为街上的首富。但据说刘家至今还世代相传着当年刘伯温曾引用过的那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话。刘家人真正做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滍阳街的东南门,分别坐落着两座庙院,火神庙和关帝庙。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善男信女来此烧香祈祷者乐意不绝,直至中午。

孔家老宅紧邻两座庙院,孔叔房少年时便入私塾苦读。热闹的庙院并没有丝毫吸引他的童趣,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因为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古人唯一可以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就是通过读书来考取功名,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故而古人的衣饰上常常佩戴饰物,如玉蝉,寓意将来自己一鸣惊人:佩戴鱼符、虎符、玉龟,寓意将来自己成为三军统帅或五品及五品以上大员:佩戴麒麟、貔貅、龙则寓意驱灾辟邪,年年平安之意……。

孔叔房自是其中之一。他十年苦读,三次春闱,三次孙山。不知悟到了啥,竟放弃了自己的鸿鹄之志,毁掉了自己亲手书写的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索性开起了茶馆。时日不多,这孔家茶馆在狮子街一片儿来讲,已算得上是个热闹地儿了。

按孔家掌柜的话讲:"若早跟先生学医道,这三十多年来也早有名堂了,谁不知'秀才学郎中,只须一夜功'。还是人家杨炯讲的好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对于我而言,如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及!我这人呀,咳!生就与魁星爷无缘,看来也只有开茶馆的缘了!真傻,看来那王侯将相兴许真是有种儿!"

倒也难怪,孔家掌柜原先在没开茶馆时,其实在街里已是小有名气的读书人,字儿写的是润妍燥险生妙韵,浓淡干湿走惊鸿。诗文也都能拿的出手,街里广为流传的就有:

咏怀》:久有冲天志,不飞亦何然?一日振翮起,乾坤换新颜。

《捣练子》:三尺剑,六钧弓。尘土十年未曾封。一朝驰骋疆场上,馘下名王平狼烽,

踏莎行》:红叶飘零,霜菊乍艳,小楼凝望归来雁。月圆偏逢中秋节,关情谁言相思断。

斗转星移,人生苦短,鬓白方识金樽浅。悲欢辗转犹梦里,深恐金风妒彩笺。

《鹧鸪天》:十年寒床意未然,草庐茅舍著丹铅。吟诗作赋空自好,不胜一箭定天山。

逝者矣,子曰川。黄鸡三唱两鬓斑。何时大柄能在手,从教春风度玉关。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