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平县
漳平县名取"邑居漳水上流、千山之中,此地独平"之意,位于福建省西南部,九龙江(北溪)上游,介于北纬24°54′-25°47′,东经117°11′-117°44′之间,地处闽西的东大门,东毗永春、安溪,南连华安、南靖,西邻新罗,北接永安、大田,外接厦门等闽南沿海发达地区,内联闽、粤、赣腹地。漳平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置县,1990年撤县建市。通行闽南方言漳州腔漳平话,闽南语系漳州腔漳平话(部分地区如溪南新桥等接近泉州地区为泉腔)。
2019年末全市户籍总户数8.71万户,总人口29.36万人。 2019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9.05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22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13.36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110.47亿元,增长4.9%。[1]
目录
基本介绍
邮编:364400 代码:350881 区号:0597拼音:Zhāng Píng Shì 英译:Zhangping City 漳平市[2]位于福建省西南部,九龙江(北溪)上游,北纬24°54′-25°47′,东经117°11′-117°44′。总面积2951.1平方千米。人口24万人(2010年)。通行闽南方言漳平话,闽南语系漳州腔漳平话(部分地区如溪南新桥等接近泉州地区为泉腔)。
全市辖2个街道、8个镇、6个乡:菁城街道、桂林街道、新桥镇、双洋镇、永福镇、溪南镇、和平镇、拱桥镇、象湖镇、赤水镇、芦芝镇、西元乡、南洋乡、官田乡、吾祠乡、灵地乡。市政府驻菁城街道。
地处闽西山区,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温20℃,年降水量1311.2毫米。九龙江横穿中部,水力资源丰沛。鹰厦、漳龙、漳泉肖铁路,岭和、福三、围禾省道纵横全境。名胜古迹有拱桥龙洞、宁洋溪、“永福花乡”、双洋园觉塔和永福平直庙、升隆堂。纪念地有朱德旧居和永福、双洋、溪南、新桥革命烈士纪念碑。
著名三乡:新桥农民画乡、南洋水仙茶乡、永福花乡。
最具有知名度的门户网站: 漳平政府网 漳平小鱼网。 地理位置
漳平,又名“菁城”,人们常称呼其“大漳平”。漳平市,地处福建南部内陆咽喉地带,九龙江(北溪)上游,闽南金三角的边沿及泉州、漳州、龙岩、三明、厦门、泉州的铁路出口都必经漳平,是连接沿海、拓展腹地的要道,介于北纬24°54′-25°47′,东经117°11′-117°44′,东西宽约57公里,南北长近98公里。[2]
历史沿革
1368年(明洪武元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同年,明兵克福建,擒元末一度统治福建近4年的陈友定。改路为府,共领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等八府。漳州路于1368年(洪武元年)改为府。龙岩县隶漳州府。1471年(明成化七年),福建巡抚据龙岩县民林廷琥等建议奏闻获准,析龙岩县居仁、聚贤、感化、和睦、永福五里置漳平县,属漳州。1536年(嘉靖十五年)划出聚贤里置大田县。县名取“邑居漳水上流、千山之中,此地独平”之意。1929—1934年曾建苏维埃政府,1949年6月21日解放。属龙岩专区(地区)。1956年宁洋县撤销,县城双洋县入属。1990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成为福建省第九个县级市,1996年11月成为省直辖市,由龙岩市代管。
气候条件
漳平,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沛,夏长冬短,无严寒,无冰雪,风灾罕见。年平均气温20.3°C,1月份平均气温11.0°C,7月份平均气温28.1°C,年降水量1486毫米,相对湿度78%。
行政区划
1998年漳平市辖2个街道办事处、8个镇、6个乡,26个居委会、176个村委会。
菁城街道:驻菁西,辖8个居委会(东门、南门、北郊、西门、西郊、星政、北门、东桥)、4个村(菁东、菁西、福满、顶郊)。
桂林街道:驻上桂林,辖7个居委会(城南、上江、高明、上桂林、下桂林、厚福、南美坪)、4个村(黄祠、瑞都、山羊隔、石坂坑)。
新桥镇:驻新桥,辖2个居委会(和睦、麦园)、25个村(新桥、东坑、水仔尾、易坑、西埔、产坑、南丰、秀溪、城口、珍坂、云墩、双溪、武陵坑、仓坂、城门、钱坂、高美、产盂、陈坑、逢湖、秀岐头、白泉、义宅、石码、坂尾)。
永福镇:驻福里,辖1个居委会(永福)、27个村(福里、李庄、西山、清源、吕坊、后盂、新坑、龙车、石洪、洪坑、大坂、秋苑、蓝田、紫阳、封侯、文星、同春、桂洋、箭竹坪、佳山、和丰、颖水、陈村、元沙、岭下、适榕、古溪)。
溪南镇:驻溪南,辖1个居委会(南洲)、16个村(溪南、下林、久鸣、东湖、大山、郎车、官坑、长荣、南柄、上坂、金菊、吾老、前坪、小潭、官林盂、下河)。
双洋镇:驻城内,辖1个居委会(双洋)、12个村(城内、城外、东洋、西洋、员当、坑源、温坑、百种畲、溪口、徐溪、大窑、中村)。
和平镇:驻和平,辖7个村(和平、和春、春尾、下墘、安靖、东坑、菁坑)。
拱桥镇:驻拱桥,辖8个村(上界、罗山、下界、拱桥、岩高、高山、隔顶、梧地)。
象湖镇:驻象湖,辖12个村(象湖、下地、土坑、杨美、灶头、上德安、长塔、禄前、下德安、宽田、半华、科山)。
赤水镇:驻赤水,辖1个居委会(樟东)、9个村(赤水、田头、香寮、岭兜、大坑、安坑、黄山、罗坑、石寮)。
芦芝乡:驻和宅,辖5个居委会(东坑口、芦芝、大深、洛阳、东郊)、4个村(华寮、月山、圆潭、涵梅)。
西园镇:驻可人头,辖9个村(卓宅、进庄、遂林、基泰、钟秀、西园、丁坂、前洋坪、可人头)。
官田乡:驻官东,辖12个村(豪山、梅营、梧村、下浙、黄坪、坪山、官东、山贝、石门、官西、和坑、桂东)。
南洋镇:驻南洋头,辖9个村(北寮、梧溪、红林、营口、永兴、南洋、党口、暖洲、利田)。
吾祠乡:驻后隔洋,辖9个村(吾祠、留地洋、彭溪、内林、彭炉、陈地、厚德、北坑场、凤山)。
灵地乡:驻灵地,辖11个村(灵地、游山头、谢畲、谢地、文山、易坪、长垵、京口、西坑、赤坂场、留春)。
民族人口
截止2009年12月,漳平人口由16个民族组成,主要少数民族为畲族。以汉族居多,畲族次之,回族、苗族、壮族、满族等14个民族共300余人。漳平人主要为河洛裔闽南人口,亦有部分客属。河洛即黄河、洛水两流域,闽南人自河洛移入,因此闽南人亦称为河洛人。根据黄瀚所作的田野调查,漳平约有客家人口5000人,占全市人口的1.8%,他们的祖先来自闽西和广东梅州客家地区,仍保留着客家语言、生活习俗等,犹如一个个“方言岛”,分布在双洋、南洋、官田、赤水四个乡镇。此外,还有数量不少在漳平工作学习的客家人。[3]
经济发展
经济实力
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5.14亿元,完成计划104.1%,增长15%,持续了2007年15%以上的较快增长水平;农业总产值20.28亿元,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0.31亿元,完成计划115.4%,可比价增长25.8%;城乡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5.17亿元,完成计划103.4%,增长24.5%;财政总收入5.85亿元,增长28.3%,其中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3.02亿元,完成预算102.7%,增长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81亿元,完成计划109.2%,增长23.4%;实际利用外资4100万美元,完成计划136.7%,增长1.9%;外贸出口4180万美元,完成计划181.7%,增长4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63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5786元,增长12.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31亿元,增长24.9%,各项贷款余额30.26亿元,增长14.1%。
工业发展
2008年,加大税费优惠、融资协调、生产调度等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企业稳产、达产、增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25亿元,增长19%;新上规模工业企业33家、亿元企业3家。工业运行质量提升,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20,企业利润4.12亿元,增长5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97%;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市级规模工业比重达78.4%,非资源型工业比重提高到30.4%。漳平工业园区入驻企业86家,其中规模企业49家,产值18.74亿元,增长42.2%,上缴税金4461万元,增长38.7%。高新技术产业有新突破,伍洋机械、溢泰科技、金绿源茶多酚、千百汇LED灯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开工建设。
特色农业
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7家,产值9.21亿元,增长72.1%。其中:龙岩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8家,产值5.28亿元。举办“竹王”、“花王”、“茶王茶艺”等比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木竹花茶”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发展。新植速生丰产林3万亩,规模以上木业加工产值5.59亿元。组织实施竹业重点村和百村竹业工程,竹业产值2.6亿元。整合提升永福“十里花街”,花卉产值9931万元。推广茶叶标准化示范栽培,新植茶叶面积1.79万亩,规模以上茶叶企业22家,茶叶加工产值2.07亿元。茶叶企业获有机食品标志1家、绿色食品标志4家、QS认证12家。
第三产业
2008年,商贸物流业加快推进,新增物流企业4家,公路货运量292万吨,增长49.4%。新华都、米兰春天等连锁超市网点不断增加,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提高到44.8%;闽西南商贸城、汽车交易服务中心、星级宾馆建设和“凯源锦绣名城”、“万成家天下”等房地产项目有序推进;九鹏溪景区、乡村“农家乐”旅游方兴未艾,成功举办漳平市首届美食节和最美村庄评选活动,共接待游客23.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630万元。
项目工作
2008年,龙岩市“三二一”项目共完成117项,生产性项目比重占73.5%。其中策划储备项目70项,新开工项目39项,新竣工项目8项。省、龙岩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58亿元,市级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7.9亿元。十三大重中之重项目完成投资12.97亿元,实现产值54.06亿元。红狮水泥一期实现产值4.5亿元,一期余热发电项目竣工投产,二期及余热发电项目完成投资4.18亿元。振鸿水泥一期实现产值1.4亿元,并积极推进二期核准工作。漳平火电有限公司“上大压小”项目取得核准所有支持性文件;“双永”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省发改委批复,于2009年3月25日开工建设。“漳永”高速公路线路规划通过审查,进入工程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开展“9·8”、“11·18”及赴闽南、广东、香港等地产业专项招商活动,新签约项目11个。
工业新区进一步拓展。2008年,万亩工贸新区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52亿元,完成西园新区、登榜工业小区控规和城北新区详规,平整土地605亩,报批土地1405亩,入驻企业5家,投产1家。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稳步推进。
2008年,兑现落实创品牌奖励扶持政策,开展特色品牌宣传活动月,争创品牌工作有效推进。该市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试点县。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升格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其乌龙茶加工示范基地被确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漳平水仙茶综合生产标准化示范区被列入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九鹏溪景区获国家4A级景区。荣获《移动空中看海西》福建省“十大空中最美家园”。新获省著名商标3件,龙岩市知名商标7件,省名牌产品2个。千百汇“CH”商标成为该市首个申请国际注册的商标。“漳平水仙”茶集体商标成功注册,“九鹏牌”水仙茶被评为福建省名牌农产品。积极参加茶叶博览会,取得“4金6银11个优质”奖。杜鹃花参加省第二届花王赛和花博会,分获“花王”和“1金4银3铜”的好成绩。国家级工作品牌运用成效明显,全市通过各种品牌争取上级资金7799万元。
城乡环境
2008年,城市综合配套功能不断完善。城市总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顺利推进。实施城建项目26项,总投资3.7亿元。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汽车客运中心、公交货运站、华龙广场二期等项目有序推进。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5.56公里的工业路一期建成通车,西园大桥及工业路二期工程动工建设,供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加强城市管理,依法制止违法建筑37处,拆除3471平方米,城区秩序明显好转。实施城区“绿亮美”工程,新增公共绿地3.9公顷,市容市貌明显改善。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2008年,和平镇东坑村、永福镇西山村等试点村建设初见成效,29个村列入龙岩市“一村一品”示范村,5个乡镇和3个村庄完成规划编制。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扎实开展,1乡18村的垃圾治理通过省级验收。成立农业综合开发办,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永福三河底农田基本建设有效推进。建立农村公路市补、乡管、村养机制,建成3个农村客运站,完成117.3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实施九龙江北溪(漳平段)防洪二期工程,完成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建设。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土地流转面积2.75万亩,涉及农户1.02万户。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基本完成。
生态环境有效保护。2008年,空气质量和饮用水源水质保持良好,完成城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制定7个乡镇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划方案。节能减排任务有效落实,关闭漳平火电有限公司4台发电机组、立窑水泥企业4家。开展“十五小”、“新五小”企业专项清理整治,取缔“小冶炼”。加大项目环保验收和减排治理力度,清理未验收项目360个,执行环保验收41个,治理减排企业56家。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顺利完成。九龙江流域综合整治扎实推进,完成7个生猪养殖场标准化建设,已建成14个乡镇垃圾处理设施。强化项目建设用地保障,完成土地利用调整,新增耕地面积147亩。土地、矿产资源产权交易市场进一步规范,矿山企业的环保意识增强,缴纳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1400万元。完成奇和石灰石矿区资源整合工作。[4]
社会建设
简介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2008年,人才工作不断加强,出台引进、留住优秀人才优惠政策,实施名师名医工程,评选奖励优秀高中骨干教师和优秀骨干医生。教育工作通过龙岩市教育督导评估,全面启动“双高普九”迎检工作。校舍危房改造基本完成,农村寄宿制学校后勤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实施教师城乡交流,发放边远乡村教师津贴,稳定教师队伍;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化解力度,已化解债务2789万元。卫生基本医疗保障、妇幼保健、防疫疾控等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实现整体提升,实施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项目,妇幼院、中医院迁建完成主体工程建设。计生工作保持低生育水平,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成果继续巩固。
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和平安漳平建设扎实推进。2008年,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学校、文明村镇创建活动,顺利通过省第十届文明城市考评。积极做好援助四川灾区工作,共为灾区捐款440万元,先后派出13人次赴灾区支援卫生防疫和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认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专项治理活动和百日督查行动,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维护稳定、打击犯罪和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全面提升,连续5年实现命案全破,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重视群众来信来访,认真落实市委书记大接访制度,矛盾纠纷有效化解。
惠民政策
惠民政策措施较好落实。2008年,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16项,总投资2.09亿元,有13项已经完成。发放粮农直补、石油价格改革综合补贴、农村“六大员”津贴等,共计1021.52万元。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共免补1346万元,“双高普九”和校舍危房改造投入1021万元。120套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完成6层板浇筑。落实库区移民后期各项扶持资金662万元。继续实施自愿免费婚检制度,婚检率达98%。社区服务功能不断改善。实施造福工程、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项目,革命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落实规范公务员、参公事业单位人员及教师津补贴。
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08年,提高城乡居民低保补助标准,发放低保金1.02万人966万元。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补偿标准。扩大新农合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实施参合农民大病商业统保,参合率达96.57%,补偿住院农民2.06万人次,兑付住院补偿金1830.47万元。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困难家庭救助保障制度,开展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前期准备工作。继续实施计划生育奖励扶助、贡献奖励和独生子女死亡伤残补助。贯彻执行《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输送员工4801人,实施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60户。
服务环境
服务环境不断优化。2008年,漳平市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82件,答复率100%,满意率85.3%。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完善决策听证制度等民主决策机制,重大决策部署的执行情况和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的权力运行得到有效监督。“五五”普法工作有效推进,组织公务员学法考试,增强公务员依法行政意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开展规范行政执法机关行政自由裁量权试点工作,预防执法腐败机制进一步完善。做好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报备,部门内部相对集中审批权改革稳妥推进,39个职能部门(单位)全部进驻行政服务中心。规范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加强政府效能建设,受嘉奖13个单位37人次,被告诫4人。
社会事业
实施名师名医工程,评选奖励优秀高中骨干教师和优秀骨干医生。教育工作通过龙岩市教育督导评估,全面启动“双高普九”迎接检查工作。校舍危房改造基本完成,农村寄宿制学校后勤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实施教师城乡交流,发放边远乡村教师津贴,稳定教师队伍;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化解力度,截至目前,已化解债务2789万元。卫生基本医疗保障、妇幼保健、防疫疾控等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实现整体提升,实施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项目,妇幼院、中医院迁建完成主体工程建设。计划生育工作保持低生育水平,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成果继续巩固。文体事业不断发展。完成赤水、象湖文化站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面启动,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和“农家书屋”建设有效推进,文庙修建即将完成。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12个全民健身工程和24套农民健身设施建设;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龙岩市体育健儿参加国家级比赛共有40项获得前三名。全面完成迎奥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顺利推进。
民生工程
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16项,总投资2.09亿元,有13项已经完成。发放粮农直补、石油价格改革综合补贴、农村“六大员”津贴等,共计1021.52万元。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共免补1346万元,“双高普九”和校舍危房改造投入1021万元。120套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完成6层板浇筑。落实库区移民后期各项扶持资金662万元。继续实施自愿免费婚检制度,婚检率达98%。社区服务功能不断改善。实施造福工程、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项目,革命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落实规范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及教师津补贴。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提高城乡居民低保补助标准,发放低保金1.02万人966万元。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补偿标准。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实施参加合作医疗农民大病商业统保,参合率达96.57%,补偿住院农民2.06万人次,兑付住院补偿金1830.47万元。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困难家庭救助保障制度,开展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前期准备工作。继续实施计划生育奖励扶助、贡献奖励和独生子女死亡伤残补助。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输送员工4801人,实施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60户。
其他
民兵预备役、国防动员、“双拥”和退伍安置工作继续加强,顺利完成2008年冬季征兵工作,取得25年26次无政策性退兵的好成绩。支持工、青、妇和科协完成换届工作。外事、侨务、审计、民宗、老干、老龄、统计、人防、市志、档案等工作都有新的进展。[5]
2011概况
2011年,与2006年相比,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个指标实现翻一番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个指标实现翻两番以上;外贸出口总值实现翻四番以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提前一年实现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超过90亿元”的奋斗目标,年均增长14.8%,为改革开放以来增速最快时期。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3.3亿元,每年持续保持30%以上增长速度;实际利用外资累计2.4亿美元,年均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6年的9284元提高到16930元,年均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4561元提高到7900元,年均增长11.6%。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1.4:31.7:46.9调整为14:45.8:40.2。工业总产值是2006年的3.9倍,年均增长25.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是2006年的4.6倍,年均增长28.1%;规模以上和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分别为189家、20家,比2006年增加101家和17家;工业占GDP比重达37.7%,比2006年提高12.1个百分点;非资源型工业与资源型工业比例由2006年的26.5:73.5调整为30.1:69.9;市本级规模工业比重由2006年的64.2%提高到89%。“433”产业布局初步形成,建材、能源、农产品加工产业年产值均超20亿元;轻纺、矿冶产业年产值均超10亿元;化工、机械产业年产值均超5亿元。培育了红狮、木村、正盛等产业龙头企业;建立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1个,龙岩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1个;正盛公司被命名为中国硅化物产业基地。
农业总产值比2006年增长25.7%。五年完成林改276.8万亩,造林绿化39.8万亩。林木蓄积量达147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5.8%,竹业、花卉、茶叶种植面积分别达37.4万亩、2.4万亩、10.2万亩;相继获得“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福建十大产茶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基地标准化县”、“中国特色竹乡”称号,注册了“漳平水仙茶”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农业加工企业135家、产值实现25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加37家、增长6倍,其中龙岩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4家,占龙岩市的17.4%。农民专业合作社133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家。
全年旅游人数达105万人次、总收入4.4亿元,比2006年分别增长4倍、11.4倍,九鹏溪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永福镇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示范点,香寮村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开发建设万成、凯源、九龙桂冠、大景城等房地产项目,五年商品房实际销售面积117万平方米、销售额28.5亿元。新华都、米兰春天等知名连锁超市入驻我市。
拥有白炭黑“正”字牌等省名牌产品8个、木村“美丽家园”等省著名商标17件,龙岩市知名商标24件,取得有机食品标志1家、绿色食品标志8家、QS认证42家。
森林氧吧
漳平全市森林覆盖率77.9%,林木蓄积量1503万立方米,是南方48个重点林业县(市)之一,2004年12月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漳平天台国家森林公园,2008年5月九鹏溪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授予“4A”级景区。
国家森林公园。漳平天台国家森林公园,于2004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命名,总面积3987.4公顷,分天台山、大涵溪、紫云洞山及九鹏溪四大景区。森林公园内的植物资源丰富,野生动物资源种类繁多,现有各类植物197科1300余种。境内双洋镇为古宁洋县治所在地,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有众多名胜古迹。天台山所在地——赤水镇香寮村是明代航海家王景弘的故里,其壮举已被福建省教委收入初中乡土教材。我市将根据森林公园的地理分布特色和森林公园自身特色,加大开发力度,把天台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成为漳平旅游业发展的载体。
国家森林公园植物资源丰富,林冠一般带有照叶林的亮绿色特征,林相比较整齐,群落的垂直层次较分明,加之丰富的降水,温暖的气候,较大的相对湿度,照叶林外貌带有南亚热带雨林的一些特征。属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有桫椤、水松、银杏、红豆杉、毛红椿、伯乐树、金毛狗等20多种。森林中还孕育着各种各样的珍禽异兽,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使公园充满生机;在天台山景区,时常有猕猴出没,在秋冬季节,九鹏溪景区更有珍稀候鸟鸳鸯嬉戏水面,给人们带来很好的观赏素材;景区内野生动物资源种类繁多,有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被列入我省一级、二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一级云豹、蟒蛇等;二级穿山甲、猕猴、黑熊、灵猫、虎纹蛙、豹、苏门羚(岩羊)、松鼠、龟、丛林猫等。漫山遍野的奇花异草,山菜野果给森林公园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和食品资源。丰富的森林动、植物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可爱和美丽。
“4A”级景区。水上茶乡——九鹏溪风景区,位于漳平市南洋乡,于2005年5月1日开园,是天台国家森林公园的核心景区之一,2008年5月被国家旅游局授予“4A”景区。景区面积1800公顷,距市区28公里,省道永(安)—漳(平)公路纵贯其间,交通便利。景区按照“规划开发、规范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水体景观为主体,保持景区内原生态的森林环境,造就了幽爽清新的空气,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达到每立方厘米9820个以上,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天然氧吧。2007年由省林业厅与省旅游局联合主办的2007年我最喜爱的“绿色之旅”暨最具体验价值的十佳森林人家评选活动中,九鹏溪景区名列其中。景区融合森林旅游、人文旅游等特色,充分发挥茶山水景、森林人家特色,参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现建有别墅22栋,游客休息亭5座,森林漫步道5公里,成为众多旅游观光者的休闲度假游览胜地。
南方重点林区。漳平是中国南方48个重点林区之一。全市林地面积383.5万亩,占土地面积86.7%,有林地面积337.5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99.3万亩,商品林238.2万亩,森林覆盖率77.9%,林木蓄积量1503万立方米,位于全省前列。漳平市及永福镇于2000年6月分别被命名为“中国花木之乡”、“中国杜鹃花之乡”。漳平作为全国南方48个重点林业县(市)之一,林业经济是我市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紧围绕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绿色海峡西岸为契机,进一步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深化林业各项体制改革,坚持以营林为基础,以森林保护为重点,以科技为动力,改善林业投资环境,大力实施发展漳平现代林业的“321”工程,大力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
旅游景点
桂东洋森林公园:漳平市桂东洋森林公园位于漳平市官田乡桂东村内,景观以其“稀”、“秀”、“幽”、“旷”为显著特征。风景区所属的桂东山主峰火烧岭头山海拔1530.3米,为当地第一高峰,雄伟的山势与变幻莫测的云雾刚柔相济;山里溪涧幽邃、植物茂盛,是闽西南地区珍稀动植物的庇护地和资源库之一。
天台国家森林公园:天台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漳平市北部,包含如下景观:马山、紫云洞山、宁洋古城、天台山、宁洋溪。
王景弘故里:古称“香山”、“风寮”。香寮村地处漳平市西北部,曾产生宋代高僧慧真祖师、道教教主曹泗公、明代航海家王景弘和明代农民起义军首领苏阿普、隐士王镜等杰出人物。
2011年福建乡村游首批星级单位出炉
花木之乡
2000年6月,漳平市获得国家林业局及中国花卉协会授予的“中国花木之乡”称号,永福镇获得“中国杜鹃花之乡”称号。荣誉称号的获得,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花卉界人士的普遍认可。永福杜鹃在全国的花卉市场上大放异彩,其产品占全国同类产品的70%以上。漳平市牵头制定的杜鹃花产品及生产标准,通过福建省技术监督局的审定并颁布实施,成为行业共同遵守并执行的标准,永福杜鹃已成为行业的领跑者。2004年漳平市永福杜鹃花行业协会的“永福”商标获得了龙岩市知名商标。
漳平市荣获国家级“中国特色竹乡”称号
2011年10月14-16日,第六届中国竹文化节在江西省宜春市举行,漳平被中国竹产业协会评为“中国特色竹乡”,我市又新添一个国家级荣誉称号。此次中国竹产业协会共评选出9个中国特色竹乡。我市竹林资源丰富,竹林面积已达37.42万亩。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培育特色竹产业作为重点“三农”项目来抓,通过科学育竹、示范引导、重点村建设等措施迅速推动竹产业发展,形成了集竹林培育、产品加工、生产销售、出口创汇为一体的竹产业运营体系。中国竹产业协会冠名漳平“中国特色竹乡”势必推动我市竹产业新一轮快速、健康发展。
特产小吃
漳平笋干:又称“闽笋”,色泽金黄,呈半透明状,片宽节短,肉厚嫩脆,被列为是百味山珍。
漳平水仙茶饼:又名“纸包茶”,是乌龙茶类惟一紧压茶,品质珍奇,风格独一无二,为福建名茶之一。
米浆粿:漳平特色传统小吃。因其用米浆蒸制时,蒸熟一层再加一层,循环反复,故又名“千层糕”。
风鸭糊:在漳平,每逢入冬,家家户户杀番鸭,褪毛去内脏后,用竹片撑开鸭肚,再用特制香料(双洋镇上一陈姓人家有卖,家家户户知晓,最正的)加食盐等抹遍净鸭内外,并腌制一个晚上,让味道渗入全身,最后将鸭悬挂在通风日照的走廊过道或庭院处,任风吹日晒使鸭自然风干,故俗称“风鸭”。
油炸粿:漳平人喜爱的一种传统食品。制作时,把大米、黄豆等浸泡后磨成米浆,用圆勺子取适量,然后放入碎肉或萝卜丝等馅料,再盖上一层米浆后,将其放入热油锅中炸制而成。其状为圆形,其色金黄,味香爽口,诱人食欲,用天然茶油炸制的食用起来风味更佳。
萝卜糕:漳平人喜爱的传统食品,制作时,先把切好的肉和萝卜丝加点盐﹑酱油去炒熟,在把大米浸泡后磨成米浆,然后把炒好的肉和萝卜丝放到米浆去搅拌均匀后,将其放入蒸笼蒸熟。
民间活动
清代盛行于民间,有火龙、布龙两种。火龙流行于新桥西埔、云墩等地,长达110节,200余米,龙头、龙尾各3米多长,龙身每节长2米,底平,上呈拱圆形,安装3层灯座,上层装彩灯10盏、下层36盏。整条龙有彩灯1000余盏。龙头、龙尾各由8—10人肩扛,龙身每节6—8人抬扛,前面灯牌引路,接着是鲤鱼、龟虾等各式彩灯,10组鼓乐队,30多把响铳首尾相随。1987年春,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播放了这一巨龙奇观。布龙有7节、9节,分青龙、黄龙、红龙,盛行于菁城、双洋、永福一带,飞舞穿行组成“福、禄、寿、全”字样。配鼓乐以壮声威。
舞狮
即狮子舞,是漳平流传广泛的主要民间文娱活动形式之一。大体有狗头狮、杂艺狮、簸箕狮3种。狮的造型大同小异,不同的是狗头狮和杂艺狮的嘴、眼是活动的,而簸箕狮是固定的,狗头狮和簸箕狮的狮身均用布饰成,杂艺狮另披一层毛皮。3种狮的下嘴唇均有八卦图。在民间,狮子象征吉祥,是一种驱邪神兽。表演时,由一人掌头,一人伺尾,用小堂鼓、马锣、大钹等打击乐伴奏。狗头狮与簸箕狮都有个嬉狮角色称小鬼或叫“逗弥”,带娃娃面具,穿羔羊皮背心,右手持葵扇,左手拿竹枝戏狮出场,而后由猴子和歪嘴两个角色出场与“逗弥”一块耍狮、驯狮、洗狮、量狮、抓虱子等。簸箕狮另有跳狮、杀狮、翻狮等武艺表演。舞后有矛、盾、铁尺、双刀、九节鞭、棍棒等武术表演。
迎竹马
竹马,又称竹马灯。明清以来,历代相传,流传于溪南、拱桥、新桥、永福、赤水等地。马灯采用竹篾扎成,糊以色纸,分红、白、黑、斑花4种,马分前后两节,系于马童的前后腰间,以12—24人组成队列。配上鼓乐,赋于一定的历史故事情节。马童按戏剧人物装扮表演,如“昭君和番”、“宋江入城”、“唐僧取经”、“薛仁贵征东”等。迎竹马,民间视为丰年之兆,祈求国泰民安。春节、元宵,迎竹马最为活跃。
采茶灯
这是闽西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在漳平城乡广为流传。采茶灯反映采茶姑娘上山采茶的欢快情绪,音乐优美轻快,散发浓郁的茶乡气息,民歌风味。舞女手持彩扇、花篮,以云步、碎步表演上山、踩石过山涧,运用兰花手,表演正采、倒采,将层次逐渐展开。扑蝶成为高潮。先以打击乐为前奏,到采茶时以笛子为主,三弦、二胡、扬琴伴奏,边歌边舞。
花船
又称旱船、船灯。由闽南沿海传入漳平,流传于菁城、双洋等地。花船下部以竹片仿制木船,上部以花轿结构装饰,男、女两人表演,女乘船,男撑船,反映开船、上滩等情节,表演中赋有历史故事情节,如桃花搭渡等。
闹宋江
“闹宋江”是起源于明朝末期,流传于永福一带的民间舞蹈形式。古装服饰,八音伴奏,表现宋江组织出征、下船过渡、进攻战斗、胜利入城等历史故事情节。此一形式现已失传。
宝塔灯
为永福龙车所独有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以木片为杠架,制成高10余米的宝塔造型,左右用竹竿支撑以求平稳,上扎各色纸花,数十名男子抬着游村过河,配以“战鼓”。而后翻倒在地,观灯者争抢纸花,带回家中,悬挂门上,以祈求吉利安详,多子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