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濯水古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濯水古镇

中文名称;濯水土家风情古镇

外文名称;Wash water town

地理位置;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东南角

景点级别;AAAA级

占地面积;占地230亩

著名景点;八贤堂、龚家抱厅、龚家抱厅、

         汪本善旧居、汪家作坊、烟家钱庄、
         濯河坝讲堂

所属城市;重庆市黔江区

濯水古镇位于重庆黔江区东南角濯水镇境内,地处乌江主要支流阿蓬江畔,距黔江主城26公里,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国道319线穿境而过,距舟白机场26公里,交通便利,是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级历史区文化名镇。是一个集土家吊脚楼群落、水运码头、商贸集镇于一体的千年古镇。[1]

濯水古镇兴起于唐代,兴盛于宋朝,明清以后逐渐衰落,是渝东南地区最富盛名的古镇之一。作为重庆旧城老街的典型,濯水古镇街巷格局保留较为完整,具有浓郁的渝东南古镇格局,它既体现了与其他城市历史街区的差异,也承载着巴文化、土家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传承与创新,同时码头文化、商贾文化、场镇文化相互交织。

发展历史

濯水初称"白鹤坝",元明之际属酉阳土司辖地。重要的商业地理位置,使濯水自古以来便成为重要的驿站和商埠,自清代后期起,该地便已成为川东南驿道、商道、盐道的必经之路。民国二十四年,人称濯水为"濯河坝"。此时,此地已商贾云集、店铺鳞次栉比。商贸的日益发达,迅速促进了当地与外界的物资交流,创造了最为繁荣昌盛的历史,甚至已居于同时期的黔江县城之上,与酉阳龙潭古镇龚滩古镇合称"酉阳三大名镇"。

"茂生园"、"宜宾栈"、"光顺号"、"同顺治"等商号与多个染房、酿房、刺绣坊等手工业作坊的存在,吸引了上海、宁波、厦门、广州、南京、武汉等地的客商。山外的风琴、口琴、自鸣钟、汽灯、手摇留声机等洋货被他们带到了濯水,转而将濯水的蚕丝、桐油、、漆等产品远销山外。清末,甚至还有日本人来此经商,把"光顺号"的生漆和"同顺治"的药材远销日本,演绎了中日民间贸易的传奇。

1956年后,由于种种原因,古镇的商贸逐渐萎缩。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濯水古镇位于重庆市东南部,距黔江城区26公里,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319国道从这里交汇穿过,交通极为便利。濯水所在的阿蓬江流域,早在一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流淌过濯水古镇的阿蓬江发源于湖北利川,是我国仅此一条自东向西流淌的内陆河,自古与乌江、酉水一起成为沟通三峡地区和江汉平原的重要通道。

濯水古镇街巷格局保留较为完整。古镇文化积淀丰厚,码头文化、商贾文化、场镇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遗存相互交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河古戏与西兰卡普、雕刻等民间工艺交相辉映,形成了濯水独特的地方文化。

"游古镇老街,品土家美食,看后河古戏,听蓬江水音",濯水古镇蕴涵着历史的灿烂文化,随着古镇的改造,一个在4000多年的漫漫长河中积淀了丰富文化内涵的古镇已焕发昔日的风采,重新迎来一个辉煌的时代。

2014年荣获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地理位置

濯水古镇位于黔江东南角,地处乌江主要支流"塘岩河"(阿蓬江)畔,主要居民为土家族和苗族。濯水古镇距黔江主城26公里,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319国道公路都从这里交汇穿过,交通极为便利。

濯水古镇四面环山,是武陵山区少有的土家水乡,是一个集土家吊脚楼群落、水运码头、商贸集镇于一体的千年古镇。历史为濯水古镇留下了众多的文化古迹和乡土文化遗产,巴楚文化、土家文化、大溪文化和华夏文明在这里的交织,形成了濯水古镇独特的民俗文化风情。

流淌过濯水古镇的阿蓬江自古与乌江、酉水一起成为沟通三峡地区和江汉平原的重要通道,巴文化、大西文化由此交流传播。濯水古镇见证了巴人的进退兴衰,目睹了秦人的金戈铁马。作为重庆旧城老街的典型,濯水古镇除了拥有较多历史遗址以及相关的历史典故,同时也在四千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街巷格局保留较为完整,具有浓郁的渝东南古镇格局,它既体现了与其他城市特别是平原城市历史街区的差异,也承载着巴文化、土家文化与其它文化的融合、传承、创新的亲情。同时码头文化、商贾文化、场镇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遗存相互交织。

濯水古镇是浦花河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浦花河景区的门户,并与高100余米的天生三桥、长2000余米的地下暗河、大漏斗群以及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共同构成集地质奇观、农业生态、古镇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特色建筑

古镇老街

濯水古镇老街由青石板铺就,长约1000米,宽2 - 3.5米不等,街道两旁的商号、民居、会馆、学堂均为木质结构,有的是吊脚楼,有的是四合院,有的是撮箕口,错落有致,别有风韵。民居之间有画有精美壁画的封火墙,窗花是精美的木雕,磉墩上有精艺的石刻,走在街上,犹如置身于一个多元民族文化的殿堂。濯水古镇建筑实现了土家族吊脚楼与徽派建筑的完好结合,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古朴而饱含哲理。

古镇入口的游客接待中心,是一座有300多年历史的古老戏台。檐上的人物雕刻惟妙惟肖,由于经济欠发达,这些在重庆各地已经难得一见的雕花保存了下来。

土家吊脚楼群

现存最为完整的建筑是古镇靠河沿建的民居,也就是古镇下街庞大的土家吊脚楼群。这些吊脚楼建在阿蓬江的河堤上,四五米高的河堤是用条石砌建的,经过了200多年的河水冲打,那些条石河堤没有一点倾斜。

古镇道德碑

濯水古镇街道中段立着一块1米多高,宽约50公分的石碑。石碑立于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距今已有121年的历史。石碑阴刻着"天理良心"4个大字。据介绍,此石碑是武陵山地区极为少见的"道德碑"。以警示古镇商贾,经商、为人、处世之道在于"天理良心"。

古镇风雨桥

黔江濯水古镇风雨桥横跨于阿蓬江上,长303米、宽5米,据说是亚洲最长的廊桥,分为桥、塔、亭三部分。濯水古镇风雨桥桥身为纯木制结构,建筑材料之间以榫头卯眼互相穿插衔接,直套斜穿,结构牢固精密。桥建有三层塔亭,两侧有约百扇可自由开合的雕花木窗,桥内摆放有红漆长凳。2013年11月27日晚,有亚洲第一之称的重庆黔江濯水古镇风雨廊桥发生火灾被烧毁。消防部门正在对火灾原因进行调查;风雨廊桥于2014年5月开始重建,于2015年2月重新对外开放。重建后的风雨廊桥依旧魅力无限。

民俗活动

濯水古镇后河戏

濯水镇后河戏19世纪中叶诞生于武陵山区的酉阳州白三乡(民国时名濯水镇,解放后划为黔江区管辖)。后河戏就是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诞生、流传的。

濯水镇后河戏可算是半台锣鼓半台戏。锣鼓分轻重缓慢,悲欢钢柔,戏着重唱念做打,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统一,虽分南、北、上三路唱腔,但仍属皮黄戏一类。有一套完整戏剧表演程式。舞台表演空间巨大,时间跨度不限。独特的唱腔和锣鼓及京胡曲牌之多,是一般地方剧种所不具备的。

唱腔分为南路、北路、上路三大类。南路含"倒板"、"一字"、"二流"、"扣扣"、"尖子"、"哀子"、"垛垛板"等曲牌,多用于苦皮戏和悲壮戏。北路含"倒板"、"一字"、"二流"(分快慢)、"三板"、"肖眼"等曲牌。上路含"倒板"、"一字"、"二流"、"四平调"、"南北杂"等曲牌。

三大类唱腔感情十分丰富,有的高昂铿锵,有的婉转悠扬,有的行如流水,有的悲壮凄凉,有的戏耍幽默,有的流俗弄脏,有的如诉如泣,有的义正严章。

濯水后河戏的锣鼓曲牌有134种,分闹台锣鼓和演出锣鼓两大类。闹台锣鼓从"四门进"、"大出场"开始,到"启霸"、"溜马"结合,中间含"风乐大"、"扑灯蛾"、"扣扣"、"园园"、"飘飘"等。演出锣鼓是根据剧情的动作和唱腔而定,什么曲牌打什么鼓,由引子锣鼓到放腔锣鼓,应用自如。

京胡、二胡伴奏是根据锣鼓牌子而定,打什么牌子,就拉什么曲子。道白以地方方言为主。

后河戏的服装、道具与京剧及其他剧种基本相似。伴凑分打击乐和弦拨乐。打击乐器有大鼓、二鼓、边鼓、尺子、碰铃、锣、大锣、小锣、马锣、大钹、小钹、叉子。弦拨乐器有京胡、二胡、三弦、月琴。

对联

对联也是濯水古镇上的一大特色,它们在各大院子多有散布。在修复期间,黔江区就在全国共征集了556幅对联,第一批用了20多幅,用于装点古镇的老建筑。首批对联的刻写在9月底就已全部完成,剩余的500余副对联也将逐步走进百姓家。

其他民俗活动

在新开放的古镇上,游客不仅能看江、听戏、品楼,今后还能坐在用土家工艺精心编制而成的楠竹船上,欣赏到船工们的对歌声。整个古镇江面上共为游客准备了画舫游船8艘、休闲竹筏4只、一般竹筏12只、橡皮艇18个,可同时容纳360人在江面上游玩。

节庆活动

濯水的土家摸秋节是古镇的节日民俗之一。摸秋节其实就是中秋节,只是在这一天,古镇上的土家族人们并不是家家户户吃月饼,而是家家户户吃糍粑、送糍粑,进行糍粑盛宴;除此之外,古镇上的土家族人会在这一天进行土家摸秋活动,即:在古镇上寻找成熟丰收的瓜果,尤其以南瓜居多。找到瓜果的人可以把自己收获的瓜果送给自己喜爱的人,寓意日后丰收甜甜蜜蜜的爱情;也可以偷偷送到古镇上尚未生子家里的床铺上,寓意人家早日丰收一个大胖小子。濯水土家摸秋节是一个团圆、充满祝福的美好日子,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如今仍保留这一文化习俗。

相关视频

濯水古镇宣传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