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漢語三級字, 讀作瀼(ráng或ràng)。水名瀼水分西瀼、東瀼;西瀼又稱大瀼。都在今重慶市奉節縣境。[1]

[]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汝羊切《集韻》《韻會》《正韻》如陽切,𠀤音穰。露濃貌。《詩·小雅》零露瀼瀼。通作𩆶。 又《集韻》奴當切,音囊。義同。

又《集韻》汝兩切,音壤。水淤也。《前漢·溝恤志》杜欽曰:來春必羨溢,有塡淤反瀼之害。或從土作𤅑。

又《集韻》《韻會》乃朗切《正韻》乃黨切,𠀤音曩。水流貌。《木華·海賦》涓流泱瀼。

又水名。《寰宇記》夔州大昌縣西有千頃池,水分三道,一道南流,為奉節縣西瀼水。

又溪名。《廣輿記》唐元結僦居瑞昌之瀼溪上。

又《集韻》思將切,音襄。水貌。通作蘘。

又人㨾切,音讓。義同。

又《木華·海賦》瀼瀼溼溼。《注》瀼瀼,水光開合之貌。音傷。○按字書𠀤無傷音。

基本釋義

瀼 Ràng 形聲。字從水從襄,襄亦聲。「襄」意為「包裹」、「包容(異物)」。「水」與「襄」聯合起來表示「包容異物的水」。本義:包容異物的水。說明:「包容異物的水」有兩種情景:其一,例如,在長江周邊有一些支流,它們流入長江之前,經常一波又一波地遇到從長江湧上來的水,然後這些支流的水便夾裹着長江水一同流入長江。這種情景就是「瀼」。其二,露水。清晨看到的露水有時也會將小蚊蟲包裹在裡面,這種露水也是「瀼」。「瀼」字的造字手法與「攘」字相同,請點擊參閱。

用法

<名> 瀼,水名,在蜀。——《集韻》 另見ráng ráng

<形> 露很大的樣子 [heavily bedewed] 恨程途渺茫,更風波零瀼,我這裡千迴百轉自彷徨。——范居中《金殿喜重重·秋思》 另見ràng

瀼瀼 rángráng [heavily wet with dew]∶露水盛多 野有曼草,零露瀼瀼。——《詩·鄭風》

[surge]∶波浪開合 瀼浪雷奔,駭水迸集。開合解會,瀼瀼濕濕。——《文選·木華·海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