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火焰花(學名:Phlogacanthus curviflorus (Wall.) Nees)是爵床科,火焰花屬灌木,高可達3米。葉橢圓形至矩圓形,頂端尖至漸尖,基部寬楔形,葉片上面密生小點狀鍾乳體,光滑無毛,背面被微毛,聚傘圓錐花序穗狀,頂生,花梗密被短絨毛;苞片和小苞片微小;裂片三角狀披針形,密生微毛;花冠紫紅色,花葯背着生,蒴果長,圓柱形,有種子。花期4-5月。
分布於中國雲南南部。越南至印度東北也有分布。生於海拔400-1600米的林下。
喜溫暖、濕潤的亞熱帶氣候,不耐寒。要求排水良好、濕潤肥沃、陽性、疏鬆肥沃的砂質土壤。熱帶地區可露地栽植;廣州以北露地不能越冬;北方多於溫室內盆栽。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雲南南部(瑞麗、潞西、鎮康、耿馬、西雙版納、普文、金平)。越南至印度東北也有。模式標本采自印度卡西山區。生於海拔400-1600米的林下。[1]
形態特徵
灌木,高達3米。葉橢圓形至矩圓形,長12-30厘米,寬9-15厘米,頂端尖至漸尖,基部寬楔形,下延,具柄,柄長1.5-5厘米,葉片上面密生小點狀鍾乳體,光滑無毛,背面被微毛,脈上毛較密而明顯,側脈12-17對。
聚傘圓錐花序穗狀,頂生,長14-18厘米,寬6-8厘米;花具梗,梗長5-8米米,密被短絨毛;苞片和小苞片微小;花萼5裂至下部,基部聯合,裂片三角狀披針形,長約5-7米米,密生微毛;花冠紫紅色,長約5厘米,外密被倒生黃褐微毛和腺毛,花冠管長約4.2厘米,略向下彎,冠檐2唇形,上唇2裂,下唇3深裂;雄蕊2,着生近花冠管基部,稍外露,花葯2室,背着生,橢圓形,花絲基部附近有2退化雄蕊的殘跡。蒴果長,圓柱形,約3.5厘米,具10粒種子。[2]
栽培技術
當袋苗培育1年半後,苗木長至60-80厘米高時,春季可擇陰雨天氣將袋苗移植至苗圃地進行大苗栽培,栽植地應選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土。
因苗木前期耐蔭,也可間作栽培。植前實行全面整地,全墾翻地後開穴,株行距為60厘米×60厘米,挖穴規格以40厘米×30厘米為宜,每穴放1-2千克草皮泥並加適量磷肥與穴內泥土拌勻後植入苗。
為提高成活率,適當剪去部分葉片,以減少植株水分蒸發。起苗時注意帶好泥團,不要使其變成裸根苗,定植時,根舒展,深淺適度(一般埋過杯土為宜),適當踩緊根部周圍的土,定植後淋足定根水,成活率可達95%以上。火焰花適應性較強,容易管理,每年於生長季節(4-10月)各中耕除草一次,在中耕的同時結合施肥一次,並注意適當修枝,以利主幹形成,培育良好的樹冠。
繁殖方法
穴盤育苗介質以草炭、蛭石為主。需排水良好、無病菌。pH值為5.5-6.1,播種後用粗蛭石覆蓋。發芽溫度為18℃-24℃。子葉露出之前介質需保持高濕。胚根出現前空氣濕度保持在100%。發芽後逐漸降低。發芽天數為4-6天。幼苗適宜生長溫度19℃-24℃。育苗周期為5-6周。穴盤苗肥水管理子葉出現後逐漸降低介質濕度,以利根系迅速向下生長。子葉充分展開後開始噴施13-2-13或14-0-l4等硝態氮為主的氮、(磷)鉀肥,氮濃度75ppm。穴盤育苗後期氮濃度提高到120ppm。硝態氮肥與銨態氮肥交替施用。育苗階段穴盤介質保持適度偏干,每次澆水前穴盤介質應有一輕微乾燥的過程。
光照發芽期間黑暗環境,子葉展開後逐漸加強光照,最適16000lux,最高不超25000lux。煉苗期最強光照不超過50000lux。較充足的光照利於葉片綠色、銀白色對比明顯,顏色更艷麗。
蟲害防治
抗性強,較少發生病蟲害。
主要價值
火焰花可放養紫膠蟲,且是一優良的紫膠蟲寄主;樹皮入藥,可治風濕和月經過多。[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