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靈山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位於信陽市羅山縣境內,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勝地,國家4A級旅遊景區。山上共有七寺三庵,包括靈山寺、金頂寺、中佛寺、白佛寺白雲寺龍牙寺險石寺圓通庵福全庵延壽庵。靈山佛教文化的源遠流長,是一座頗為奇特的寺院,院內既有僧又有尼,全國獨一無二。唐代建寧公主曾在靈山寺出家為尼,這一制度也是我國佛教界的一大奇觀。唐、明兩朝封其為國廟,宋、明兩朝皇帝曾多次親臨靈山。

簡介

靈山,最早叫八山,源於八座主要山峰。其最高峰叫霸山,海拔827.7米,古人誤以為此峰為縣境最高峰之故。因「八」、「霸」音近,後八山被混稱為霸山。此山「每有雲氣覆頂必雨,驗之信然」,其中一次高峰叫小靈山,自然與山名吻合,「靈」「霸」二字又同一「雨」頭,故霸山之名漸被靈山取代。[1] 靈山,位於羅山縣城西南面44公里處,與避暑勝地雞公山遙遙相望。千年古剎靈山寺始建於北魏,距今有1500餘年歷史。靈山舊名為霸山,因為其「每有雲氣覆頂必雨,驗之信然」,改稱靈山。信陽靈山寺初由唐明皇李隆基之女修建(713年)皇姑故後,聖上前往降香,封為「國廟」。相傳唐朝有一縣令棄官出家,長途跋涉,到印度學習佛法,學成後返回靈山寺傳經講法。靈山山體面積40平方公里,主峰金頂海拔27.7米,為羅山縣第二高峰。靈冊山勢奇偉,古剎掩藏,松竹繁茂,花草竟芳,山泉潺潺,鳥鳴婉轉,雲霧繚繞之外,更添了幾分朦朧,幾分神秘,幾分新奇。

地理位置

羅山靈山寺位於河南省羅山縣城澀港以南45公里處,西南分別與信陽雞公山管理區、湖北省大悟縣交界,東連雞籠山,西鄰雞公山、南灣湖。

自然氣候

靈山屬北溫帶暖濕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步,年平均氣溫15℃左右,1月份平均氣溫1.7℃,7月份平均氣溫27℃。年均降雨量1149.7毫米,年均無霜期227天,年均日照2120小時,平均地溫17.6℃,相對濕度71%,冬天嚴寒,夏無酷暑。

旅遊景區

靈山集「泰山之雄、廬山之幽、華山之險、黃山之秀」於一體,山中奇石陡崖,別有洞天。靈山共有6大景區,108個景點。六大景區:靈山寺景區、逍遙洞景區、金頂景區、龍鳳祥林景區、龍牙寺景區、九里落雁湖景區,景區總面積61.5平方公里。董寨鳥類自然保護區和九里落雁湖坐落在這裡,是一處保存完好的生態旅遊區。 靈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河南省羅山縣西南部境內,含六大景區:靈山寺景區、逍遙洞景區、金頂景區、龍鳳祥林景區、龍牙寺景區、九里落雁湖景區,景區總面積61.5平方公里,西距京廣鐵路和107國道40公里,東至京九鐵路50公里、開武公路28公里,北到信葉高速20公里、312國道30公里、南信(陽)葉(集)路10公里,南有旅遊公路與雞公山相連,京珠高速公路從靈山腳下通過並在澀港留有一出口,景區南邊的2.5公里處另一出口也即將開放,羅山、伍家坡、雞公山、大悟、信陽常有公交車來此。 自然景觀遍布山林。奇石陡崖、千姿百態、相應成趣;幽谷密林長流水,瀑潭高懸天地驚,青天繁星風無塵;落雁九里淵魚深,唉乃一聲山水綠。據不完全統計,靈山共有大小瀑布36條,大小山洞72個,有名的奇石怪壁108處。其中,智慧姑娘像西方希臘神話中的雅典女神;險石造形神秘,體積巨大,驚險駭人,為天下第一奇石;「駱駝」仰首向天,巨大逼真,生動有趣;逍遙洞是洞連洞、洞疊洞神奇奧妙;仙人洞地處險峻,洞頂造型奇特,世所罕見;銀洞飛瀑,集壯觀、神秘、奇特、險峻為一體,堪稱天下一絕九里落雁湖群山環抱,湖岸曲折有致,湖光山色相映生輝,靈蝴陰雲,飄飄逸逸,仙氣蕩蕩產八山神筆峰為天公造字,字分陰陽,筆劃規整,結構神妙,令人不可思議……人山谷昕潺潺流水,登山頂者亂雲飛渡,整個靈山仿若一個神奇的世界。

旅遊指南

門票

全票50元。 免票政策:兒童身高1.2以下免票;70歲以上持身份證免費;現役軍人持軍官證免票,殘疾人免票。 優惠政策:1.2—1.4米之間購兒童票25元;老人票60—69歲持身份證購老人票25元;在校大學生憑學生證半價25元。

開放時間

夏季8:00—17:30,冬季8:00—17:00

路線

信陽汽車站——東雙河——靈山鎮——靈山風景區 羅山汽車站——周黨鎮——靈山鎮——靈山風景區 羅山汽車站——潘新鎮——靈山鎮——靈山風景區(最近線路) 另:京珠高速在靈山鎮設有一出口,同時在靈山5公里處設有另一出口。

特產

羅山縣旅遊產品有優質信陽毛尖、信陽板栗、名貴中藥材(如:桔梗、杜仲等)、優質山野菜(如:香菇、黑木耳、山菌薹、黃花菜、珍珠菜等)。

悠久歷史

北宋·仁宗年間,有靈然禪師上奏聖上,國母信仰佛教,批該寺三年公糧(每年兩萬七千兩銀子)重新進行修建(實為仁宗到是山東省泰安市華豐鎮靈山鄉的靈山寺,想重修的也是華豐鎮的,後來因為許多靈山寺重名,修成了本寺,以下同。),宋元祐二年(1087年)復修,明朝人張仲簡有碑記。元朝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又重建,至正八年(1349年)由陳大用任主持。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往該寺降香,敕封住僧為金碧禪師,改名「聖壽禪寺」,並親題匾額。同時還賜給這座寺院「半副彎駕」、金瓜、鉞斧等儀杖,寺脊上裝有龍頭鳳尾,稱為「皇廟」。宣宗宣德七年(1432年),增建佛殿及鐘鼓樓台。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塑造白石佛像三尊、羅漢一堂,至武宗正德二年冬(1507年)落成。清聖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果英和尚留學印度歸國帶有梵石釋迦牟尼造像及十八羅漢造像等,並對該寺再次重修。嘉慶後,歷代為斷修繕。民國年間,兵災匪禍,修少毀多,已是斷碑殘剎,冷落蕭條。 三月靈山古廟會:靈山廟會源於唐,盛於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為豫南最古老和最具生命力的廟會。靈山廟會歷時一個月(農曆2月28日至3月28日),規格高,內容豐富,特色突出,集「登山朝聖、旅遊觀光、民俗風情、民間藝術」於一體。唐明皇之女建寧公主出家靈山寺,大興佛教,擴建廟宇,開靈山廟會之初;宋蘇軾遊歷靈山並目睹了靈山廟會盛況,他豪情潑墨,讚不絕口,「靈山會未散,八部猶興輝」。朱元璋三次農曆三月初一上靈山,第三次上靈山時封靈山為「皇山」,靈山寺為「國廟」,是為靈山廟會鼎盛之時。廟會期間,靈山寺香火更加繁盛,朝拜者更是摩肩接踵,豫土楚風盡情演繹。現如今,羅山縣人民政府和信陽市旅遊局聯合打造「靈山廟會」這一金字牌,致靈山廟會的規格更高,規模更宏大,形式更多樣,內容更豐富,特色更鮮明,集登山朝聖、旅遊觀光、民俗風情展示、經貿和文化交流等於一體,會期長達月余,高峰期逛廟會者逾三萬人,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獲得巨大豐收。 靈山是著名的佛教聖地。舊時有大小寺院13所,現存2所,其中靈山寺已有兩千年歷史,為佛教傳入中國最早所建寺院之一。唐玄宗時曾被封為國廟;明太祖朱元璋曾到此降香,封當時的主持陳大用為金碧禪師,並親筆為大寺題寫「聖壽禪寺」匾額。現有大殿7層,僧民30餘人。農曆三月初一廟會,進山朝拜旅遊者絡繹不絕。 險要的地理位置,奇特的自然風光釀造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古時,因其山東南的九里關與今信陽境內的平靖關、武勝關合稱冥或嘟塞,為天下九塞之一,北進中原商人楚,唯此三關可通,其東面山腳下就是著名的楚豫古道,故而這裡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在此占山為王,落草為寇者有之;避兵匪,躲宮害者有之。 靈山秀麗的山色,奇異的景觀,又產生了豐富的與之相關的風物文化,幾乎景景有傳說,石石有典故。這些傳說和典故與景觀相映生輝,將本來就秀麗、神奇的自然景觀裝點得更加秀麗和神奇。靈山還有一大特點,就是遠近風傳它有求必應,非常靈驗,雖無科學道理,但信者甚眾,有求必應的傳聞頗多,有的求財求運者竟不惜跋涉數千里之遙。 據有關資料記載,靈山寺僧屬臨濟正宗支派。這座寺院由金鼎(又名少華山)、大寺、中、南、北、馬放溝等六部分組成,原有殿宇一百六十多間。朝拜、降香鼎盛之年可達三十多萬人。靈山寺建築布局結構嚴整,六座大殿依山勢呈梯形由低到高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現有六間前大殿、三間祖師殿、五間大佛殿、三間法堂、五間祭仙宮、五間五星殿、共計三十間。六座大殿分別供有各種仙佛造像:歡樂殿供關公,祖師殿供達摩,大佛殿供釋迦,法堂供羅漢,祭仙宮供上、下八仙,五星殿供玉皇大帝和魁星。顯示出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特點。 靈山寺在印度和東南亞國家中頗有聲望。1962年,印度總理尼赫魯訪華期間,曾提出往該寺瞻仰,因當時交通不便,末能成行。「文革」期間,各種佛像砸毀貽盡,金鼎殿宇全部拆毀,唯「聖壽禪寺」四字保存至今。現在的寺門匾額為原全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親筆所寫。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