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尾巴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狼尾巴花,中药名。为报春花科植物虎尾草Lysimachia barystachys Bunge的全草或根茎。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以及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活血利水,解毒消肿之功效。常用于月经不调,风湿痹痛,水肿,小便不利,咽喉肿痛,乳痈,无名肿毒,跌打损伤。[1]
目录
别名
重穗排草、活血莲、红四毛草、狼巴草、红丝毛、酸溜子、狼尾花、血经草、铁梗将军、百日疮。
入药部位
全草或根茎。
性味
味苦、辛,性平。
归经
归肺、肝、肾经。
功效
活血利水,解毒消肿。
主治
月经不调,风湿痹痛,水肿,小便不利,咽喉肿痛,乳痈,无名肿毒,跌打损伤。
相关配伍
1、治月经不调,痛经:狼尾巴花、益母草各9g,月季花、马鞭草各6g。水煎服。(《华山药物志》)
2、治淋巴结核,小儿疳热:鲜狼尾巴花30g,鸡蛋1个同煮熟,蛋、汤同服。(《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
3、治血带:血经草15g,马齿苋12g,四叶葎9g。水煎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泡酒;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敷。
使用注意
《陕西中草药》:“孕妇忌服。”
炮制
一、采集加工 花期采挖,阴干或鲜用。
二、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切段,晒干。
形态特征
虎尾草,又名狼尾珍珠菜。多年生草本,具横走的根茎,全株密被卷曲柔毛。茎直立,高30-100厘米。叶互生或近对生,长圆状披针形、倒披针形以至线形,长4-10厘米,宽6-22毫米,先端钝或锐尖,基部楔形,近于无柄。总状花序顶生,花密集,常转向一侧;花序轴长4-6厘米,后渐伸长,果时长可达30厘米;苞片线状钻形,花梗长4-6毫米,通常稍短于苞片;花萼长3-4毫米,分裂近达基部,裂片长圆形,周边膜质,顶端圆形,略呈啮蚀状;花冠白色,长7-10毫米,基部合生部分长约2毫米,裂片舌状狭长圆形,宽约2毫米,先端钝或微凹,常有暗紫色短腺条;雄蕊内藏,花丝基部约1.5毫米连合并贴生于花冠基部,分离部分长约3毫米,具腺毛;花药椭圆形,长约1毫米;花粉粒具3孔沟,长球形[(29-31.5)×(20-24)微米],表面近于平滑;子房无毛,花柱短,长3-3.5毫米。蒴果球形,直径2.5-4毫米。花期5-8月;果期8-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草地、路旁灌丛或海边田梗。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以及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2]
性状鉴别
全草长40-100cm。根茎细长,红棕色,易折断,断面黄白色。茎圆柱形,褐绿色,有柔毛。叶长圆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4-11cm,宽6-20mm,灰绿色或黄绿色。总状花序顶生,常弯曲呈狼尾状;花白色,花萼和花冠均5裂。气微,味微苦。 以叶色绿、有花者为佳。
药理作用
抗菌消炎作用。
现代应用
临床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病筋骨疼痛,乳腺炎,无名肿毒,咽喉炎肿痛,肺脓疡和水肿等。
相关论述
1、《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白带,小便不利。”
2、《华山药物志》:“治腰扭伤,风湿性关节炎,痛经,急性淋巴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