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王奇生[1]湖南湘鄉人,1963年11月6日出生 ,先後就讀於武漢大學(本科、碩士)、華中師範大學(博士),曾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任職,曾任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任講師、副教授,兼副所長。1999年底博士後出站後留近代史所工作,晉升為研究員[2]。 2008年調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現代留學史、中國現代政黨史、中華民國史、二十世紀中國革命。[3]

王奇生
出生 1963年11月6日
湖南湘鄉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授、博士生導師
知名於 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知名作品留學與救國:抗戰時期海外學人群像
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
革命與反革命:社會文化視野下的民國政治

現任北京大學人文學部副主任。[4]


目錄

人物經歷

1988年7月至1993年6月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任職
1993年7月至1997年10月在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任講師、副教授,兼副所長。
1997年11月至1999年11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作博士後研究,1999年底博士後出站後留近代史所工作
2004年至2008年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8年調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5]

研究方向

中國現代留學史、中國現代政黨史、中華民國史、二十世紀中國革命。

學術著作

專書(獨著)

1、《中國留學生的歷史軌跡(1872-1949)》,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留學與救國:抗戰時期海外學人群像》,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3、《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中國近代通史第七卷),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

修訂增補本,華文出版社2010年。

5、《革命與反革命:社會文化視野下的民國政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繁體修訂版,香港中和出版公司2011年。

專書(合著、主編)

1、《二十世紀中國革命的再闡釋》(《新史學》第七卷),主編,中華書局2013年

2、《天下得失:蔣介石的人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香港中和出版公司繁體版2012年,與汪朝光、金以林合著

3、《中國考試通史》(民國卷),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主編

4、《中外教育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合著

5、《中國抗日戰爭大辭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主編

6、《中國國民黨大事典》,中國華僑出版社1993年,副主編

《黨員、黨權與黨爭》一書的命題

本書副題是"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其命題包括:

命題之一:"國民黨和共產黨是一根藤上結的兩個瓜。"國共兩黨原來都是師法的蘇共模式,但前者師承組織形式,排斥意識形態,結果只學到半套功夫,是"弱勢獨裁政黨",所以與全盤俄化的中共對局,自然敗北。

命題之二:黨政雙重衙門的成本。由帝治到黨治、由王朝體制向黨國

體制的嬗變,可謂"千年未有之變局",黨政兩套體制雙軌並行,其結果意味着組織成本擴大一倍,機構高度膨脹,掣肘急劇增加,加之基層的黨部運作呈虛擬狀態,黨政互不統屬,最終削弱了黨治的基礎。

命題之三:國民黨究竟代表誰?二十年代,國民黨改組派頭目陳公博挑起一場激烈爭論,焦點是國民黨代表誰的利益?一派主張代表一切被壓迫的"革命民眾",一派則認為代表全民,後者代表了黨內主流意見。然而這種全民利益實際上並不存在,任何政黨都不可能真正代表超階級的全民利益,其結果是兩不討好。

《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1924-1927)》概述

該書是《中國近代通史》的第七卷,在吸收近年來學術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該書對一些長久以來認為是"已成定論"甚至被認為是"常識性"的問題,加以進一步深入探討,提出了不少新的見解,可以說是一部有獨到創見的研究性專著。

書中指出:1924-1927年間的國共之間,是一種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競爭的關係。因為相互合作,兩黨力量在短短的4年間都得到迅猛發展,國民革命的洪流由珠江流域迅速擴展到長江流域;又因為相互競爭,兩黨一直或明或暗有所鬥爭,直至最終武力相向。兩黨均"以俄為師",其組織形態和政治文化具有許多相通和相似之處。1920年代國共兩黨的黨員構成和社會基礎,其實並無太大差異。兩黨黨員大致來自同一個社會階層和社會群體,其主體均是五四知識青年。

書中還指出:1924-1927年間國共關係演變的複雜情形,實際遠

非過去人們認知中的"容共"或"聯共"等語詞所能簡單概括。1925年後,加入國民黨的中共黨員只是其中一部分而非全部;與此同時,大批國民黨青年轉入共產黨。國共關係發生了深刻改變,亦即由初期中共黨員加入國民黨的單向流動,發展為兩黨黨員之間的雙向互動。到後期,中共黨員加入國民黨者漸少,而國民黨青年轉入中共者日多。另一方面,中共意識形態的強勢宣導,中共對國民黨地方組織和民眾運動的日趨"包辦",以及中共組織嚴密與國民黨組織散漫的強烈反差,使國民黨人感到共產黨大有"反客為主"的態勢,擔心國民黨"容共",將轉化為共產黨"容國"。國民黨人對共產黨"容國"的危機意識,加速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破裂。

論文

 
縮略圖 來自鳳凰圖片]

1、《抗戰時期國軍的特質與困境》,《抗日戰爭研究》2014年第1期。

2、《二十世紀中國革命的回顧與反思(與唐小兵對談)》,《東方歷史評論》第4輯,2014年1月。

3、《高山滾石:二十世紀中國革命的連續與遞進》,《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13年第5期;收入《新史學》第七卷,中華書局2013年10月。

4、"Rocks Rolling Downhill: The Continuity and Progres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JournalofModernChineseHistory,Vol.7,No.2 (June 2013),135-155.

5、《革命的底層動員:中共早期農民運動的動員、參與機制》,《新史學》第七卷,中華書局2013年10月;收入徐秀麗、王先明主編《中國近代鄉村的危機與重建革命、改良及其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273-309頁。

6、《革命的經紀人:中共早期工農運動的仲介群體》,載吳淑鳳等編《近代國家的型塑: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13年6月,下冊,第1015-1031頁。

7、《蔣介石與黨國元老(1925-1932)》,載黃自進、潘光哲主編:《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形塑》第1冊,第429-468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3年9月。

8、《新文化是如何"運動"起來的:以〈新青年〉雜誌為視點》,載鈴木貞美、劉建輝編《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學芸史の総合的研究の繼続的発展のために》(國際研究集會報告書第31集),國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2013年3月,第173-196頁

9、蔣介石的閱讀史、蔣介石的閱讀年表,載呂芳上主編《蔣介石的日常生活》,台北,政大出版社2012年12月,第277-334頁。

10、"ChiangKai-shek'sreading:aninquirybasedonChiang'sdiary,1920s-1940s," JournalofModernChineseHistory,Vol.3,No.1(June 2009),11-25.

11、《亡國、亡省、亡人:1915-1925年中國民族主義運動之演進》,載余英時等著《不確定的遺產》,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6月,第103-128頁

12、「亡國,亡省,亡人:1915年から1925年における中國の3回にわたる反日運動の変化」,載劉傑、川島真編『対立と共存の歴史認識:日中關係150年』,東京大學出版會,2013年8月,第57-77頁

13、"The Battle of Hunan and the Chinese Military's Response to Operation lchigo," in Mark Peattie, Edward Drea, and Hans van de Ven, eds. The Battle for China: Essays on the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937-1945.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alifornia, 2011, pp.403-420.)

14、《蔣介石和國民黨(上、下)》,《理論視野》2011年第11、12期。

15、《"反革命罪"的源起與剔除》,《政府法制》2011年第12期。

16、《從孤兒寡母到孤家寡人:蔣介石的早年成長經歷與個性特質》,載呂芳上編《蔣介石的親情、愛情與友情》,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3月;汪朝光主編《蔣介石的人際網絡》,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6月。

17、《蔣介石的閱讀史》,《中國圖書評論》2011年04期。

18、《北伐時期的地緣、法律與革命:"反革命罪"在中國的緣起》,《近代史研究》2010年1期。

19、《從五四到五卅:城市民眾運動的組織動員(1919-1925)》,《中國近現代史研究》(韓國)2009年第43輯。

20、《黨員、黨組織與都市社會:上海的中共地下黨(1923-1927)》,載呂芳上主編《論民國時期領導精英》,香港商務印書館2009年12月。

21、「黨員·黨組織·都市社會:上海の中共地下黨」,日本『中央大學政策文化綜合研究所年報』第13號,2010年8月。

22、個人、社會、群眾、黨:五四前後的關聯與互動,《兩岸發展史研究》(台北)2009年第6期

23、「個人、社會、大眾、黨:五四運動前後の連關と發展」,載村田雄二郎編『リベラリズムの中國』,東京,有志舍2011年9月出版,第247-267頁。

24、「跨越鴻溝,關注連續」:評『一九四九年前後の中國』,『近きに在りて』2008年53號。

25、《北洋時期的南北畛域觀念》,《陸榮廷與舊桂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26、《民國時期的日書漢譯》,《近代史研究》2008年6期。

27、《中政會與國民黨最高權力的輪替》,《歷史研究》2008年3期。

28、《聯俄與師俄:孫中山晚年改組國民黨的意義》,《孫中山與近代中國的開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州,2008年。

29、《"武主文從"背景下的多重變奏:戰時國民黨軍隊的政工與黨務》,《抗日戰爭研究》2007年4期。

30、《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的組織與人事變化》,《中國近現代史研究》(韓國)2007年33輯。

31、《新文化是如何"運動"起來的─以〈新青年〉雜誌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7年1期。

32、"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on a Wartime Campus:A Study focused on 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Vol.2,No.4 (October 2007),590-631.

33、《戰時大學校園中的國民黨:以西南聯大為中心》,《歷史研究》2006年4期。

34、《戰前中國的區鄉行政:以江蘇省為中心》,《民國檔案》2006年1期。

35、《"革命"與"反革命":1920年代中國三大政黨的黨際互動》,《歷史研究》2004年5期。

36、《湖南會戰:中國軍隊對日軍"一號作戰"的回應》,《抗日戰爭研究》2004年3期。

37、《北伐中的漫畫與漫畫中的北伐》,《南京大學學報》2004年3期;《新華文摘》2004年20期。

38、"Power Transmutation and Factional Struggles among Members of the GMD Central Committe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25, No.3 (Autumn 2004), 51-65.

39、《國民黨中央委員的權力嬗蛻與派系競逐》,《歷史研究》2003年5期。

40、《清黨以後國民黨的組織蛻變》,《近代史研究》2003年5期。

41、《戰時國民黨黨員與基層黨組織》,《抗日戰爭研究》2003年4期。

42、《黨員、黨組織與鄉村社會:廣東的中共地下黨(1927-1932)》,《近代史研究》2002年5期 。

43、《派系、代際衝突與體制內自省:以1944-1947年國民黨黨政革新運動為視點》,《1949年的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44、《工人、資本家與國民黨:20世紀30年代一例勞資糾紛的個案分析》,《歷史研究》2001年5期。

45、《從"容共"到"容國":1924-27年國共黨際關係再考察》,《近代史研究》2001年4期。

46、"Party-government Relationship:The Functioning of KMT's Rule by Party at Local Level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23, No.1 (Spring 2002), 15-28.

47、《黨政關係:國民黨黨治在地方層級的運作(1927-1937)》,《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3期。

48、《張謇與南通地方自治模式:兼論地方精英與國家權力的調適》,《蘇東學刊》2001年1期。

49、《以共和精神治校:陳裕光與金陵大學》,《基督教大學華人校長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

50、《探索女子高等教育辦學之路:吳貽芳與金陵女子大學》,《基督教大學華人校長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

51、《論國民黨改組後的社會構成與基層組織》,《近代史研究》2000年2期。

52、《民國時期鄉村權力結構的演變》,《中國社會史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53、《民國時期縣長的群體構成與人事遞嬗:以1927至1949年長江流域省份為重點》,《歷史研究》1999年2期。

54、《教會大學學報校刊出版史略》,《社會轉型與教會大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55、《淪陷區偽政權下的留日教育》,《抗日戰爭研究》1997年2期。

56、《戰前中國的抗日民族教育:以中小學教科書為視點》,《東北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增刊。

57、《九一八以後中國留日學生的抗日救亡活動》,《抗日戰爭研究》1996年3期。

58、《留學與救國:1931至1937年中國留日學生的行為與心態》,《紀念抗戰勝利50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中共黨史出版社1996年。

59、《中國近代人物的地理分布》,《近代史研究》1996年2期。

60、《失去重心的鄉村社會:民國時期鄉村權勢的轉移與蛻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增刊。

61、《教會大學與中國知識女性的成長》,《文化傳播與教會大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62、《教會大學與中國女子高等教育》,《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台北)1996年4期。

63、《留學與救國─戰時海外學人群像》,《抗日戰爭與上海》,1995年。

64、《民國初年的女性犯罪(1914-1936)》,《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台北)1993年創刊號。

65、《從深閨走向世界的女子留學生》,《明報月刊》(香港)1993年9期。

66、《民國時期離婚問題初探》,《社會問題的歷史考察》,成都1992年。

67、《近代留學生與中國官僚政治》,《歷史檔案》1991年4期。

68、《近代中國學會的歷史軌跡》,《學會》1990年6期。

69、《近代中國節育運動述略》,《人口研究》1990年2期。

70、《近代留學生與華僑》,《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0年3期

71、《近代軍事留學生述論》,《軍事歷史研究》1990年3期

72、《留學生與中國教育近代化》,《東南文化》1989年1期。

73、《三十年代留學生的抗日救亡活動》,《民國檔案》1989年3期。

74、《取徑東洋,轉道入內:留日學生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中共黨史研究》1989年6期。

75、《抗戰時期留學生群像初探》,《近代史研究》1989年4期。

書評、札記、隨筆、訪談

1、《求真求解對粗疏學風的反撥(與黃道炫對談)》,《北京青年報》2015年3月20日星期學術版。

2、《李敦白:中國革命的"另類"參與者》,《新京報》2014年11月1日。

3、《從陳獨秀時代尋找中共的基因(訪談)》,《南方周末》2013年10月24日第28版。

4、《暴力革命易產生專政,難產生憲政》,鳳凰網·觀世變,第28期,2013年5月10日。

5、《陳獨秀:一位悲情的革命家(評唐寶林<陳獨秀全傳>)》,《新京報》2013年8月17日。

6、《盟友何以劍拔弩張(評齊錫生<劍拔弩張的盟友>)》,《 中華讀書報 》 2013年03月20日。

7、《真實的歷史比小說更精彩(評<王鼎鈞回憶錄>)》,《新京報》2013年3月16日。

8、《"打入"國民黨內部》,《南方人物周刊》2012年12月3日第42期。

9、《國民黨的"組織真相"》,《長江日報》2012年12月25日。

10、《當代人如何看前朝史》,《南風窗》第22期,2011年11月26日。

11、《從辛亥開始,破解百年革命之謎》,《南方都市報》2011年7月21日。

12、《劉玉春案:審判"反革命"》,《看歷史》2011年5月。

13、《一部視野與觀念全新的中共黨史(評楊奎松<"中間地帶"的革命>)》,《瞭望東方周刊》2010年6月第25期。

14、《世紀的視野,歷史的尺度(評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中華讀書報》2009年9月23日

15、《從組織形態看國民黨的失敗(訪談)》,《人民論壇》雜誌2011年3月(總第320期) 。。

16、《革命中國:透析20世紀革命、反革命、舉國革命之政治風雲(訪談)》,《南方都市報》2010年4月4日。

17、《1949年前的國民黨為什麼失去自己的黨員(訪談)》,《小康》雜誌2011年2月。

18、《革命是一把雙刃劍(訪談)》,《博覽群書》2010年第6期。

19、 《"革命"的邏輯》,《歷史教學》2005年7期。

20、《"社會轉型與文化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台北)1996年21期。

21、《國民黨時期的基層社會及官僚組織》,《改革內參》2004年13期。

22、《民國時期基層權力結構的變動》,《改革內參》2004年12期。

23、《國民黨黨治在地方層級的運作》,《改革內參》2002年7期。

24、《中國留學生的歷史軌跡》(《學海無涯:近代中國留學生展》序言),香港歷史博物館2003年。

25、《海歸派與百年中國》,《中國改革》2002年9期。

26、《書評應該多樣化》,《近代史研究》1999年1期。

27、《民族苦難的歷史再現和反思(評孫艷魁《苦難的人流:抗戰時期難民群體研究》)》,《民國檔案》1995年4期。

28、《章開沅教授與貝德士文獻研究:南京大屠殺資料的新發現》,《抗日戰爭研究》1995年4期。

29、《留學與救國:戰時海外學人群像》,《上海黨史與黨建》1995年1期。

30、《中國人的百年留學夢》,《神州學人》2000年12期。

31、《留日學生與西學在中國的傳播》,《神州學人》1998年1期。

32、《播科學之火於華夏的典範:歐美留學生的早期科普活動》,《神州學人》1998年2期。

33、《近代留學生與中國科學事業》,《神州學人》1998年3期。

34、《周恩來的留日經歷》,《神州學人》1998年4期。

35、《開新式教育之先河:近現代留學生對中國教育的影響》,《神州學人》1997年12期。

36、《留學生與中文革新趣話》,《神州學人》1996年2期。

37、《三分洋貨,七分傳統:漫話近代留學生的知識結構》,《神州學人》1996年5期。

38、《西文東漸:譯介有功的留學生》,《神州學人》1996年3期。

39、《第一個與托爾斯泰通信的中國人》,《神州學人》1995年2期。

40、《雜談清末民初的回國留學生》,《神州學人》1995年3期。

41、《中國近代史上的留學生作家群》,《神州學人》1995年5期。

42、《留學生:剪辮易服的帶頭人》,《神州學人》1995年7期。

43、《萬里輟學赴國難:抗戰時期奔赴延安的留學生》,《神州學人》1995年10期。

44、《中國留學史上的六代留學生》,《神州學人》1994年10期。

45、《孫中山的留學觀》,《神州學人》1991年5期。

46、《近代留學生與中國共產黨》,《神州學人》1991年4期。

47、《留學生與近代中國思想界》,《神州學人》1990年4期。

48、《抗日戰爭時期的留學生群像》,《神州學人》1990年2期。

49、《中國留學史上的五次熱潮與兩次斷裂》,《神州學人》1989年2期。[6]


個人榮譽

國家人事部等七部委"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7)

國務院特殊津貼(2012)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4-)

1、《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獲第四屆"胡繩青年學術獎"(2006)、中國社會科學院第六屆優秀科研成果獎二等獎(2007),被香港《亞洲周刊》評為2010年度華文十大好書之一

2、《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中國近代通史第七卷)獲第二屆中華優秀出版物圖書獎(2008)、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2010)、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七屆優秀科研成果獎二等獎(2010)

3、《革命與反革命:社會文化視野下的民國政治》獲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2013)

視頻

王奇生:另一種中共黨史的聲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