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王愿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愿坚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 王愿坚

出生日期: 1929年

逝世日期: 1991年1月25日

毕业院校: 解放军艺术学院

国籍: 中国

代表作品: 《四渡赤水》(上下集)、《星火燎原》

王愿坚(1929-1991)山东诸城人。中共党员。1944年入山东滨海干部学校学习。1945年参加八路军。曾任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文工团分队长、政治部报社编辑、新华支社记者、编辑室副主任。1949年后历任7兵团政治部文艺干事,《解放军文艺》编辑,大型回忆录《星火燎原》编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1]

人物生平

家乡启蒙

相州王氏是琅琊王氏后裔,诸城当地的名门望族。近代以来,王氏家族也涌现出很多有作为的爱国知识分子和革命志士。王愿坚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革命大家庭里,家庭的教育,家乡的启蒙,使王愿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民国时期的相州王氏是一个革命的大家庭。先后涌现出王翔千(王愿坚伯父)、王振千(王愿坚父亲)、王尽美、王统照、王辩(王翔千大女儿)、王乐平、王深林、王希坚(王翔千长子)、王懋坚(王愿坚长兄)、王勉(王愿坚二姐)、王愈坚(王翔千次子)、王平权(王翔千小女儿)等一大批革命志士。

1929年春,王愿坚就是降生在这样一个“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的文化底蕴深厚的没落地主家庭里,从小接受了良好的私塾教育,耳濡目染的得到先进的革命思想启迪。

投身革命

抗日战争爆发后,童年的王愿坚在父亲、伯父的影响下积极投身家乡抗日救亡运动。1944年7月,15岁的王愿坚和堂弟王愈坚跟随孙朴风到驻在山区的县委参加了革命。不久,被送到山东军区的驻地日照县参加了八路军。

1944年,15岁的王愿坚就被分到滨海中学。1945年参加八路军。因为文化程度高,字又写得好,常被安排书写大标语。业余时间给军区报刊写战地报道,后被调到军区报刊担任编辑。

1949年初,解放军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渡江之后,王愿坚所在部队由第三野战军第三纵队改编为22 军。1949年秋,舟山群岛还未解放,第22军为了更好地指挥渡海作战,军部和《麓水报》社迁往宁波东边的小镇——五乡碶。1950年元旦后,王愿坚出任报社编辑室副主任。[1]

红色经典

1950年王愿坚参加了红军的军史编写工作,让他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丰富了创作题材。

1952年,王愿坚被调往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任《解放军文艺》杂志社编辑。

1953年,王愿坚迎来文学创作收获期。这年秋天,王愿坚去福建东山岛采访,写成并发表了报告文学《东山岛》。东山岛之行让王愿坚掌握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福建老根据地坚持斗争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不久就创作了小说《党费》、《珍贵的纪念品》、《粮食的故事》等作品。《党费》是王愿坚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后来被改编成家喻户晓的电影《党的女儿》和连环画册,并被收入中小学教材,广为流传。

1956年7月,为纪念建军三十周年,中央军委决定出版一部反映我军三十年斗争历史的大型回忆录《星火燎原》,王愿坚被选为编辑部成员。

1964年,《星火燎原》编辑部第五集编辑小组成员。

1974年,王愿坚与陆柱国合作,将李心田的小说《闪闪的红星》改编成同名电影文学剧本,电影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

主要作品

《灯光》《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三人行》《普通劳动者》《支队政委》《后代》《妈妈》《赶队》《珍贵的纪念品》《小游击队员》《草》电影剧本《闪闪的红星》等。

其中他的《七根火柴》,被选入上海两期课改新教材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本第三单元:人贵有精神,第10课。

《七根火柴》还被选入上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课及

《草》,被选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本第一单元第4课。

《三人行》,被选入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8课。

《灯光》,被选入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和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2课。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