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王云峰 |
---|
汉字 王云峰 |
白话字 Ông Hûn-hong |
台罗拼音 Ông Hûn-hong |
王云峰(1896年-1969年),台湾台南人,为日治时代的台语流行音乐作曲家、演奏家,精通小提琴以及单簧管。其成名代表作为台湾史上第一首流行歌曲——〈桃花泣血记〉[1]。此曲不仅捧红了当时的素人歌手刘清香,王云峰本人也一跃成为古伦美亚的专属作曲家。他更以先驱者的角色,开启了1930年代台语流行音乐的风潮,与创作界的后起之秀邓雨贤、邱再福以及苏桐四人合称“四大金刚”[2]。除此之外,他也是日治时期的首位台籍电影辩士。战后,他与一些学生加入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交响乐团。根据王云峰之子王寿惠的说法,其父亲一生的音乐作品数目总共三十七首,而其中最具知名度且被后世誉为“战后四大名曲”之一的是他与李临秋合作的封笔之作——〈补破网〉[3]。
生平
王云峰早年的音乐启蒙老师是海军退役的岩田好之助,他后来受岩田的推荐到日本深造。十七岁那年,他进入东京神保音乐学院深造两年。返台之后,他定居在大稻埕,并在当地的电影院工作。1922年,松竹公司导演田中钦来台湾拍摄电影《大佛的瞳孔》,王云峰因而成为台湾首位辩士。[4]
1931年,上海联美影业制映了电影《桃花泣血记》,随后进口台湾上映。[5]片商找来王云峰作曲,搭配另一位大稻埕有名的辩士詹天马作词,两人一同为电影编写同名宣传曲。由于在电影上映的期间,乐队每天都到今日台北市延平北路一带沿街放送这支单曲,后来逐渐传唱至全台湾,并且成就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这样的结果被日本古伦美亚音乐娱乐驻台负责人柏野正次郎所注意,决定舍弃台湾传统的南管、北管以及采茶歌等音乐曲调,改将如同〈桃花泣血记〉般新颖的台语歌曲录制成“曲盘”发行,开启了台语流行音乐的发展历史[6]。而王云峰则被柏野正延揽成为古伦美亚的专属作曲。[3]1933年,王云峰担任电影《望春风》的电影配乐师。[7]
战后,王云峰加入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交响乐团(国立台湾交响乐团前身),担任管乐组长,主奏单簧管。单簧管演奏家薛耀武为他的女婿,而曾任国立台湾交响乐团的陈澄雄是他的孙女婿。王云峰与李临秋是长年的创作伙伴,哪一位有点子,作了词或曲,就请对方搭配。后来,王云峰又拍起台语电影,自导自演《怪绅士》[7],并找来李临秋为同名主题曲写词。因为他所创作的曲子偏高音,因此多由周添旺之妻爱爱主唱[3]。
王云峰介绍
作品
相关影视
参考
文献
- 《台湾音乐史》,吕钰秀,ISBN 9789571134086。
- 《台湾音乐辞典》,薛宗明,ISBN 9570518197。
- 各校教授; 吕钰芬; 徐玫玲; 温秋菊; 颜绿芬; 赖淑惠. 陈郁秀(总策划), 编. 《台湾音乐百科辞书》. 中华民国文化建设委员会、国家文化总会、财团法人白鹭鸶文教基金会 (远流). 2008-11-15 [2008]. ISBN 978-957-326-395-1.
备注
- ↑ 于〈桃花泣血记〉之前,虽有〈雪梅思君〉及〈红莺之鸣〉两首流行音乐,且也都灌录成曲盘。然而,前首词曲皆创作于厦门,后者曲则为〈苏武牧羊〉古调、词蔡德音。而〈桃花泣血记〉则是台湾人自行创作词曲之原创作品。
- ↑ 《台湾音乐史》,141页,吕钰秀。
- ↑ 3.0 3.1 3.2 2000年9月16日,联合报,32版,文化。
- ↑ 台湾记忆 Taiwan Memory——国家图书馆
- ↑ 网际网路电影资料库(IMDb)上《Peach Blossom Weeps Tears of Blood 》的资料(英文)
- ↑ 台湾音乐史,吕钰秀,141页。
- ↑ 7.0 7.1 台湾音乐辞典,薛宗明,65页。
- ↑ 各校教授 2008,第1067页
- ↑ 施庆安. 日治时期唱片业与台语流行歌研究. 国立政治大学 历史研究所. 2012-10-30 [2016-03-2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