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王飞跃,男,祖籍浙江省东阳市,生于山东省青岛市,2003,2005,2007,2011,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1]。现为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经济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2]西安交通大学软件学院院长[3] 、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曾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4]、中国科学院社会计算与平行系统研究中心主任 、亚利桑那大学机器人与自动化实验室主任、复杂系统高等研究中心主任和中美高等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等职。

王飞跃
西安交通大学软件学院院长
出生 1961年
山东省青岛市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目录

个人经历

1961年生于山东青岛;

1982年获山东化工学院现青岛科技大学学士学位(化机系);

1984年,获浙江大学硕士学位(力学系);

1990年,获美国伦塞利尔理工学院(RPI)计算机与系统工程博士学位;

1990年起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先后任助教授(1990)、副教授(1995)和正教授(1999),同期先后任亚利桑那大学机器人与自动化实验室主任(1990)、复杂系统高等研究中心主任(1999)和中美高等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等职(2004);

1998年作为国家计划委员会"引入海外杰出人才"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之一回国参加工作;

1999年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创办智能控制与系统工程中心,为首任主任。

2002年担任中科院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5年成为西安交通大学软件学院院长;

2006年任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

2011年创办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为首任主任;

2013年推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青岛高新区管委会、青岛市科技局三方共建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为首任院长。

2017年1月17日起任徐工集团独立董事

王飞跃当选国际智能交通系统学会主席

在2004年10月3日召开的IEEE ITSC全体理事会议上,在三位提名的学会主席候选人中,除中科院王飞跃教授外,另有两位美国大学著名教授。经无记名投票选举,王飞跃教授当选为第一届交通智能系统学会主席,任期四年。

王飞跃当选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会士

2007年4月17日,中国自动化学会收到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发来的邮件,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自动化学会复杂性专业学术委员会主任王飞跃研究员因在智能控制系统及其应用方面的杰出贡献,当选为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会士。

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会士是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于2005年新设立的奖项,主要授予在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所属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者。据悉,此次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会士授奖仪式于2007年6月底在法国图卢兹召开的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相关会议上举行。中国自动化学会是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在国内的代表机构。

据悉,王飞跃研究员是国际上较早进入智能控制领域研究的学者之一,其采用多学科、多层次、系统化的研究方法,从交叉性的角度探索智能控制,从结构、过程、算法和实现方面建立了一个解析、完备的智能控制理论,并应用于许多工程中的复杂系统的控制和管理。他于2003年当选为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 2004年当选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智能交通系统分会主席,2005年当选为国际系统工程学会会士。

王飞跃获中国旅美科技协会年度杰出领导奖

2007年8月12日,中国旅美科技协会2007年年会在美国耶鲁大学举行。会上,中科院自动化所的王飞跃研究员以其科研领导能力和对旅美科协巨大贡献荣获2007年度旅美科协杰出领导奖。

中国旅美科技协会(简称旅美科协)于1992年8月在纽约成立,并作为一个非政治,非营利性专业组织在纽约州注册。其会员大都在科技、教育、商业、法律、医学、艺术等领域拥有很高荣誉和地位。目前在全美30多个州拥有数千名会员,涉及大学、工业、政府机构等多个领域。近年来已经成为美国国内最受认可的华人组织之一。作为美国国内领先的机构,旅美科协一直致力于促进美国本国人民和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理解。自成立以来,旅美科协已经与美中两国的许多科研团体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王飞跃研究员出任中国旅美科技协会主席后,对旅美科协在组织和管理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在他不懈的努力下,旅美科协为中美两国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后又担任旅美科协董事会主席。

与知识创新工程风雨同行

"果子要结在中国的大树上"

1995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副教授王飞跃到清华大学讲学,拜访了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路甬祥。路甬祥对王飞跃提起了中科院的"百人计划",希望他能到中科院工作。王飞跃坦诚地回答,从出国留学的那一天起,他就打算要回国工作,但他不想给人一个印象,说自己在美国混不下去了,所以他要在美国当上正教授后才回国工作。

王飞跃还在浙江大学读硕士时,就对路甬祥从德国学成归来的事迹钦佩不已,后来王飞跃到美国留学,也熟知已经成为浙江大学校长的路甬祥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一句话:"果子要结在中国的大树上。"留学要看到中国的光明前景,路甬祥对出国或即将出国的同学这样殷切寄语。

1997年,美国San Diego智能试验车演示之后,亚利桑那州的一位州议员大感兴趣,花重金请到亚利桑那州的Phoenix演示,并建议将来在州的两个主要城市Tucson和Phoenix之间建一条双向的智能车快速道。在酷热的沙漠腹地,王飞跃"赤膊上阵",挥汗如雨,承接了研制智能原型VISTA的工程项目。

参加这个工程项目的人员几乎全来自中国大陆,要在沙漠上盖车库,王飞跃甚至在顶棚上敲钉子都是自己动手,为助手和学生率先垂范。

这一年,王飞跃成为亚利桑那州大学的正教授。他始终没有忘记路甬祥院长"果子要结在中国的大树上"的叮咛,没有忘记自己当初出国求学的初衷。

感知三里河办公大楼弥漫的气息

1997年10月,王飞跃再次回国,到中科院拜会了路甬祥院长。

路甬祥把高技术局的桂文庄局长和自动化所所长马颂德也请到了办公室,协调王飞跃以"百人计划"名义回国的事情。

1997年10月,在中科院北京三里河的办公大楼,弥漫着一场重大战役马上就要打响的气息,这是旷古未有的感人气息。"当时,给我最为深刻的感受,是中科院开始要以全新的思路发展,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支持也将前所未有。"

这个时候,中科院正在组织起草给中央的《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研究报告。这个研究报告后来广为人知,它决定了中科院未来多年的正确走向,但王飞跃暂时还不知道;这个时候,中科院正在酝酿着要"先走一步",作为国家科技队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王飞跃暂时也还不知道。但王飞跃不仅从路甬祥的谈话中已完全领略,也从三里河办公大楼弥漫的气息中得到感召:中科院干大事情的时候到了,自己回国的时候到了!

1998年初,王飞跃终于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了完成了智能汽车VISTA的实验,并在Phoenix的51号高速公路上进行了公众演示,他生平第一次接受了现场的电视采访,成了当地各种媒体的"明星"。

1997年前后,王飞跃在美国的工程应用项目,同时有通过因特网实时作试验的网上实验室WAVES和智能车VISTA等4个,仅仅智能车研制过程之柳暗花明,引人入胜,就完全可以写一部传奇。但他还是希望自己到中科院工作,因为知识创新工程这部更为厚重的书,正等着他和众多的科研人员一起书写。

实验室"小实体,大网络"

因一时无法从原工作单位调出个人档案,一直拖到1999年7月,王飞跃才完全落实了回国事宜。此时,中科院的"百人计划"也已进一步演变成为"海外杰出人才引进计划",王飞跃实现了自己回归的心愿。

2000年,由王飞跃牵头组织,中科院自动化所、广东科龙公司与亚利桑那大学合作,成立了中美联合智能控制研发中心,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仪式上,王飞跃即兴演讲,自然又提到了"果子要结在中国的大树上"。这是他念念不忘的一句话。

回国投身知识创新工程,最使王飞跃欣慰的,就是自己所在的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实验室和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1999年他只身一人创立智能控制与系统工程中心,到了2002年夏天,在中科院1998和1999年度"百人计划"和"海外杰出人才引进计划"终期评估中,该中心被评为优秀,并获得了100万元经费的后继支持。"实际上,在这几年中我争取到的国内外合作项目,经费比这要多得多,但这100万元的意义特别重大,它是对智能控制与系统工程中心科研成绩的充分肯定,也是国内同行对我的接受和认可。"王飞跃说。

2002年底,智能控制与系统工程中心与自动化所的其他实验室整合,成为中科院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重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研究生已300多人,并顺利参加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为了准备实验室的评估,王飞跃参观访问了30多个大学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除了大开眼界并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之外,对于科研的艰辛、评价的扭曲、行为的浮躁,也有了第一手的感知。

王飞跃成为了整合后该实验室的主任。他说:"这次评估,使我对国家重点实验室体制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我为实验室同事们上下齐心,对自己的支持,对未来的信心感到由衷的高兴。实验室要按'小实体,大网络'的思路发展,争取早日成为一个对国家建设有重大贡献、世界一流的研发中心。这个目标也意味着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工作和不懈努力。"

"关键是我想为中国赢一次"

王飞跃2005年担任了国际IEEE ITS(智能交通)学会的主席,他说:我是从会员、理事、秘书长、副主席、主席,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就像当初我在旅美华人科协,也是从会员、分会长、总会副主席、总会主席,一步步走过来的。

王飞跃不喜欢"坐直升飞机",他更倾心于一步一个脚印。

ITS学会包括王飞跃在内,共有25位理事。2005年10月在美国华盛顿选举时,3位主席竞选者,有两位是美国人,其中一个做过前任主席,另一个也做了好多年副主席,王飞跃是竞选者3个人中最年轻的一个。

一般参与竞选者都是说,如果自己竞选不上,也愿意担任别的什么职务,而王飞跃在每人5分钟的竞选发言中却恰反其道,说只考虑主席这个职位,其他的职务都不接受。言外之意就是主席若不能当上,就不参与该组织的管理活动。

这当然只是王飞跃参加竞选时的一个策略。但他竞选时说的这句话还真发挥了作用。因为其他两位参与竞选的理事不做主席,还有学会其他的领导工作可以做、愿意做。"那也是IEEE智能交通学会成立以来竞争最为厉害的一次。其实主席这个位置也只是做义务性劳动的工作,关键是我想为中国赢一次,自己也为这个学会作更大的贡献。"

经选举,王飞跃当上IEEE智能交通系统学会主席,也是IEEE自成立以来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人学会主席。后来他还推荐了两位在美国的中国留学人员在智能交通学会做副会长,并且后来把这两位副会长都介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来工作。其中曾大军是亚利桑那大学的副教授、智能系统与决策实验室主任,2007年初通过中科院"百人计划",到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任研究员;耿征原来在美国开办一家公司,被引进到自动化所之后,开辟了三维显示的一个新领域。

现在,王飞跃既是IEEE ITS学会的主席,同时也参加IEEE的理事会,每年仅仅这个国际组织的活动,就有九次会议需要他参加。王飞跃为此不知疲倦的工作,他说:"国际合作对中科院、对自动化研究所都十分重要,因为作为一个国立研究所,一定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别忘了我们现在是住在地球村里,面对的是全'村'的竞争。"

"发达国家也非常重视与我们的合作与交流,毕竟中科院通过这些年的知识创新,已经大大增强了与发达国家科学家在同一个水平上的对话能力。"王飞跃说,"我有时甚至觉得,我现在一年在北京见到的美国同事,比我在美20年里见到的还要多。"

那空中不绝的缕缕云思

王飞跃在近10年间,曾上百次穿越太平洋的飞行,不知道已经绕地球转了多少圈,如果按照从地球到月球的路程计算,现在也该从月球返回地球了。但王飞跃还必须坚定地继续"飞"下去。不仅是因为在太平洋的彼岸有他的妻女,更是频繁的国际学术交流使然。

既是了解中国特色国情的需要,也是开展技术辐射工作的需要,这些年来,王飞跃几乎走遍了全国所有的省、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从香港到台湾,从广东到江浙,从甘肃到云贵,王飞跃既感受到祖国版图的博大,也感受到创新心律的脉动,他见过为防小偷而同牛一起住在洞穴中的农民,也曾与为帮助失学儿童奔走的机关干部共商良策。

因为经常来回的奔波,王飞跃的许多科研工作是在旅途中完成的,为此也带出他的"副产品",在旅途中写出了许多杂感,既有对我国科研体制改革的积极建议,也有如何当好研究生导师的随想,既有对美好大自然的颂咏,也有对如烟往事的回想,并由此编辑成了一本《空中云思》的文集,他自谦"其实就是坐在飞机上的胡思乱想之雅称而已"。

"十年的知识创新工程给了我参与国家发展的最佳时机,也使我亲身感受了知识创新工程给国家、特别是给中科院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许多激动,几分担忧,就有了这个文集。"王飞跃说。

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

王飞跃作为独立完成人,他完成的"智能控制系统理论与方法",荣获了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多年来王飞跃致力于智能控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系统地建立了一套关于智能控制的理论与算法体系,并在工程项目中得到验证和应用。该研究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大型装载挖掘车自动化、铜淬取的网络化智能控制和管理、智能汽车和数字高速公路、基于因特网的远程教学实验室、嵌入式汽车电子平台、城市交通智能控制系统、智能家居系统等国内外科研项目,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他本人也因在该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被国际同行公认为智能控制的开拓者和重要研究者之一。

王飞跃从1997年正式考虑从美国来到中科院,到1999年归来工作,2007年成为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的副所长,现在担任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可以说是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一位亲历者、一位见证者。与知识创新工程风雨同行,也使他对中国的科技发展有了更实际的感受,从刚开始还只是归国服务作贡献的心态,现在已经认识到,国家的欣欣向荣,也在为每一位科学家的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和人生机会。

10年光阴弹指一挥间,正如王飞跃在一篇文章里所说,自己虽然不是一个预言家,不能预测未来到底怎样,但心中的一个信念是不变的: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

荣誉与奖励

目前已发表论文60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次数20000余次, H-Index系数为54,获得相关的已授权专利20余项,撰写、翻译或编撰著作20余部,获国际奖励20余项,省部级奖励10余项。

1992年获美国AT&T基金会研究成就奖,

1996年获美国Caterpillar技术发明奖,

1999年获澳大利亚必和必拓(BHP)杰出技术成就奖,

2001年获IBM卓越奖,同年获美国亚利桑那州杰出贡献奖,

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研究基金,

2003年当选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Fellow,

2004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

2005年当选国际系统工程学会(INCOS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Fellow,

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奖,

2006年入选国家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

2007年4月当选本年度国际自动化联合会(IFAC,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utomatic Control)Fellow,

2007年6月中科院有效院士候选人,

2007年10月当选本年度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dvancement of Sciences)Fellow,

2007年12月当选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Fellow,

2007年12月7日当选本年度国际计算机协会(ACM,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杰出科学家(Distinguished Scientist),

2008年1月8日因智能控制的研究获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为唯一完成人[5]

2009年获IEEE ITS杰出应用奖,

2009年被聘为茂名石化公司首席管理科学家,

2010年带领团队获IEEE 智能交通系统团队领先奖,

2011年获IEEE 智能交通系统研究卓越奖,

2011年获中国自动化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2011年再次当选为中科院有效院士候选人,后疑因实名举报在最终公布的院士名单中落选,

2011年12月19日中国自动化学会发文《中国自动化学会关于王飞跃同志参与IFAC事务的声明》证明举报王飞跃的材料不符合事实,

2012年获ASME MESA杰出成就奖,

2012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6]

2014年获IEEE SMC诺伯特·维纳奖,

2015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6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7]

社会职务

北美竺可桢教育基金会(American Zhu Kezhen Education Foundation,AZKEF):

1995年起任AZKEF理事会Founding Member,Chair,,Scholarship Selection Committee和Vice President;

2007年当选AZKEF President(会长)。

中国旅美科技协会 (CAST-USA):

1997年至1998年任中国旅美科技协会亚利桑那分会会长;

2002年至2003年任中国旅美科技协会副主席,负责Membership Services;

2004年当选中国旅美科技协会主席,创办《海外学人》杂志,现任旅美科协董事会主席。

IEE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Society (IEEE ITSS) :

2001年起任管理委员会(AdCom)成员;

2003年当选IEEE ITSC Secretary和Vice President,负责行政事务;

2004年当选IEEE ITSS候任主席,创办《IEE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杂志;

2006年起任IEEE ITS学会主席。

王飞跃现任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自动化学报、指挥与控制学报主编,英文《Intelligent Control and Intelligent Automation》丛书主编(1996-2000)。1996年创办Int'l J. of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Systems和World Scientific Serie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Intelligent Automation。曾任IEEE智能交通系统汇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国际智能控制与系统杂志和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主编及IEEE 汇刊《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Magazine、《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Service Computing》和《Robotics & Automation》、《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等多份IEEE 以及其它国际期刊主编、副主编或编委。现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复杂性专业学术委员会主任,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管理学会系统复杂性与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会主任;IEEE SMC 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会主任等职。

王飞跃曾任1998年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Control 和2001年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SMC)国际大会Program Chair,2003年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TSC) 国际大会 General Chair,2004年和2005年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Vehicles (IV)会议Co-Program Chair和General Chair, 2005年和2006年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hicular Electronics and Safety (VES) General Chair 和 Program Chair, 2005年7月和2006年8月主持召开 IEEE/ASM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 and Embedded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MESA), 2006年10月主持召开The First US-China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Digital Governm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Informatics (ISI) Co-General Chair, 2007年8月主持IEEE/INFORM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s, Operations, and Logistics Informatics (SOLI), 2007年12月主持IEEE ICVES,2009-2016一直担任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IVFC)大赛总裁判 ,2013年8月任第23届人工智能国际联合大会IJCAI本地主席,这是国际顶级人工智能大会首次在中国大陆召开。

研究领域

王飞跃主要研究领域为智能系统和复杂系统的建模、分析和控制与管理,是智能控制方面的国际知名学者,也是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智能交通等领域的早期开拓者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起, 师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开拓者G.N.Saridis和R.F.McNaughton教授, 开展智能控制、机器人、人工智能和复杂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工作, 提出并建立了智能系统的协调结构和理论、语言动力学理论、代理控制方法、复杂系统的ACP方法等, 完成"Advanced Studies of Flexible Robotic Manipulators: Modeling, Design, Control and Application"、"Autonomous Rock Excavation: Intelligent Control Techniques and Experimentation"、"Advanced Motion Control and Sensing for Intelligent Vehicles"、"Advances i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社会计算》等十余本学术专著,皆为相关领域的首部学术著作。自二十一世纪初, 发起并开拓了社会计算、社会制造、平行控制、平行管理等新的研究领域。其工作可归纳为四个方面:1).在基础理论方面,王飞跃教授是智能机协调理论,语言动力学系统(Linguistic Dynamic Systems, LDS),代理控制方法(Agent-Based Control, ABC),复杂系统的ACP计算理论和方法等的提出者;2). 在核心技术开发方面,他及其团队多年来致力于应用特定操作系统ASOS(Application Specific Operating Systems),OSGi兼容中间件,实时嵌入系统和远程可重构可编程器件的研究和应用;3). 在重大工程应用方面,主要围绕着智能交通系统,智能车辆和汽车电子,智能空间和智能家居系统以及综合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4). 在人才培养方面,自1990年起,王飞跃培养80余名博士,90多名硕士。

王飞跃在Intelligent Control, Intelligent Systems, Unmanned Systems, Social Computing, Knowledge Automation, Parallel Intelligence和Parallel Management and Control for Complex Systems等方面的代表性文章包括:

Intelligent Control

1.Fei-Yue Wang and Saridis, G.N, "A Model for Coordination of Intelligent Machines Using Petri nets", Pro. Third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rlington, VA, August 1988, pp. 28-33.

2.Fei-Yue Wang, G. N. Saridis, "Task Plan Generation for Intelligent Machines", Proc. of the 5th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Control, Philadelphia, PA, 1990, pp. 677-682.

3.Fei-Yue Wang, "Adaptive Design of Fuzzy Control Systems Using Neural Networks", Proc. of the First Chinese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Intelligent Automation, August 1993, Beijing, China.

4.Fei-Yue Wang and Hung-man Kim, "Implementing Adaptive Fuzzy Logic Controllers with Neural Networks: A Design Paradigm", Journal of Intelligent and Fuzzy Systems, 1995, Vol. 3, No. 2, pp. 165-180.

5.Fei-Yue Wang, Yuetong Lin, Qinglong Wu, Peter M. Fu, and Chris Yeo, "Architecture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telligent ControlSystems for Smart Consumer Appliances via Internet", Proceedings of 200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Man,and Cybernetics, Nashville, Tennessee, 2000, pp. 599-602.

6.Fei-Yue Wang, "Integrated Intelligent Controland Management for Urban Traffic Systems", Proceeding of the 200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Shanghai, China, 2003, pp. 1313-1317.

7.Fei-Yue Wang and Derong Liu, Advances i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Series in Intelligent Controland Intelligent Automation, Vol. 5 ), NJ,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2006.

8.王飞跃, "连通环境下联网系统的智能控制与管理问题",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2004, Vol. 17, No. 1, pp. 1-6.

9.Qinglong Wu, Fei-Yue Wang, Yuetong Lin, "A Mobile-Agent Based Distributed Intelligent ControlSystem Architecture for Home Automation", Proceedings of 200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Man,and Cybernetics, Tucson, AZ, 2001, pp. 1599-1605.

10.L. Chen, Fei-Yue Wang, "A Neuro-Fuzzy System Approach for Forecasting Short-Term Freeway Traffic Flows", 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Singapore, 2002, pp. 747-751.

11.Xiaobo Shi, P. Lever, and Fei-Yue Wang, Autonomous Rock Excavation: Intelligent ControlTechniques and Experimentation, River Edge, NJ,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1998.

Intelligent Systems

1.Fei-Yue Wang, "Intelligent Systems in a Connected World",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2009, Vol. 24, Issue: 1, pp. 2-4.

2.Fei-Yue Wang, "The Emergence of Intelligent Enterprises: FromCPS to CPSS",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2010, Vol. 25, Issue: 4, pp. 85-88.

3.Fei-Yue Wang, "Back to the Future: Surrogates, Mirror Worlds, and Parallel Universes",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2011, Vol. 26, Issue: 1, pp. 2-4.

4.Fei-Yue Wang, "Tempus Fugit 3.0: IS in Cyberspace",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Nov.-Dec. 2012, Vol. 27, No. 6, pp. 2.

5.Fei-Yue Wang, "A Big-Data Perspective on AI: Newton, Merton, and Analytics Intelligence",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Sept-Oct. 2012, Vol. 27, No. 5, pp. 2-4.

6.Fei-YueWang, P. K. Wong,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technology for integrative and predictive medicine: an ACP approach", ACM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Technology, Mar. 2013, Vol. 4, No. 2, Article 32, pp. 6 pages.

7.Hsinchun Chen, Fei-Yue Wa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Homeland Security",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2005, Vol. 20, Issue: 5, pp. 12-16.

8.王飞跃, 智能系统加速提升医疗保健水平, 中国科学报, 2014.06.27.

Unmanned Systems(Driveless Cars)

1.Fei-Yue Wang, Guanpi Lai, Pitu Mirchandani, "Deployment of Digital Vehicle/Highway Technology for Safety Enhancement", Proceedings of IEEE 2003 Intelligent Vehicles Symposium, 2003, pp. 204-207.

2.Fei-Yue Wang, Xiaojing Wang, Li Li, Pit Mirchandani, Zhixue Wa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a Digital Vehicle Proving Ground", Proceedings of IEEE 2003 Intelligent Vehicles Symposium, 2003, pp. 533-536.

3.Y. T. Lin, Fei-Yue Wang, P. B. Mirchandani, Long Wu, Z. X. Wang, Chris Yeo, and Michael Do, "Implementing Adaptive Driving Systems for Intelligent Vehicles By Using Neuro-Fuzzy Network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November 2001, Issue 1774, pp. 98-105.

4.Li Li, Fei-Yue Wang, Qunzhi Zhou, "A Robust Observer Designed for Vehicle Lateral Motion Estimation", Proceedings of 2005 IEEE Intelligent Vehicles Symposium, Las Vegas, Nevada, USA, 2005, pp. 417-422.

5.Li Li, Fei-Yue Wang, Hungman Kim, "Cooperative Driving and Lane Changing at Blind Crossings", Proceedings of 2005 IEEE Intelligent Vehicles Symposium, Las Vegas, Nevada, USA, 2005, pp. 435-440.

6.Yuetong Lin, Fei-Yue Wang, "Predicting Chaotic Time Series Using Adaptive Wavelet-Fuzzy Inference System", Proceedings of 2005 IEEE Intelligent Vehicles Symposium, Las Vegas, Nevada, USA, 2005, pp. 888-893.

7.林粤彤, 王飞跃, 肖靖, 王知学, "基于模糊神经元网络的智能车辆个性自动驾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自动化学报, 2001, Vol. 27, No. 4, pp. 531-542.

8.Li Li, Jingyan Song, Fei-Yue Wang, Niehsen, W. and Nan-Ning Zheng, "IVS 05: New Developments and Research Trends for Intelligent Vehicles",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2005, Vol. 20,No. 4,pp. 10-14.

9.Li Zhenjiang, Wang Kunfeng, Li Li, Fei-Yue Wang, "A Review on Vision-Based Pedestrian Detection for Intelligent Vehicles", Proceeding of 2006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hicular Electronics and Safety, 2006, pp. 57-62.

10.Li Li, Wu-Ling Huang, Yuehu Liu, Nan-Ning Zheng, Fei-Yue Wang, "Intelligence testing for autonomous Vehicles: A new approach",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Vehicles, 2016, Vol. 1, No. 2, pp. 158-166.

Social Computing

1.Fei-Yue Wang, "Toward a Paradigm Shift in Social Computing: The ACP Approach",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2007, Vol. 22, No. 5, pp. 65-67.

2.Fei-Yue Wang, Daniel Zeng, Kathleen M. Carley, Wenji Mao, "Social Computing: From Social Informatics to Social Intelligence",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2007, Vol. 22, No. 2, pp. 79-83.

3.Fei-Yue Wang, "Social Computing: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Informatics, Taipei, Taiwan, 2008.

4.王飞跃, "社会计算与数字网络化社会的动态分析", 科技导报, 2005, Vol. 23, No. 9, pp. 4-7.

5.王飞跃, "社会计算: 科学·技术·人文",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5, Vol. 20, No. 5, pp. 370-376.

6.王飞跃, "社会计算--科学、技术与人文的数字化动态交融", 中国基础科学, 2005, Vol. 7, No. 5, pp. 5-12.

7.王飞跃, "社会计算的意义及其展望", 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 2006, Vol. 2, Issue: 2, pp. 8-17.

8.王飞跃, 曾大军, 毛文吉, "社会计算的意义、发展与研究状况", 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 2010, Vol. 1, No. 2, pp. 3-15.

9.王飞跃, "基于社会计算和平行系统的动态网民群体研究",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2011, Vol. 33, No. 1, pp. 8-17.

10.王飞跃, 曾大军, 曹志冬, "网络虚拟社会中非常规安全问题与社会计算方法", 科技导报, 2011, No. 12, pp. 15-22.

11.王飞跃, "从社会计算到社会制造: 一场即将来临的产业革命",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2, Vol. 27, No. 6, pp. 658-669.

12.王飞跃, 李晓晨, 毛文吉, 王涛, 社会计算的基本方法与应用, 浙江: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13.王飞跃, 王晓, 袁勇, 王涛, 林懿伦, "社会计算与计算社会: 智慧社会的基础与必然", 科学通报, 2015, Vol. 60, No. 5-6, pp. 460-469.

14.毛文吉, 王飞跃, 罗铁坚, "社会计算: 理论与方法专刊前言", 软件学报, 2014, Vol. 25, No. 12, pp. 2731-2732.

15.Xiarong Li, Daniel Zeng, Wenji Mao, Fei-Yue Wang, "Online Communities: A Social Computing Perspective", LNCS 5075, 2008, pp. 355-365.

16.Xiaochen Li, Wenji Mao, Daniel Zeng, Fei-Yue Wang, "Agent-Based Social Simulation and Modeling in Social Computing", LNCS 5075, 2008, pp.401-412.

Knowledge Automation

1.Fei-Yue Wang, "Scanning the issue and beyond: Toward ITS Knowledge Autom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Feb. 2014, Vol. 15, No .1, pp. 1-5.

2.王飞跃, 天命唯新: 迈向知识自动化--《自动化学报》创刊50周年专刊序, 自动化学报, 2013, Vol. 39, No. 11, pp. 1741–1743.

3.王飞跃, 王晓, 郑心湖等 译. 决策知识自动化, 人民邮电出版社, 北京, 2015.

4.王飞跃, "机器人的未来发展: 从工业自动化到知识自动化", 科技导报, 2015, Vol. 33, No. 21, pp. 39-41.

5.王飞跃, "软件定义的系统与知识自动化: 从牛顿到莫顿的平行升华", 自动化学报, 2015, Vol. 41, No. 1, pp. 1-8.

6.Li Li and Fei-Yue Wang, Advanced Motion Control and Sensing for Intelligent Vehicles, GER: Springer, 2007.

7.刘烁, 王帅, 傅焕章, 王飞跃, "软件定义的犯罪现场分析过程及其知识自动化方案",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2016, Vol. 29, No. 10, pp. 876-883.

Parallel Intelligence

1.Fei-Yue Wang, "A Computational Framework for Decision Analysis and Support in ISI: Artificial Societies, Computational Experiments, and Parallel Systems", LNCS 3917, 2006, pp. 183-184.

2.Fei-YueWang, "Parallel Control and Management for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Concepts, Architectures, and Applic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2010, Vol. 11 Issue: 3, pp. 630-638.

3.Fei-Yue Wang, "Back to the Future: Surrogates, Mirror Worlds, and Parallel Universes",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2011, Vol. 26, Issue: 1, pp. 2-4.

4.Fei-Yue Wang, Xiao Wang, Lingxi Li, Li Li, "Steps toward parallel intelligence", 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 2016,Vol. 3, No. 4, pp.345-348.

5.Fei-YueWang, L. Q. Yang, X. Cheng, S. S. Han, and J. Yang, "Network Softwarization and Parallel Networks: Beyond Software-defined Networks", IEEE network Magazine, 2016, Vol. 30, No. 4, pp. 60.

6.王飞跃, "从AlphaGo到平行智能: 启示与展望", 科技导报, 2016, Vol. 34, No. 7, pp. 72-74.

7.王飞跃, "X5.0: 平行时代的平行智能体系", 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 2015, Vol. 11, No. 5, pp. 10-14.

复杂系统的平行管理与控制

1.Fei-Yue Wang, Yuetong Lin, and James B. Pu, "Linguistic Dynamic Systems and Computing with Words for Complex Systems", Proceedings of 200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Nashville, Tennessee, USA, 2000, pp. 2399-2404.

2.Fei-Yue Wang and Yuetong Lin, J. B. Pu, Linguistic Dynamic Systems and Computing with Words for Modeling, Simulation,and analysis of Complex Systems, in Discrete Event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Technologies: A Tapestry of Systems and AI-Based Theories and Methodologies, edited by H. S. Sarjoughian, F. E. Cellier, Heidelberg, Germany, UK: Springer, 2001.

3.Fei-Yue Wang, "Toward a Revolution in Transportation Operations: AI for Complex Systems",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2008, Vol. 23, No. 6, pp. 8-13.

4.Fei-Yue Wang, Yuetong Lin, and James B. Pu, "Linguistic Dynamic Systems and Computing with Words for Complex Systems", Proceedings of 200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Nashville, Tennessee, USA, 2000, pp. 2399-2404.

5.Feng Cui, Changjian Cheng, Fei-Yue Wang, Wei Wei, Lefei Li, Yumin Zou, "Accelerated GPU computing technology for parallel management systems", 2010 8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WCICA), July 7-9, 2010, pp. 5343-5347.

6.王飞跃, "关于复杂系统研究的计算理论与方法", 中国基础科学, 2004, Vol. 6, No. 5, pp. 3-10.

7.王飞跃, 史帝夫·兰森, "从人工生命到人工社会--复杂社会系统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复杂系统与复杂科学, 2004, Vol. 1, No. 1, pp. 33-41.

8.王飞跃, "平行系统方法与复杂系统的管理和控制", 控制与决策, 2004, Vol. 19, No. 5, pp. 485-489.

9.王飞跃, "人工社会、计算实验、平行系统--关于复杂社会经济系统计算研究的讨论",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2004, Vol. 1, No. 4, pp. 25-35.

10.王飞跃, "计算实验方法与复杂系统行为分析和决策评估", 系统仿真学报, 2004, Vol. 16, No. 5, pp. 893-897.

11.王飞跃, "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的研究方向和发展策略",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 Vol. 23, No. 5, pp. 74-76.

12.王飞跃, "关于复杂系统的建模、分析、控制和管理",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2006, Vol. 3, No. 2, pp. 26-34.

13.王成红, 王飞跃, 宋苏, 贺建军, "复杂系统研究中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控制理论与应用, 2005, Vol. 22, No. 4, pp. 604-608.

14.Jinyuan Li, Shuming Tang, Fei-Yue Wang, "An Investigation on A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lex Systems",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Beijing, China, 2008, pp. 20-24.

15.Cheng Chang-jian, Cui Feng, Fei-Yue Wang, "An Investigation of Paralle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technology based on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20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 Operations and Logistics and Informatics (SOLI), July 15-17, 2010, pp. 342-345.

人物言论

人工智能之阳,加上搜索技术之阴,就是构建智能系统的根本之道。

情报是封装的智能,智能是开放的情报。

AlphaGo的胜利宣告继工业技术的"老"IT和信息技术的"旧"IT之后,人类社会即将进入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技术"新"IT时代。

人工智能,人工有多广,智能就有多深。

工业4.0,皇后的新衣?

平行就是要实现从U(Uncertainty, 不定性)D(Diversity, 多样性)C(Complexity, 复杂性)三座大山到A(Agility, 灵捷)F(Focus, 聚焦)C(Convergence, 收敛), 让"灵者拥识而捷"、"明者因事而变"、"知者随势而制"。

视频

王飞跃:从知识自动化到平行智能 2019年2月19日发布

王飞跃 智能的本源—历史与展望(上) 2016年10月10日发布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