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楞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瓦楞子 |
中文学名: 瓦楞子 |
瓦楞子[1],中药名。为蚶科动物毛蚶Arca subcrenata Lischke、泥蚶Arca granosa Linnaeus或魁蚶Arca inflata Reeve的贝壳。秋、冬至次年春捕捞,洗净,置沸水中略煮,去肉,干燥。毛蚶,生活于浅海泥沙底中,尤其喜在有溪水流入的河口附近。分布于中国沿海地区,以山东半岛的羊角沟,天津的塘沽,辽宁的辽河口等处为多。泥蚶,生活于浅海软泥滩中。分布于我国沿海地区,山东、浙江 、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皆有养殖。魁蚶,生活于浅海泥沙底中。分布于黄海、渤海、东海及南海等地区。具有消痰化瘀,软坚散结,制酸止痛的功效。用于顽痰胶结,黏稠难咯,瘿瘤,瘰疬,症瘕痞块,胃痛泛酸。
目录
别名
性味
甘咸,平。
归经
入肝、脾经。
功能主治
化痰,软坚,散瘀,消积。治痰积,胃痛,嘈杂,吐酸,症瘕,瘰疬,牙疳。
①《日华子本草》:"烧过醋淬,醋丸服,治一切血气,冷气,症癖。"
②《日用本草》:"消痰之功最大,凡痰隔病用之。"
③《丹溪心法》:"能消血块,次消痰。"
④《纲目》:"连肉烧存性,研敷小儿走马牙疳。"
⑤《医林集要》:"去一切痰积,血积,气块,破症瘕,攻瘰疬。"
⑥《现代实用中药》:"用于小儿佝偻病,肺结核,淋巴结核等症。"
性状
壳呈扇形或三角形,左右两壳形状相同,或左壳稍大于右壳。长2.5~8厘米,宽2~6厘米。背面隆起,有数十条直楞如瓦垄状,由顶端向周围放射,楞纹明显,由灰褐色和白色相间而成。壳内面乳白色,光滑,上端边缘有与肋纹相应的凹陷,而形成突出的锯齿。质坚硬,能砸碎,断面白色。气无,味淡。以整齐,洁净、无残肉、无沙土者为佳[3]。
化学成分
含大量碳酸钙、少量磷酸钙。尚含少量镁、铁、硅酸盐、硫酸盐、氯化物及有机质[4]。
炮制
瓦楞子:洗净晒干、碾碎。
煅瓦楞:取瓦楞子放坩埚内,置无烟的炉火中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碾碎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宜久煎),3~5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
禁忌
无瘀血痰积者勿用。
临床应用
用量9~15克,宜先煎;外用研末调敷。用治顽痰积结、黏稠难咯、瘿瘤、瘰疬、症瘕痞块、胃痛泛酸[5]。
复方
①治胃痛吐酸水,噫气,甚则吐血者:
瓦楞子(醋煅七次)九两,乌贼骨六两,广皮三两(炒)。研极细末,每日三次,每次服二钱,食后开水送下。(《经验方》)
②治一切气血症瘕,次能消痰:瓦垄子烧,以醋淬三度,埋令坏,醋膏丸。(《万氏家抄方》瓦垄子丸)
③治临经阵痛血不行,按之硬满,属实痛者:瓦垄子(煅红色,醋淬七次)、香附、桃仁、丹皮、川芎、川大黄、当归、红花。酒糊丸[6]。(《女科指掌》瓦楞子丸)
形态特征
贝壳大,斜卵圆形,极膨胀,左右两壳稍不等,壳顶膨胀,稍接近,壳前端钝圆,向后渐变狭,背后方斜下,壳上具放射肋纹42~48条(常43条),光滑而整齐,肋纹与肋间沟宽度相等,壳表面被有棕色外皮及毛,极易脱落。壳内面白色,近顶部处略带灰色,边缘厚,具有与壳表放射肋及沟相当而突出的长形齿,无放射肋纹,但有极细弱的放射条纹。铰合部直,铰合齿约70枚,自两端向中央渐细密,外套痕与闭壳肌痕均明显,前闭壳肌痕较小,近似圆形,后者略大,似方形,外套膜边缘厚,有褶襞[7]。
生活习性
三种软体动物均为海边常见种类,喜栖息于风浪较小的潮流畅通、有淡水注入的内湾及河上附近的软泥滩涂上。以藻类为食,对自然海区的盐度和温度适应力较强。毛蚶雌雄异体,自然水温在25℃左右开始产卵,27℃时为繁殖盛期。精卵在海水中受精。泥蚶属多次性产卵类型。在自然海区每年排卵4-5次。受精卵经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期,约2-3星期变态成幼贝在海底附着。
产地分布
生活于浅海数十米深的软泥或泥沙质海底中。分布于中国沿海各地,以渤海湾产量最大。
视频
中医养生:两味中药瓦楞子,半夏曲健胃饮,调理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