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熙宅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甘熙宅第(Ganxi Mansion)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又名甘熙故居,始建於清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俗稱"九十九間半",「甘家大院」,是中國最大的私人民宅,與明孝陵、明城牆並稱為南京明清三大景觀,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旅遊價值,是南京現有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
甘熙故居並非徽派建築,也不是完全的蘇式建築,而是和南京高淳、六合等地一樣,有着南京自己的建築風格,整個建築反映了金陵大家仕紳階層的文化品位和倫理觀念。建築的布局嚴格按照封建社會的宗法觀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講究子孫滿堂、數代同堂,致使宅第的規模龐大、等級森嚴,各類用房的位置、裝修、面積、造型都具有統一的等級規定。
甘熙宅第現已開闢為南京民俗博物館,2006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清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甘熙宅第始建。
清道光十二年(1832),建成津逮樓。
咸豐三年(1853),津逮樓毀於太平天國的戰火之中,損失了大部分藏書。
1951年,甘氏舊宅出售。*[1]
1986年開始,南京市市政府動員搬遷部分居民住戶,成立南京市民俗博物館並對外開放。[2]
建築特點
甘熙宅第由毗鄰的四組多進穿堂式古建築群構成。古建築占地面積95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5400多平方米。[3]
宅第建築群建築均坐南朝北。甘熙宅第規模宏大,歷經甘家幾代人建設完成,因此在院落組合上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其南北縱向空間組織較為嚴謹,而東西橫向空間組織便稍顯散漫,使得建築群內空間豐富多變。但其在意中央軸線,在此講究對稱布局,主次分明、中高邊低、前低後高。宅第整體為多進穿堂式建築,由多重院落組成,院落為典型的南方「四水歸堂」形制,體現了甘氏家族「以聚為本」的家族經商理念。院落軸線上依次有門廳、轎廳、大廳、響廳、內廳等建築,還有主人房、傭人房、廚房、備弄及其他服務用房等建築。建築群內雖有房間「九十九間半」,但卻只設一個主入口,想進入宅內,必須通過該入口,體現了中國封建家庭不另立門戶的傳統觀念。幾組房屋最終均通向宅第東南角落所營建的花園。園中理水疊山,架橋辟徑,種植花木,體現了「前實後虛」的大府邸建造理念。甘熙宅第建築特色南北交融,既有「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的江南民居的娟秀雅致,又有北方「跑馬樓」的渾厚大氣,被中國著名的建築大師吳良鋪先生評為「民俗瑰寶」。[4]
甘熙宅第整個建築反映了金陵大家士紳階層的文化品位和倫理觀念。甘熙宅第建築的布局嚴格按照封建社會的宗法觀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講究子孫滿堂、房的位置、裝修、面積、造型都具有統一的等級規定。[5]
文物遺存
甘熙宅第每組建築之間由馬頭牆相隔,庭院及天井內鋪地均以石板、磚、瓦或卵石等拼成圖案,空間較大的庭院內點綴有山石花木。建築的門窗、梁枋、天花、欄杆、隔斷、鋪地等處均有木雕或磚雕裝飾,其上所飾題材豐富,有人物、花鳥、走獸、文字、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圖案精美、寓意吉祥。[6]
保護措施
2001年,南京市開展南鋪廳歷史街區傳統民居保護一期工程。投入1598萬元對甘熙宅第主體——南捕廳15號、17號、19號內的居民進行拆遷,投入資金1200多萬元對文物建築進行維修。2003年開始南捕廳歷史街區傳統民居保護一期後續工程的準備工作。
2006年5月25日,甘熙宅第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
2006年5月,南京市啟動甘熙宅第古建築群補充和配套,一期後續工程總占地面積約1.55萬平方米,保護和修復大板巷42號、45號、47號古建築及相鄰的同時期建築,按原貌復建「津速樓」和後花園,展示甘熙宅第的完整風貌。一期後續工程總投資1.7億元,其中1.5億元用於拆遷,維修及環境整治2000萬元。[8]於2007年6月完工。
2008年,南京市完成甘熙宅第後花園部分的修繕及環境整治工程,包括假山駁岸堆砌,東、南門圍牆建設,綠化景觀等。[9]
文化貢獻
金陵甘氏是江南望族,甘熙是清代文人和方志學家,甘熙宅第為甘熙之父甘福修建。[10]
甘熙故居從古到今有三大貢獻。首先,這九十九間半大規模的清代私人住宅,具有很高的古典建築藝術價值。第二,津逮樓藏有大量珍貴古籍,甘貢三於解放後悉數連同《白下瑣言》,《建康實錄》仿宋木刻版數百塊無償捐贈南京圖書館,這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第三則是為宏揚京昆藝術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甘貢三自幼愛好戲曲,對道教音樂有深刻研究,對民樂精於笙、簫、笛、三弦、琵琶等的演奏,並精研崑曲,1935年曾於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制《寄子》、《掃松》等數折。1957年曾應江蘇廣播電台邀請錄製笛子曲牌十首。正是這位老藝術家培養了第二代的京昆人才,並惠及第三代,繼續京昆事業。
甘熙故居這三大貢獻是不朽的。
參考資料
- ↑ 中國社會科學網. 甘熙宅第與金陵民間文化 . 2018年03月09日 [29 三月 2020] (中文).
- ↑ 李蘭主編. 南京年鑑2009. 南京年鑑編輯部. 2009年.
- ↑ 南京年鑑編纂委員會編. 南京年鑑2007. 南京年鑑編輯部. 2007年.
- ↑ 汪曉茜編著. 南京歷代經典建築. 南京出版社. 2018年.
- ↑ 唐藝設計資訊集團有限公司編. 中國文化商業古街開發與規劃資料集 現代清明上河圖 上. 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8年.
- ↑ 汪曉茜編著. 南京歷代經典建築. 南京出版社. 2018年.
- ↑ 國務院辦公廳. 國務院關於核定並公布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2006年06月2日 [29 三月 2020] (中文).
- ↑ 南京年鑑編纂委員會編. 南京年鑑2007. 南京年鑑編輯部. 2007年.
- ↑ 李蘭主編. 南京年鑑2009. 南京年鑑編輯部. 2009年.
- ↑ 賈鴻雁,張天來編著. 中華文化遺產概覽.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