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生产要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英语: factors of production ),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生产要素,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技术、信息也作为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这些生产要素进行市场交换,形成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价格及其体系[1]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生产要素

外文名 Factors of production

条件 进行物质生产 [2]

包括 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及其结合因素

简介

生产要素指进行物质生产所必需的一切要素及其环境条件。一般而言,生产要素至少包括人的要素、物的要素以及结合因素,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之所以是物质资料生产的最基本要素,是因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它们始终是生产不可缺少的要素,前者是生产的人身条件,后者是生产的物质条件。

但是,当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处于分离的情况,它们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要素。它们要成为现实的生产要素就必须结合起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人类进行生产所必需具备的条件,没有它们的结合,就没有社会生产劳动。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进行劳动,使劳动对象发生预期的变化。生产过程结束时,劳动和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劳动物化了,对象被加工了,形成了适合人们需要的产品。如果整个过程从结果的角度加以考察,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生产要素1.jpg

由于生产条件及其结合方式的差异,使社会区分成不同的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生产要素的内涵日益丰富,不断的有新的生产要素如,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等进入生产过程,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发挥各自的重大作用。生产要素的结构方式也将发生变化,而生产力越发达,这些因素的作用越大。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大类,但长期以来我们只强调劳动在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中的作用,而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及其对国民收入的分割则要么被忽视了,要么重视不够,因而一直只强调劳动参与收入分配的问题。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要在继续凸显劳动作用的同时,给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以足够的重视,使它们也合理合法地得到回报。这其中特别要强调两种要素的作用和回报:

一是人力资本。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大,教育对于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正在大幅攀升,人的素质和知识、才能等对经济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如何使人力资本得到足够的回报,对于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国民收入的分配变得非常重要。

二是土地以及资源性财产。它们对于财富生产的作用早已为人们所认识,但对于它们参与收入分配的必要性却一直存在模糊认识,这表现在我国的土地和自然资源在很多情况下是被免费或低价使用的。在我国,土地和自然资源属于国有或集体所有,它们的免费或低价使用,意味着它们的收益被少数人侵占了。这也是我国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土地和资源性要素如何参与分配,是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时应认真加以考虑的问题。

分配关系

研究生产要素分配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应遵循经济学家的这一原理:"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

以中国的城乡收入分配为例,城乡收入的差距与生产要素分配有着直接关系。

中国的城乡结构,从区域来讲,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少,却控制着全民所有制资源;农村人口比城市多,只控制部分土地所有制(因土地出售,绝大部分收入被城市拿走)的少量资源。这种生产要素的分配格局,必然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首先,城市控制的生产要素多,质量好,居民与生产要素结合的机遇多,占有和使用生产要素的数量就大、质量就高,从而其收入自然就高;其次,城市居民享受着城市化所带来的好处,享受着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而农民在付出巨大代价后,却得不到回报,是二等公民,享受不到城市居民同等待遇,这必然使城市和农村的生活水平差距扩大;最后,城乡最大的差距是知识水平上的差别,农民文化知识相对贫乏,这是农民的致命伤,它剥夺了农民就业和获取高收入的机遇。

农村占有生产要素的匮乏,就使农民失去了发展权,就不能发家致富,增加收入,这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这一问题的形成,既不能怪罪效率优先,更不能用公平分配去解决,只能从生产要素分配入手,在使用生产要素上农民应与城市居民获得同等待遇,才有利于社会公平。

生产要素的占有和分配不是随心所欲的,最终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生产要素的公平占有不是重新分配,而是破除人为的划分,使社会成员在社会生产要素的使用面前人人平等,在市场经济中,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都有使用社会生产要素的平等权利。

但这种公平机遇只是一个前提条件,还需要在运行规则上的公平,即大家所使用的是同一规则。这一规则主要指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在政策制定上如果是区别对待,不能一视同仁,必然会影响一些人的收入。

如在确定工农业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在征用农民的土地上,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存在巨大差价,在支付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上低于城市同等工人,在享受公共产品,如教育、卫生、补贴、救济、社保等方面,农村与城市存在重大差别,以及农民在城市就业受到刁难和不公正待遇,政府在财政转移支付上偏重于城市,等等,所有这一切,都会影响农民的收入。

在政策执行上如监管不严,甚至有亲疏之分,如偷税漏税,也会使一些人暴富。对于这一类问题的处理,即便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改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也无法解决,必须在政策上实行同一规则。

T01109683d4e8a47cb9.jpg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的原则是按生产要素进行的,因而生产要素的分配就决定了收入分配。正如经济学家指出的那样:"既然生产的要素是这样分配的,那么自然而然地就要产生消费资料的现在这样的分配。"所以,要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不能用公平分配,只能改变生产要素的分配,在政策上一视同仁,使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通用同一规则,大家机遇均等,公平竞争。

要素贡献

简介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在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向前发展、向更高层次发展。

过去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应该按劳分配,共产主义应该按需分配。按劳分配,就是按照劳动贡献分配,按需分配就是按照需要分配。按劳分配,有劳动就有分配;按需分配,有需要就有分配。

后来的实践证明,单纯地实行按劳分配是行不通的,无法达到共产主义,也就无法实现按需分配。

于是就有了一种说法,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再加以按各种生产要素贡献进行分配,这是按劳分配的一种补充。要素贡献由此而来。

要探讨要素贡献,需要理清两个问题,一是哪些要素算生产要素,二是这些生产要素如何计算贡献。

种类

常见的生产要素有劳动、资本、土地。劳动还可细分为工作时间、知识智慧,比如说知识产权、管理知识算是知识智慧。资本还 可细分为资金资本、设备资本、人脉资本。

劳动贡献

劳动的贡献通常按照工资衡量并加以体现,知识产权、管理知识等往往当作资本的延伸,按股权比例、分红比例、投票比例来加以体现,在这个时候,知识产权、管理知识的作用可以和资金资本、设备资本、人脉资本、建主厂房、土地等相提并论。

有些要素本身可以创造价值,有些要素本身就是价值。

各种生产要素按照贡献参与分配基于两个考虑,一是要素所有权关系在经济上的体现,谁持有要素,谁是要素所有权人,谁就可以参与分配;二是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内资要求,市场经济要求资源优化配置,给予要素贡献分配有利于引导资源往优的领域配置。

生产要素3.jpg

给劳动要素分配,可以引导劳动者在优的领域多劳多得。当种番薯、种黄瓜比种水稻、种小麦更赚钱时,工资更高时,优秀的劳动者、想要更高工资的劳动者自然流入番薯、黄瓜种植领域。当西北和中原地区工资更高、生活消费水平更低时,东南沿海的优秀的劳动者也会迁徙到西北和中原地区的。

当炒房的收益比炒股的收益更高时,炒股的资金就会流向房地产市场,从而推高房价。当股市、房市无法逐利时,炒股、炒房的资金自然就会流到实体经济,流到商品市场市场,推高物价、推高工业品价格、推高期货价格。

给人端茶倒水本来是普通的家务活,一般人都不愿意干,一旦把这些活搬到飞机上,收高额的机票价,给空哥空姐开高工资,端茶倒水的活人人都抢着干,随着空中乘务员与其它行业职位的收入、处境、待遇逐渐持平时,空哥空姐也会变成空爸空妈。可以预测,未来不久,飞机的服务员不再是帅哥美女,而将是大叔大妈。

资源配置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就是在社会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基础上,按各种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所做的贡献进行分配。""由于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所以,社会主义的工资、利息和地租 (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是两种:

一种观点认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就是在社会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基础上,按各种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所做的贡献进行分配。""由于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所以,社会主义的工资、利息和地租,不过是根据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所做的贡献而给予这些要素所有者的报酬。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指按生产要素在生产财富即使用价值中的贡献分配,而不是指它们在创造价值中的贡献。[ii]两种观点分歧的焦点在于,生产要素究竟是在财富形成中还是在价值形成中做出了贡献,因而生产要素是按在财富形成中的贡献还是按在价值形成中的贡献进行分配。)

要把握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含义。生产要素包括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人的劳动是生产要素的主体,而生产所需的加工对象,如农耕需要土地,纺织需要棉花和棉纱,以及加工需要的工具和手段等,属于客体方面。就劳动也是生产要素这一点来说,实际上按劳分配也应包括在按要素分配的范畴之内。

但在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实行社会公有制,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客观要素,由社会事先做了扣除,只有剩下的个人消费品才由社会按每个人的劳动贡献进行分配。在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社会生产资源由国家统一分配,在劳动者中对消费资料则实行按劳分配。 联系现实: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分配依据

首先要分清两个问题:一是不能将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相混淆;二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不是要素价值论。按生产要素分配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找不到依据,似乎在西方经济学的"三位一体公式"中可以找到依据。但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来决定分配,其中生产要素贡献大小的量无法确定。克拉克依据生产率递减规律,用边际产品收益来测算生产要素的报酬,存在着一系列无法解决的难题,是科学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只能是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而最终分配导致的效率、公平问题,需要靠人民、靠政治领袖去解决。是公平一点好,还是高效一点好,还是定期或不定期地使之变化,保持动态平衡,当中充满了智慧。

早期生活在毛时代的人,不怨不公怨贫穷,今天的人,不怨不富怨不平。过去,大家一起走路,一起骑自行车,现在,有的人坐飞机,有的人坐奔驰,有的人开宝马,有的人骑电单车,有的人走路,有的人挤地铁和公交车。

市场概念

市场经济要求生产要素商品化,以商品形式在市场上通过市场交易实现流动和配置,从而形成各种生产要素市场。

生产要素进入市场配置资源,自然会形成资本要素价格、土地要素价格和劳动要素价格。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与变动,具有两重性质。

一方面,生产要素既然已经商品化,其价格形成和变动就具有一般商品的性质和规定性,其价格形成和变动过程就与普通商品的价格形成和变动过程具有共同之处;

另一方面,生产要素虽然是商品,但毕竟是特殊的商品,其价格形成与变动必然具有自身的特点。

土地市场

土地的内涵

土地作为生产要素范畴,是未经人类劳动改造过的各种自然资源的统称,既包括一般的可耕地和建筑用地,也包括森林、矿藏、水面、天空等。土地是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依赖和利用的经济资源,比之于其他经济资源,其自然特征主要是它的位置不动性和持久性,以及丰度和位置优劣的差异性。

相对于其它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土地是最难以增加的,其稀缺性比其它生产要素更显著。特别是随着人口的增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深度的发展,土地的稀缺性具有明显加强的客观趋势。如何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各种土地资源、开发新的土地资源,始终是经济活动的重要问题。对于人口众多、人均可用土地资源严重不足的我国来说,土地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更为重要,而使土地资源商品化、配置市场化,是提高土地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T016ccdb135b354f058.jpg

土地市场的构成

在私有制市场经济中,土地是私有的生产要素,土地市场实际上有两个层次:一是土地交易市场,以土地的最终所有权为交易对象,相应地形成土地价格;二是土地租赁市场,以土地的使用权为交易对象,相应地形成地租。在我国,土地实行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制度。城市土地和非农业用地实行国家所有制,农业用地实行集体所有制。以此为基础,在改革中形成两种彼此分隔的土地市场,即城市土地市场和农村土地市场。

城市土地市场

城市土地市场,包括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一级市场)和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二级市场)等两级市场。城市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是由国家的地产机构垄断经营的市场,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必须在被国家征用为国有土地之后,才能进入城市土地转让市场。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就是国家将国有的城市土地包括国家有偿征用的原属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有偿出让的市场。

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方式

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方式分为"零租制"和"批租制"两种。"零租制"对出让的土地按不同等级逐年收取不同水平的土地使用费;"批租制"是有限期地出让土地使用权,一次性地收取地价款,并每年收取为数不多的使用金。在二级土地市场上,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有租赁、抵押等不同的具体形式。

土地价格

在土地出让和转让过程中,受让者向出让者交纳的土地使用费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投入土地并形成土地生产力的固定资本即土地资本的折旧和利息,另一部分是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的地租。地租资本化就表现为土地价格。土地作为生产的自然要素条件,自身不能创造价值,而是凭借所有权分享生产剩余或利润收入,地租收入的价值源泉是"剩余劳动的产物"。

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作为自然力要素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土地所有者索取地租收入权利商品化、市场化、实行市场交易的买卖价格,实质是地租收入资本化的货币表现。尽管地价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地租量和利息率水平,而且受土地供求、地理区位、生态环境、心理偏好等相关因素影响,但这些都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土地价格是没有价值而有价格的"不合理形式"。

生产要素市场-劳动力

劳动力

劳动力及其价值

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中必须通过市场实现其配置和形成价格。"劳动是价值的实体和内在尺度,但是它本身没有价值"。工资不是劳动要素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劳动力价格的表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并具有价值。

劳动力价值取决于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通过劳动力商品交易市场的雇佣劳动关系,实现劳动者与资本的结合。工资在现象形态上表现为劳动的报酬,实质是劳动者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的货币表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通过市场供求双方的契约合同关系,实现劳动者与公有生产资料的结合。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工资的实质是劳动者按劳分配个人消费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失业及其原因

在劳动力价格形成和变动的过程中,供求关系的作用很大。在现代经济中,无论是资本主义经济还是社会主义经济,都存在着程度不同性质各异的失业。失业就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处于相分离的状态,依其形成的原因不同可以区分为四种。第一,摩擦性失业。

这是在劳动力正常流动过程中,劳动者正处于寻找工作的时期,其原因是劳动者同工作之间的不适应、信息不充分、劳动力流动不畅等。第二,结构性失业。这是在经济结构发生变动时,衰落部门的劳动者因与扩张部门的工作不适应或工作岗位与劳动者距离太远而不能就业。第三,季节性失业。这是由于生产过程存在很大变动而引起的暂时失业。第四,需求不足的失业。这是由于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低而使就业机会增长赶不上劳动人口的增长速度所引起的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都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可以通过努力降低其程度。

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的内涵

金融即货币资金的融通,是指在现代银行制度下的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的总称。金融市场,就是货币资金的供给者和需求者进行货币资金的融通和交易的场所、机构和供求交易关系。通过买卖各种信用工具而进行货币资金的收集、发放、转换等活动,金融市场可以实现社会闲散资金向生产经营性资金的转化,提高资金和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

金融市场的构成:

金融市场主要由参与者、金融工具和组织方式等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金融市场的参与者

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有政府、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个人等五类。

a. 政府在金融市场中主要是充当资金的需求者和金融市场的管理者。

b. 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是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者和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者,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吞吐有价证券直接调节货币供给量,影响和指导金融市场的运行,是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

c. 商业银行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中介机构,是金融市场的最重要的参与者,资金供求双方是通过这些中介机构实现资金融通的,因此,它们实际上是金融商品交易的中心。

d. 企业在金融市场上既是资金的供应者,又是资金的需求者。企业在经营中形成的闲置资金是金融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而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又构成资金需求的主要部分。

e. 居民在金融市场上主要是资金供给者,也提供一部分资金需求。

T015e01c93fe31e2dbc.jpg

叠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也称为信用工具,是在金融市场上借以进行金融交易的工具,是证明资金交易双方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金融契约。金融工具种类繁多,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是债权债务凭证,如票据、债券等;二是所有权凭证,如股票等。

金融市场的组织方式

金融市场的组织方式是指金融交易所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在固定场所、有组织、有制度、集中进行交易的方式,如交易所交易方式;二是在金融机构柜台上买卖双方进行面议式的、分散交易的方式,如柜台交易方式;三是场外交易方式,是一种既没有固定场所,也不直接接触,而是主要借助电讯手段完成交易的方式。

金融市场的分类:

(1) 根据融资方式的不同划分,金融市场可以区分为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两大类。

在金融市场上,直接融资主要是筹集中长期资本,而间接融资则主要是筹集中短期周转资金。

(2) 根据融资期限的长短划分,金融市场可以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类。

金融市场价格:

在资本融通过程中,资本的转让是有代价的,在市场运行中这种代价表现为资本要素价格。资本要素价格分两种情形。一种是借贷资本价格,表现为利息。利息不是资本价值额的表现,而是体现资本化收入的不合理的价格形式。利息是借贷资本所有者贷出资本使用权分享生产剩余或利润的表现形式,本质上是一种资本化收入。其价值源泉是劳动者劳动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一种是虚拟资本价格,如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价格。股票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本质上是股息资本化收入的货币表现,是比借贷资本价格更为虚幻的不合理的价格形式。

技术市场

技术与技术商品

技术是人类在实践基础上通过经验总结、科学研究和实验等方式创造和发明出来的可以直接地改进生产或改善生活的知识和技能。技术一般以知识形态存在,在生产上,技术具有创造性和单一性,在使用和消费上具有持续性,并能在使用和消费中得到改进。技术具有使用价值,也是人类劳动的成果,如果投入市场交换,自然就表现为商品。

技术成为商品的条件

技术成果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先进性、成熟性、适用性和经济性等条件:技术的先进性是指新技术必须优于原有技术;技术的成熟性是指新技术必须稳定和可靠;技术的适用性是指新技术能满足使用者的生产和市场需要,适应使用者的生产技术条件与环境,能为使用者消化掌握;技术的经济性是指技术的转让价格要合理、应用成本和投入为使用者所能承担。技术商品与普通商品不同的是,技术商品的交易具有延续性和重复性。

技术商品的流通

技术商品的流通表现为技术贸易,具体形式有很多,其中最典型的形式是技术转让。技术转让是将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包括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由一方转让给另一方的活动。技术转让的形式最主要的是许可证贸易。

许可证贸易是指由技术贸易双方以签订许可证协议的形式进行的一种技术交易,具体地说有三种形式:第一,独占许可证贸易。它要求在确定的区域内,被许可方对所购技术具有独占的使用权,许可方和任何第三者不能在该地区内使用所转让技术制造和销售产品。第二,排他许可证贸易。

其特征是在确定的区域内,被许可方独家使用所购技术制造和销售产品,任何第三方不得在该区域内使用所转让技术制造和销售产品,但是,许可方本身仍然保留在该区域内使用所转让技术制造和销售产品的权利。第三,普通许可证贸易。其特征是许可方被允许在规定的区域内使用所购技术制造和销售产品,同时,许可方仍然保留在该区域内将同一技术再出让给第三方的权利。

技术商品价格

技术商品的价格是指科技出让后从技术受让方获得的技术使用费。技术商品价格形成的特殊性在于:首先,形成技术商品价值的劳动是高级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其次,形成技术商品价值的劳动不仅要包括应用技术研究所耗费的劳动,而且要包括与此直接有关的基础研究所耗费的劳动。

再次,形成技术商品价值的劳动是通过技术应用后节约的劳动量,即一项科技产品新增的经济效益来表现。在具体的价格形成和变动过程中,供求关系、技术商品的成本、潜在经济效益、寿命周期、转让次数、研制与推广风险、实用性和实施条件、以及价格的支付方式和技术流通方式等,都具有程度不同的实际影响。

信息市场

简介

信息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某种了解和知识,以消除不确定的认识,它是人类认识的一种成果。("信息"概念还没有公认的定义。信息论创始人香农在《通信的数学理论》一书中认为,"信息是用于消除不确定的东西";维纳在其《控制论》一书中认为,信息是"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经济信息是人类对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活动特征和规律性的认识,其中的部分内容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应作为商品成为市场交易的对象。

信息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在市场经济中,被投入市场交易的信息是具有商业价值或经济功能的经济信息。这类经济信息都具有现实的经济应用价值,能给掌握这种信息的经济活动主体带来实际的经济利益,提高其经济活动的效益水平,这就是信息产品的使用价值。从信息产品的生产来看,信息产品特别是有经济功能的信息产品,一般地说都是耗费了人类劳动而专门生产出来的,是人类劳动成果的一部分。

从事信息收集、加工和创造的劳动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生产性劳动,也需要通过某种方式实现补偿,这就要求将信息产品商品化,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劳动补偿及相应的利益。信息产品成为商品,必然形成以信息商品为交易对象的市场即信息市场。

信息市场的构成

信息市场主要是信息咨询市场,进行信息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服务等活动的产业就是信息咨询业,它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对生产的作用日益增强的现代经济中,信息业已经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的主导产业,并被称为"第四产业"。

信息商品的价格

信息商品化,不仅可以使信息生产的消耗得以补偿,而且能促进信息的生产和流通,优化信息资源的配置,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在信息交易中,信息商品的价格,一方面以信息商品的生产加工成本和社会劳动消耗数量为基础,另一方面也与信息商品的经济效益有很大关系。

信息商品价格与其直接成本存在较大背离,这一方面是因为信息生产所消耗的劳动是一种极为特殊的高级复杂劳动,单位劳动消耗会形成较大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其潜在的经济效益较大,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定义

定义一

所谓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它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内容,而且这些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指社会根据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和贡献对投入主体进行的报酬返还。

定义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主编第四版定义)

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要素一般被划分为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这四种类型,劳动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土地不仅仅指一般意义上的土地,还包括地上和地下的一切自然资源,如江河湖泊森林海洋矿藏等等。资本可以表示为实物形态和货币型态,实物形态又被称为投资品或资本品,如厂房,机器,动力燃料,原材料等等;资本的货币型态通常称之为货币资本。企业家才能通常指企业家组建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才能。

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三大类,但长期以来我们只强调劳动在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中的作用,而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及其对国民收入的分割则要么被忽视了,要么重视不够,因而一直只强调劳动参与收入分配的问题。我们今天讨论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要在继续凸显劳动作用的同时,给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以足够的重视,使它们也合理合法地得到回报。这其中特别要强调两种要素的作用和回报。

一是人力资本。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大,教育对于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正在大幅攀升,人的素质和知识、才能等对经济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如何使人力资本得到足够的回报,对于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国民收入的分配变得非常重要。

二是土地以及资源性财产。它们对于财富生产的作用早已为人们所认识,但对于它们参与收入分配的必要性却一直存在模糊认识,这表现在我国的土地和自然资源在很多情况下是被免费或低价使用的。在我国,土地和自然资源属于国有或集体所有,它们的免费或低价使用,意味着它们的收益被少数人侵占了。这也是我国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土地和资源性要素如何参与分配,是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时应认真加以考虑的问题。

要素需求

一、生产要素需求的特点

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需求引致或派生的。

生产要素的需求具有以下特点:

1、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引致需求"。

2、生产要素的需求,不是对生产要素本身的需求,而是对生产要素的使用的需求。

3、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于生产者--企业。

4、企业对生产要素需求的目的,是用于生产产品,希望从中间接地得到收益。

二、决定生产要素需求的因素

生产者对于一种生产要素需求的大小,决定于以下几个因素:

(1)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边际生产力是表示某种单位数量的生产要素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大小。

(2)所生产产品价格的高低。

(3)生产要素本身价格的高低。

(4)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还受到技术因素的影响。

(5)短期和长期的生产要素需求是不同的,时间因素亦会对要素需求产生影响,因为短期与长期的要素需求弹性不同。

三、单个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完全竞争

(一)单要素投入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1、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

有两种表示方式。一种是用实物形式表示,表现为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产量。另一种是用价值形式表示,表现为边际产量价值。

生产要素边际产量价值等于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价格乘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即:

MP=p·MP (1)

2、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边际产量价值决定企业对要素投入的需求。要素边际产量的价值等于要素的价格,即:

VMP=w (2)

实际上,人们也可以通过对企业的利润函数求导的方法求出使要素的最佳投入量。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π =p0q−wL−FC (3)

其中FC为企业的固定成本。就上面的利润函数对要素投入L求一阶导数并令其等于0,得到:

p0MPL=w (4)

四、生产要素需求和需求量的变化

1、要素需求的变化是指,要素需求量不是随要素本身价格的改变而改变,而是随着要素本身价格以外的因素变动而变动。它使整条要素需求曲线的位置上下移动。

2、要素需求量的变化是指,其他情况不变下,要素本身的价格的改变所引起的要素需求量的改变,即在同一条要素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