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沙坑文德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白沙坑文德宮
圖片來自xuite

白沙坑文德宮,舊名保安宮,是位於臺灣彰化縣花壇鄉白沙村土地祠,其元宵節在白沙村、文德村長沙村的燈排遶境被列為彰化縣無形資產

歷史沿革

廟記說福建泉州晉江縣蚶江人李朝魁受知縣胡邦翰感招,攜帶福德正神像前來白沙坑開墾,日後村民建立土地廟,取名「保安宮」。學者李文龍在《台灣史蹟叢論》考證,胡邦翰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六月從福建平和縣調任彰化,此廟應為在乾隆二十六年後建立。咸豐年間,由當地出身的翰林曾維楨出面重修並改名「文德宮」。

該廟為白沙村、文德村、長沙村共同的祭祀公廟。清末,因各角頭迎花燈鬧分家,最後擲筊請神尊留在此廟,香爐及文武判官則在其它兩處寺廟供奉。如口庄明德宮就是其分靈廟。後來信徒認為分靈造成問神困難,因此在文德宮與兩間分靈廟路途中間,設立專門主祀土地婆的花壇崇德宮,藉以牽制土地公。

之前文德宮在現址靠兩百公尺的北側河堤邊,1946年端午節遭遇水患,廟埕與東西廂付之波濤,1969年又重建。廟址為花壇鄉白沙村彰員路三段6號、彰員路360號。

廟身建築

為遷就地形,文德宮整體建築形成坐北朝南、兩廂寬、縱深淺的格局。依然為傳統四合院形式,但前殿往後縮與主殿相連,省去傳統四合院中間慣有的天井,且朝左右兩廂擴建,因此廂房較為寬闊,並在廂房與殿間留出日、月井,及取作「拔萃門」、「華登門」的東西兩門。左廂房內有五坪大的空間,模仿古中國官員接待處的陳設,擺有數張太師椅、儀仗、供桌並放上標示「十方客神香位」等。

主建築左前方設有五層寶塔,供俸五營神將,一樓為南營蕭聖者、二樓東營張聖者、三樓中營李元帥、四樓西營劉聖者、五樓北營連聖者。因臺灣一般是將五營神將以廟宇為中心,在廟境外緣四方建立各營,廟方為神將建塔的建築在臺灣十分罕見。此塔可俯瞰全廟,天氣佳則可見彰化平原

土地祠

土地廟,又稱土地公廟福德廟伯公廟,為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廟宇),多於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屬於分佈最廣的祭祀的建築,鄉村各地均有分佈。在1949年以前,凡有漢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廟。

土地廟在中國大陸曾由於「文革」作為「四舊」大部分被搗毀。隨著「改革開放」和開始信仰自由[1] 以後,自1980年前後有蒸蒸日上的恢復民間信仰和社會的逐漸發展,便有一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這些土地廟多由農民自發組織建設的信仰中心,屬於微型建築,高度從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積大小小則幾平方米,大則十幾平方米。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陸官方和媒體一直密切關注這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就以當時農村小學基礎教育設施落後為藉口和理由,來呼籲鄉民多關注鄉村基礎教育,集中精力投資建學校,不要熱衷於「迷信」,但仍舊無法破壞民間信仰的力量。部分地區官方就以破除迷信為藉口而進行強行拆除,這股土地廟信仰复兴的熱潮最終還是被大陸官方鎮壓了。然而实际上至2000年以後,幾乎每鄉至少有一處或多處,其數量分佈因地而異。台灣因為擁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當多的土地廟;據官方的調查,其數量超過1300所以上。

与农村地区的土地庙相对的,是供奉城市守护神的城隍庙

土地神

土地神又稱「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爺」,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一般稱為「大伯公」。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之一,流行於漢族地區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少數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屬於中國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漢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現象。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

土地廟的造型

土地廟因神格不高,且為基層信仰,多半造型簡單,簡陋者於樹下或路旁,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即可成為土地廟,俗稱「磊」型土地廟。也有簡單以水泥或磚塊砌成,現今台灣甚至有工廠開模以水泥灌製大量生產,也有土地廟因香火鼎盛,逐漸中大型化者。

中國大陸土地廟

潮汕土地廟

土地神在潮汕俗稱為伯公。土地廟亦稱伯公廟或寫作福德老爺廟、福德古廟。每家每戶家中都會有伯公神位,商鋪也不例外。伯公廟規模通常不大,但分布最為普遍,田野、山嶺、村口、街衢,在在皆有。福德老爷身旁通常伴有福德老爷夫人,是和蔼可亲的形象。

參考文獻

  1. 信仰自由,reli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