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头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石头馃徽州风味小吃名品。徽州传统面食,早在清代极负盛名,得到乾隆皇帝的赞誉,是有口皆碑的美食。它皮薄酥脆,原料精细,尤其对馅的配制比较讲究,是味美可口,风味独特的传统珍馐食品。如今,游客走过古徽州府衙旧址,穿过阳和门八脚石牌坊,漫步古城的街巷,闻到那股袭人的异香,便是徽州石头馃散发出的[1]




传说典故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从渔梁坝上岸来到凉亭歇息,只见亭中有个卖馃摊子,便令随从买了一个吃着,觉得又香又脆,很有味道,连声称赞:"好吃,好吃!"他付了加倍的钱以后,又赠送卖馃人一枚"福"字小印,叫他在馃上印上志号,以便下次来吃。并告诉摊主以后遇到什么难事,可凭这颗小印去找官府。自从馃上盖了"福"字印志以后,顿然门店若市,生意兴隆,独占食摊。这样一来,引起了同行的妒嫉。当地有一恶少,受人指使,寻衅滋事,一脚踢翻了摊主的平底烤锅。由于用力过猛,锅片飞起,砸瞎了自己的左眼。同伙见此情形,便把摊主抓到官府评理。摊主急中生智,连忙将那枚福字小印呈给知府。知府接过小印一看,只见边款刻着"乾隆御制"四字,马上喝令退堂,向摊主赔礼道歉。从此,再也没有恶棍敢来欺负那个摊主了。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徽州府城,"福"字香椿馃也就随之身份倍增了。[2]


历史文化

石头馃之所以能在徽州相传下来,不光靠的是乾隆的赞誉,主要还是它有自己的特色。 它在加工时,先将黄豆炒熟磨碎,再将纯肥肉切成肉丁,放进锅里熬制成半油状。然后将碎黄豆倒入锅内,加适量 精盐,拌匀为馅。古城歙县的街头食摊,可以见到一种平底锅里放着一种扁平的面馃,上面压着一块油光滑亮的黑石头,在焙烤时用文火,当烧热的砖头压在馃上时,被挤压出的油在锅中嗞嗞作响,香味扑鼻。行人见了此种馃子,往往驻足摊头,等候品尝其味。 石头馃能够在扬州安家全赖于徽商。明朝时,徽商外出,都要携带这种馃子,是徽州人最爱吃的点心。那时从鱼梁出发做着发财梦的年轻人,行囊里 都装有“石头馃”充作干粮。对于他们而言,这不仅是一种可口的家乡特产,更重要的是寄托着年轻时代创业的记忆。留在扬州的徽商后裔,又怎能不接纳祖辈们爱吃的香饼呢。时至今日,徽商早已退出历史舞台,而“石头馃”却以两个名字还在扬州和歙县的街头巷尾散发着香气。现在皖南一些地区,每逢母亲节的时候,还有孩子买此物来作为礼物孝敬母亲的[3]



做法

石头馃用猪五花肉丁和炒黄豆粉拌成馅心,用面皮包上,收口捏紧,用木碾推擀成圆饼形状,然后放在平锅中炕烙,每个饼子上放置一块石头(现在仍放一块特制的砖头)压着,放石头的目的是为了均匀地传热,以使馅心熟透,边炕边按动石头(饼子不用翻身),促使内部油脂渗出,一直炕至熟透取出即成。咬开后香气扑鼻,滋润味美,如配汤食用,其味更佳。馃是当地人的俗称,制作中用石头压,故称石头馃,亦称黄豆肉馃[4]


视频

安徽石头馃:一种拿石头做出的早餐,你想尝一口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