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碧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碧岩
碧岩寺.jpg

碧岩位於羅源灣內碧里村雙貴山(亦稱彌陀山)上[1]。據記載,宋景德年間(1004~1007年)開始闢為景點,在岩洞中修建碧岩庵,明、清兩代都對其修繕和改造過[2]。1979年後,在洞頂及周圍山體植樹造林,保護水土,綠化環境[3]

中文名稱 : 碧 岩

門票價格 : 免費

地理位置 : 羅源灣內碧里村雙貴山

著名景點 : 留米石

簡介

碧岩位於羅源灣內碧里村雙貴山(亦稱彌陀山)上。沿山而上,山腰迎面擋一巨石,形似青蛙,遊人必須側身而入。再穿過另一洞口,岩巨石

突兀而起,高近百米,勢欲撐天,其中天然洞室,宏敞幽藏,洞高30米,寬650平方米。與碧岩相峙者為臥虎山,狀似臥虎觀潮。兩山對

立,儼如巨獸鎮海疆。登臥虎山顛,俯瞰碧岩,酷似巨獅奮鬣張口怒吼;周圍崗巒起伏,怪石嶙峋,綠樹崢嶸,流水潺潺。洞中有留米石、

金雞籠、「回仙岩」石紋以及倒生的懸藤等「六奇」。清泉從洞頂滴瀝而下,晝夜不絕,迎風飄墜,拋灑似珠,如同雪花紛飛,古謂「碧岩

飛雪」,列邑內八景之一。洞頂正中石縫一藤倒懸,卷枝垂干,已歷500多載四季不凋,生機勃勃,九月間開白花,迄今種屬未明,俗

稱「千葉寶蓮花」。 

據記載,宋景德年間(1004~1007年)開始闢為景點,先後在岩洞中建碧岩庵,鋪設上山石級,在青蛙石洞口設置石桌、石凳。明代重修碧岩

庵。清道光後仿明式修繕,改稱碧岩寺。清同治二年(1863年)重建,系土木結構,單檐硬山頂,面積164平方米,風格古樸,造型大方。岩

洞壁中嵌佛象,左上方建1座7層佛塔。1979年後陸續修復「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破壞的佛像,整修登山石徑,並在洞頂及周圍山體植樹造

林,保護水土,綠化環境。

碧岩鎮

碧岩鎮[1]屬甘肅省隴西縣南部二陰山區,全鎮氣候濕潤、生態環境良好,水草資源豐富。鎮政府駐地距縣城25公里。全鎮轄11村59社4372

戶20248人,其中(農業人口19997人),耕地面積51202畝(其中梯田面積28508.9畝、旱川地面積3757畝),人均占有耕地2.56畝,2006年

全鎮糧食總產量4402.9噸,人均占有糧220公斤,人均純收入1615元。年全鎮夏秋比、糧經比分別為36∶64和54∶46,農業結構基本趨於合

理,洋芋(玉米)、中藥材、勞務、畜牧為全鎮四大支柱產業。在人均純收入構成中,洋芋占16%為258元、中藥材占25%為386元、勞務占

29%為468元、畜牧占20%為308元、其他12%為195元。

碧岩鎮屬甘肅省隴西縣南部二陰山區,全鎮氣候濕潤、生態環境良好,水草資源豐富。鎮政府駐地距縣城25公里。全鎮轄11村5

碧岩鎮

9社4372戶20248人,其中(農業人口19997人),耕地面積51202畝(其中梯田面積28508.9畝、旱川地面積3757畝),人均占有耕地2.56畝,2006年全鎮糧食總產量4402.9噸,人均占有糧220公斤,人均純收入1615元。年全鎮夏秋比、糧經比分別為36∶64和54∶46,農業結構基本趨於合理,洋芋(玉米)、中藥材、勞務、畜牧為全鎮四大支柱產業。在人均純收入構成中,洋芋占16%為258元、中藥材占25%為386元、勞務占29%為468元、畜牧占20%為308元、其他12%為195元。

碧岩鎮 - 地理概況

隴西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定西地區中部,渭河上游,東接通渭縣,南連武山、漳縣,西鄰渭源縣,北靠定西市,東西寬52公里,南北長46公里,總面積2408平方公里。轄10個鎮,15個鄉,280個村,24個居委會,167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8.7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99萬人,農業人口42.76萬人,人口密度203人/平方公里,居住着漢、回等12個民族。全縣已實現了整體基本解決溫飽的目標,農村貧困面下降到2.8%,3個村達到小康標準。隴西縣轄9個鎮、8個鄉:鞏昌鎮、文峰鎮、首陽鎮、菜子鎮、福星鎮、通安驛鎮、雲田鎮、碧岩鎮、馬河鎮、渭陽鄉、宏偉鄉、和平鄉、柯寨鄉、雙泉鄉、德興鄉、永吉鄉、權家灣鄉。

碧岩鎮有醫院、衛生所1所,醫生6人,床位6張。有各類學校14所,在校學生4218人,教師146人。11個村全部通電、通郵、通公路、通電話,3個村通電話。特產有洋芋、黨參等。

碧岩鎮位處西北黃土高原邊緣與秦嶺支脈丘陵地帶之間,為典型的黃土梁峁與河谷地形。構成南山(二陰地區)、川區(渭河水川地區)、北山(乾旱地區) 三塊條件明顯差異的小區環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縣城位於渭河南岸二級階地上,主要為第四系地層,上部以黃土主,下部為砂礫卵石層。土層除濕陷性黃土外,一般較為穩定,地基承載力每平方米12噸—--15噸。地震基本烈度為七度。

地處中緯內陸,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氣候溫和 。年平均降水量445.8毫米,蒸發量144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2292小時。城區年平均氣溫7.7,年平均無霜期146天,絕對無霜期僅有97天。由於受東亞大氣環流和青藏高原外圍特殊地形的影響,降水量年際差異大。為農牧氣候過渡地帶,宜農宜牧,以農業為主。川區、北山為溫和乾旱區,適宜小麥生長,為全縣主要產糧區。南山為溫寒半濕潤區,發展牧業有一定條件。

碧岩鎮 - 自然資源

1、礦產資源

大理石

大理石礦:位於本縣東四十里舖東南約2公里渭河岸。岩體寬度100米—— 200米,長420米,面積約5.5萬平方米,可供開採的約1.26萬立方米(165萬噸)。磨光後,有深灰色和淺灰色2種,年產大理石板材1700平方米。

石灰石礦:位於縣境東南21公里的石門,工程控制長度達500米,礦體剖面平均厚42.3米,遠景儲量約300萬噸。渭河及各支流河谷石灰石藏量豐富,年產石灰10萬噸,可滿足本縣工業和民用建築之需。

砂和粘土:遼西河的細砂質量最佳,技術指標完全符合建築要求;粘土全縣均有分布,河浦及首陽地區的較好,燒制的磚瓦、瓦器,質量上乘。全縣有20門以上輪窯磚瓦廠20多家,已形成年產1.5億塊機制磚、300萬塊機瓦生產能力。以原料好,造型正,抗壓強度高而暢銷市場。

2、水資源

隴西縣地表水、入境水9750萬立方米,自產水8012萬立方米。水資源總量1.78 億立方米,年總開採量可達3300萬立方米,城區人均占有水資源65.8立方米,目前年開採量為1700萬立方米,僅占可開採量的50%。渭河流經縣內46.1公里,南北7條支流均有灌溉之利。城區位於渭河川區,地下水資源可滿足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用水需要。

碧岩鎮 - 歷史文化

隴西又是古絲綢之路和新亞歐大路橋的必經之地,面積2408平方公里,人口49.8萬人。她以悠久的歷史彪炳於華夏文明史冊,一直為歷代郡、州、府治所在地,一度成為隴右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和甘肅省最早的省會。這裡鍾靈毓秀,人文薈萃。古建築威遠樓雄居縣城中心,聲聞四達;省級森林公園仁壽山亭台樓榭,風景秀麗。天下李氏源於隴西,「隴西堂」聞名海內外。這裡區位優越,交通便利。東達古都西安,西臨省會蘭州,隴海鐵路縱貫東西,寶蘭二線橫跨境內,定隴公路建成使用,連霍高速穿境而過,多條國、省公路與鐵路在「旱碼頭」文峰鎮交匯,成為連結周邊數十個市州縣的交通樞紐。

秦置隴西郡,漢設襄武縣,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隴西一直為歷代郡、州、府治所在,還一度成為甘肅省最早的省會,是隴右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下下李氏源於隴西,歷代英才輩出,隴西李氏文化研究方興未艾,分別於1994年、1997和2000年成功舉辦了「隴西李氏文化全國研討會」、「隴西李氏文化旅遊觀光節」和「隴西李氏文化第二次全國研討會暨西部大開發隴西經貿洽談會」。隴西將成為凝聚中華文化的重點縣之一。

隴西李氏文化

位於隴山以西、渭水河畔的古隴郡是華夏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華李氏的發祥地。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巍巍隴山,泱泱渭水,孕育了內涵豐富、源遠流長的隴西李氏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傳佛教文化齊名的甘肅四大文化之一。隴西是李氏宗族的發源地,或是出於忌吊,唐朝廢隴西郡,但「隴西」二字已作為大唐李姓的標誌為世人所銘記。

仰韶文化、齊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的代表,在渭河流域,尤其在甘谷、武山、隴西、渭源的渭河上游兩岸,散布很廣,比較集中。在隴西地區,沿渭河南岸的黃土台地保存了許多仰韶文化遺址。這些遺址的分布從西到東,包括首陽鎮的龍頭山文化遺址、昌谷鄉的梁家坪文化遺址、鞏昌鎮的張家坪文化遺址、文峰鎮的暖泉山文化遺址等十多處。

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遺物豐富。有石器如石刀、石斧.石鏃、石杵等;骨器有骨刀、骨針等。出土的陶器最多,如陶刀、陶環、陶紡輪、陶器皿等。陶器多屬粗陶,其中彩陶表面紅色,表里磨光,並有彩繪,如弧線三角紋、口沿單線紋等。尤其是尖底瓶的彩陶更為光彩奪目,造型獨特優美,紋飾嚴謹,具有流暢感,充分體現了仰韶文化的風格和特徵,它是彩陶中的瑰寶。齊家文化是新石器晚期的另一類型的文化,因最初發現於甘肅和政齊家坪而得名。齊家文化在甘肅境內的渭河流域分布較廣。隴西地區發同有二十幾處遺址,分布在渭河南北兩岸的黃土台地上,包括首陽鄉韓家坪、梅家咀,菜子鄉沙家莊、牟家台子,鞏昌鎮周家莊,南安鄉唐家坪,雲田鄉紅上溝,文峰鎮營盤坪,堡子坪等文化遺址。

碧岩鎮 - 經濟發展

碧岩鎮特產黨參

隴西是全國地道藥材的重要產區之一,中藥材種植歷史悠久,品質優良,素有「千年藥鄉」之稱。全縣共有各類中藥材資源313種,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連續5年穩定在26萬畝以上,其中黨參、黃牗紅牘芪、柴胡等地道中藥材面積占中藥材種植面積的90%左右,是全國重要的中藥材集散地,文峰、首陽兩大藥材市場年交易達10萬噸以上,交易額超過5億元。上海考察團在認真考察了當地的中藥材種植、加工、銷售等環節後,將隴西縣作為上海的中藥材種植基地。

全縣地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1612-2778米,構成南山、城川、北山三塊條狀狹長地帶,北山為黃土梁峁溝壑區,城川為渭河河谷平原,南山為中低丘陵,耕地119.78萬畝,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2.8畝。全縣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多屬溫和半乾旱區,適種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洋芋等10多種,經濟作物主要有胡麻、油菜、藥材、大麻等,中藥材黨參、當歸、紅黃芪等素以質優量大走俏國內外市場,已形成地方拳頭產品,土特產品金錢肉、口條、火腿被譽為「隴原三絕」,臘羊肉、蕎粉、醃驢肉、燒雞粉被列為全省「名特小吃」。

隴西還是中國西部藥都,十大中藥材基地之一。西隴海蘭新線上的璀璨明珠,有着優越的區位優勢、廣闊的發展空間、豐富的產業資源和良好的投資環境,乃海內外客商投資興業的理想之地。被譽為「西部藥都」、「千年藥鄉」 「中國黃芪之鄉」, 「隴原三絕」 「中國臘肉之鄉」。

參考資料: 1. 碧岩鎮舉行「世界艾滋病日」主題宣傳活動 詞條標籤: 風景區 地名 名勝

視頻

參觀浙江長興碧岩寺,做齋飯,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