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光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神光寺位於廣東省興寧市神光路的神光山,神光寺舊時稱為南山壽慶寺,在神光山腰,建於北宋嘉祐三年(元一〇五八年)。神光寺後依碧翠山巒,面臨沃野平地,極目遠望,寧江如帶,繞城如流,田舍園林,高低錯落,鱗次櫛比。
歷史沿革
寺的創建有這樣的傳說:邑人 羅孟郊在 北宋天聖八年(一0三0年)上北京城殿試,高中探花,官至諫議大夫。翰林學士,當時恰有一位朝庭大官眨謫潮州,途經興寧縣擁慧亭(即今福興 五里亭),遠眺神光寺(當時稱南山),形如展旗,與 貴人峰相接,又是掛榜秀麗壯觀,十分讚賞,是晚宿居山下農家,看天相興寧屬牛女兩星,嘆曰:此 地現已出有翰林探花,今後也應是人才輩出,如能在山上建一寺廟供奉,則更是錦上添花,他便指點當地父老在神光山腰建一寺廟。神光寺後依碧翠山巒,面臨沃野平地,極目遠望,寧江如帶,繞城如流,田舍園林,高低錯落,鱗次櫛比,鄉人為寺門題曰:"神光依古寺,山勢繞 齊昌"。寺內楹聯是:"慈雲廣布三千界,甘露低頭咫尺天"。每逢重陽佳節,邑人登高,必到神光寺觀禮酬願。
明朝成化年間,壽慶寺經數百年的風雨,已顯破漏,其時,陳禮明任興寧縣令,留心文教,作育人才,並於成化十五年(一四七九)將破舊的壽慶寺擴建重修,依民間--羅孟郊童年曾在南山讀書,有如光燭環照,後高中探花的傳說,便改南山為神光山,改壽慶寺為神光寺。
明正德十六年(一五二一)廣東提學副使魏校(別號莊渠先生)巡視興寧時把神光寺改為探花書院,以供學生讀書。至明嘉清三十年(一五五一)邑人王天敘獨資重修神光寺,將探花書院遷至墨池側,新修寺廟仍稱神光寺。
明萬曆四十年(一六一二)興寧縣令陳應薦倡導再修神光寺,後為佛殿,前為學士祠,門前有大觀亭和古榕。崇禎初年牧原和尚又重修神光寺,並在這裡住持了幾年,徒弟頗眾,於清朝順治八年在江西豫章普濟寺坐化,人門將其袈器葬於神光山下曹源寺內的牧原塔下。
神光寺到一九五八年已完全毀壞,只剩牆腳。寺內大匾"甘雨救民"和青銅香爐坐腳則仍保存。
一九八四年,興寧縣經濟考察團訪問泰國,曼谷北柳"龍福寺"住持彰慈大師(石善光)等旅泰僑胞,提議將神光山開闢為旅遊區,甚得國內外鄉親讚許。一九八五興寧縣人民政府決定在神光山開闢旅遊區,並同意修復千年古剎神光寺。經過幾年努力,神光山神光寺又展新姿,成了海內外同胞旅遊和拜佛勝地。[1]
寺廟現狀
興寧寺現存建築有大雄寶殿、藏經閣、地藏殿、觀音殿、祖師殿、僧房、海會塔等,其中大雄寶殿為泰國式荷花殿,寺中有碑刻14塊。
雖然歷盡滄桑,神光寺重要文物和古蹟依然歷歷可數:
千年古榕,生長於祖師殿門坪右邊,直徑2.17米,枝葉茂盛,覆蓋面積達2畝。
古石刻群,位於祖師殿背山嘴上,在露出土面的30多塊岩石上,有的清晰,有的已模糊不清。
緬甸漢白玉釋迦牟尼塑像,高1.6米。1993被請到寺院安放。
泰國1500公斤銅塑釋迦牟尼佛,位於大雄寶殿正中。此外尚有鴛鴦菩提樹,位於寺門坪中央。碑刻,存放於祖師殿二十四周天走廊。明代牌匾,存放於牧原堂。明代古香爐,位於大雄寶殿前。明代萬曆年間仙鶴一對,位於大雄寶殿前。
相關視頻
興寧神光山文化園-神光寺宣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