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福克蘭戰爭

福克蘭戰爭
圖片來自BBC

马岛战争,是指1982年4月到6月间,英国阿根廷为争夺英国海外领土福克兰群岛[1]主权而爆发的一場局部战争。

阿根廷在1980年代初期發生了嚴重的经济危机和大规模反对以加尔铁里总统为首的军政府的运动,阿根廷政府试图对福克蘭群島采取军事行动,轉移視線以解決国内的政治危机。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軍隊率先登陆南乔治亚岛,并且升起阿根廷国旗。1982年4月2日,加尔铁里总统下令对福島发动进攻。随后,英国派出海空军对马岛和周边海域的阿根廷军发动反擊,登陆并且收復福島。阿根廷在一系列的军事行動失败后,于同年6月14日与英国签订停战协议。英国本次战争重新控制了福克兰群岛,但是阿根廷從未放弃对福克兰群岛的主权訴求。

阿根廷在本次局部战争中失败,引发了大规模的反政府运动,导致了加尔铁里军政府倒台。在英国,伴随着战争而来的强烈愛國主義情绪,加强了撒切尔夫人为首的政府的权威,幫助英國保守黨贏得1983年大选。这场战争在英国-阿根廷关系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页,并且成为不少书籍、电影和歌曲的题材。

目录

背景

阿根廷自1930年中期以来,国内不满英国的声浪日益高涨,认为阿根廷已经实际成为英国的经济殖民地。在民意的支持下,阿根廷在1964年向联合国申诉,要求界定福克兰-马维纳斯群岛的主权。1965年,联合国召开的大会上,决议群岛问题应由英国和阿根廷两国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阿根廷之所以敢用强硬态度向英国挑战群岛问题,是因为两国经济问题的改变。英国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战胜国之一,但庞大的战时借款也让英国财政喘不过气,加上过去统治的殖民地纷纷独立,英国的经济从1940年代末就持续低迷。阿根廷过去有4成的产品外銷到英国,到了1970年代已经鋭減到3%,经济上也不必太依赖英国。如此一来,英国在阿根廷的眼中已变得不足为惧。

另一方面,阿根廷因在1950年代靠着外銷谷物和畜牧产品得以富裕,人民的生活躍升到先进国家水准。但阿根廷国内的政治动荡,政府与左派的游击队展开对立日益激烈,引发长达20年的政治混乱,阿根廷国内的通貨膨脹与失业率也向上飆升,到了1970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急速下降。

1976年,阿根廷成立军政府,但经济状况並沒有因此改善,民众的不满情绪並开始转向军政府。

战争的前奏

1981年,阿根廷通貨膨脹率高達600%以上,國內生產總值下降11.4%,製造業產量下降為22.9%,薪資倒退-19.2%;工联获得國內越來越多的支持,其決定發動長期性大罷工,國民对政府的满意度降低。12月,以总统加尔铁里为首的阿根廷政府,为了应对嚴重的國內的经济形势和社会矛盾,選擇經由通过马岛战役,以其勝利的結果来转移公众的焦點。

1982年3月19日,一些阿根廷五金商人在位于福克蘭群島以东1,390公里处的南乔治亚岛登陆。他们随后建立了营地并升起阿根廷国旗。英国皇家海军堅忍號(HMS Endurance)破冰船搭载了皇家海军陆战队一个排的兵力,试图前往拆毁该营地并驱逐阿根廷人。但是面对着阿根廷海军的5,000噸级运输船喜事灣號(Bahía Buen Suceso)运抵登陆的100名阿根廷士兵,英国人无功而返。

事实上,早在1981年,英国國防大臣約翰·諾特(Sir John William Frederic Nott)就計畫从福克兰群岛撤军(作为在整个英属海外领地裁军计划的一部分),加上同年的《英国国籍法》中,福克兰群岛居民的全面英国公民权受到限制。这一系列的事件使阿根廷误认为,以武力夺取福島控制权的时机已经到来。

外交斡旋

英国阿根廷的正式外交关系在衝突發生後已经中断,因此解决福克兰群岛问题的外交努力只能由某些国家扮演第三方来进行,主要的调停國是秘鲁瑞士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认为争取和平的努力没有奏效,第三方调停人的努力也不能阻止军事冲突。一份由秘鲁总统費爾南多·貝朗德·特里起草的和平解决福克兰群岛的方案被英国和阿根廷双方拒绝。

阿根廷的军事准备

阿根廷海军司令霍尔海·伊萨克·阿那亞負責制定這次登陸福克蘭群島的計畫,即“罗萨里奥作戰”,该作战的要点如下:

  • 出动3,000人的登陸部隊,以優勢兵力迫使駐守福克蘭群島的英国海軍陸戰隊警察投降,以減少無謂傷亡。
  • 佔領全岛後應將戰俘與島上的居民驅逐出境,登陆部隊於48小時內撤回原駐地。
  • 福克蘭群島最高行政官改為軍事總督,並部署500名憲兵進行軍事管制。

1982年初,在英阿兩國就福克蘭群島归属问题进行的外交斡旋失败,以及堅忍號破冰船对南乔治亞岛阿根廷营地的军事行动無功而返后,阿根廷最终确定了武装攻占福克蘭群島的作战计划。尽管种种迹象表明阿根廷在展开进占福克蘭群島的军事准备,英国联合情报委员会拉美组直到3月30日仍认为“入侵不会马上到来”。

阿军进占福克蘭群島

英国政府最終還是對福克兰群岛总督雷克斯·杭特Rex Hunt (diplomat)發出警告,阿根廷可能在3月31日入侵。為此,杭特用手邊象徵性的士兵進行戰爭準備,並將指揮權交給駐守當地的陸戰隊指揮官麥克·諾尔曼少校(Maj. Mike Norman RM)。

阿根廷方面,代號為「藍色作戰」(Operación Azul)的军事行动于4月1日展开,海军少校吉列尔莫·桑切斯-薩巴洛茲(Guillermo Sánchez-Sabarots)率领一支特种部队在鯡魚灣(Mullet Creek)的雷克岬(Lake point)登陆。他们很快占领慕迪溪(Moody Brook)兵营、總督府以及斯坦利港。4月4日,英国驻福克兰群岛政府宣布投降。這一阶段军事行动中,阿軍有一人陣亡,英軍有一人受傷。

佔领区的生活

阿根廷儘管先前保證島上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認同將维持不變,但仍然迫不及待地推行幾項不受歡迎的措施以改變當地的習俗。首先就是將史坦利港改名为“阿根廷港”,将西班牙文定为福克兰群岛(下稱福島)的官方语言,以及将车辆行驶规则从靠左行改为靠右行,又把街道的位置作了改變,交通號誌也全部改為與阿根廷規定相同。事實上只要離開史坦利港之後馬路就變成單行道路,對於居民來說麻煩只有那一點點。阿軍上尉巴瑞·墨尔本·胡赛义(Cpt. Barry Melbourne Hussey)由於懂英文而選入當地行政局服務;聲稱將交通從右駕改為左駕是為了安全的考量,他跟島民的協商中是這樣說的:「你們喜歡哪種方式?」「是讓我們徵招來的18歲大孩子開著大貨車(lorry)盡量習慣靠右邊開車,還是你們開著小汽車靠左邊行駛?」

阿根廷憲兵抵達福島之後立刻將居民列入檔案,但憲兵只憑檔案「按圖索驥」進行拘捕與驅逐,常常發表批評阿根廷軍政府的人士就是優先逮捕目標,例如島民大衛·科維爾(David Colville)以及比爾·拉克斯頓(Bill Luxton);阿根廷軍方卻向國際間說明他們並不重視人權,尤其拉克斯頓的訪談紀錄證明他經常被拘留在福島西島西南方的狐灣(Fox Bay)。

帕特里西奥·道林少校(Major Patricio Dowling)為愛爾蘭裔阿根廷高級警官,他經常不顧指示應給予島民尊重而動輒越權,包括施行暴力;道林還在沒有證據與罪名下強行進入民宅搜索、任意拘捕,以及偵訊。阿軍指揮官卡羅斯·布魯摩-李維(Comodoro Carlos Bloomer-Reeve )對於道林囂張的行徑而向梅嫩德斯將軍(Brigadier-General Menéndez)要求將道林以不適任撤職的方式調回本土,給島民一個交代。

另外,島上布魯摩-李維與哈西兩位軍官共同維護居民權益,避免了許多民眾與駐守官兵的衝突;事實上布魯摩-李維之前就住在福島,經營一家名為國家航空 (阿根廷)Líneas Aéreas del Estado(Líneas Aereas Del Estado, LADE)的航空公司,辦公室就在史坦利港,布魯摩-李維自然對福島的感情十分深厚。布魯摩-李維與胡赛义在人道上與勇氣上的貢獻終究贏得所有島民的尊崇。

福島在佔領期間並沒有發生過大批沒收充公島民資產的行為,阿軍所需的物資都會向島民購買,只是島民基於義憤,常常拒絕販賣商品;不過阿軍對於有問題的物資,常常強行沒收。鵝綠灣(鵝綠)發生過阿軍的軍官徵收島民資產然後又拘留島民;不過後來再犯的官兵就會被送進軍事法庭受到處分。

島民並沒有特別受到侮辱、歧視或屈辱;事實上福島戰役結束後島民與英軍發現阿軍的確作到秋毫無犯,不管是儲存的食物或私釀的酒絕大部分都原封未動。阿軍總督梅嫩德斯將軍從一開始就表明史坦利港不設防;阿軍第三步兵團二兵聖地亚哥·卡利佐(Prv. Santiago Carrizo)曾經提到他的排長在他們闖進民宅當陣地的時候特別交代,「要是“海带”(昆布)的意思,海带為當地綿羊飼料來源之一,引申為指當地島民的意思。)反抗,斃了他!」不過全排官兵無遵守其命令。

參考文獻

  1. 福克兰群岛,place.qyer.com